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黃奇帆:改革開放和民生建設的“重慶探索”

時間:2012-03-09 09:48  來源:新華網

  工業“三大新板塊”如何澆築?

  記者:十二五時期,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我國經濟發展中的主線。重慶是一個老工業基地,長期以來,在比較閉塞的環境中形成了比較閉塞的經濟結構,在轉方式的新的時代要求下,壓力很大。重慶市在推進産業結構調整,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方面,有哪些做法?

  黃奇帆:原來重慶的工業規模不算大,2000年的時候也就是1000億多一點的産值,到去年,達到了14000億,十年漲了十倍,漲得是比較快的。目前,重慶工業每年投資3000億,新增産值有4000億,今後的四年可能會漲出16000億甚至更多,也就是説2015年我們會變成30000億的工業銷售值。現在要思考的關鍵是這30000億是什麼樣的産業結構,我們不能完全按照原來的老産品搞量的擴展,而要按照中央的要求,一方面抓節能減排,能夠轉變“傻大黑粗”、能耗成本比較高的産業;另一方面,要增加這個地區的核心競爭力和技術進步的能力,使得我們經濟增長更有品質

  按照這樣的要求,“十二五”時期我們將推進重慶“三大板塊”工業的發展:

  第一,1萬億的電子資訊産業的發展。這裡麵包括1億台筆記型電腦,三千萬台列印機,五千萬台螢幕,還有兩千多萬台的智慧手機和通信設備,包括路由器、伺服器、記憶體等通信設備。這兩億台件的産品再加上70%到80%的本地造零部件,會産生巨大的産值,零部件和整機會形成1萬億的産值,而且規模大,全球筆記型電腦,全球通信伺服器,全球的列印機,也就是説通信網路設備的1/3都是重慶造,産值達到1萬億,同時把品牌商、組裝廠、零部件廠商、生産性服務業全部配套落戶在重慶,形成一個電子産業集群。這個板塊是“無中生有”的新板塊,西部原來沒有這樣的電子工業,我們在2000年的時候電子工業只有20億,後來發展到了2000億,我們今後五年準備增長1萬億;

  第二,我們要把傳統的有優勢的工業,比如汽車、摩托車、裝備工業進一步升級換代,也達到一萬億的規模。重慶老工業基地原來主要的工業基礎就是汽車、摩托車和裝備工業、機器設備製造業。抗戰的時候從沿海遷到這裡的主要也是機器製造業。我們要更新換代,大體上到2015年會形成六千億左右的汽車、摩托車産業,四千億左右的機器裝備製造業,形成一萬億。汽車業方面,主要是長安汽車集團,我們認為一個地方大量的汽車零部件製造,不能只為長安服務,我們支援一汽、二汽、上汽、北汽到重慶佈局發展,形成一個全國主要品牌商、製造商都在重慶有基地,重慶能夠為全國汽車配套服務的格局,形成一個汽車産業集群。

  中國原來的汽車業發展格局是,大家有一個不約而同的分工,一汽在長春,北汽在北京,上汽在上海,長安在重慶,二汽在武漢,大家好象井水不犯河水。但是在美國,無論通用、福特、克萊斯勒都在底特律那邊,所以我覺得一個地方不一定只為一個汽車工業服務,可以為各個汽車集團服務。我們形成了中國各類汽車産業的巨頭在重慶形成集聚集群的發展。同時,每一類汽車的零部件的配套也都能夠垂直整合一體化,這樣會形成更好的競爭力。

  第三,推動重慶鋼鐵、有色、水泥、石油化工、天然氣化工製造業發展,這是傳統的重化工板塊。這個板塊我們會淘汰落後,降低能耗,推動先進技術的開發和發展,使重慶這個板塊“枯木逢春”,形成新的競爭優勢。

  大體上,我們三大板塊三萬億,形成重慶在中國有競爭力的、舉足輕重的生産能力。

  城鄉統籌試驗改革如何突破?

  記者:我們理解,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際上是全國各地的共同使命。我們還觀察到,在我國改革開放的進程中,在改革進入深水區的新階段,中央著眼于解決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性問題,會適時選擇部署若干地區,賦予其在不同領域的改革探索使命,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演繹改革“探路者”角色,進一步推進改革開放。這些年,重慶也領了一項新使命,就是探索統籌城鄉發展。2007年6月,國務院批准重慶市和成都市設立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賦予其使命: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率先突破,大膽創新,儘快形成統籌城鄉發展的體制機制,促進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2009年1月出臺的《國務院關於推進重慶市統籌城鄉改革和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賦予重慶市在多個領域"先行先試"的權利。應該説這也是重慶市發展的又一個機遇。請問市長,近幾年,重慶在統籌城鄉發展方面整體推進的情況如何?

  黃奇帆:重慶是大城市和大農村並存的地方,與沿海大城市不同,沿海大城市基本是按照城市化、工業化兩個輪子一起轉的。重慶必須在推進城市化、工業化的時候高度重視和推進城鄉一體化的發展,所以我們的發展戰略就是五個城鄉一體化,即城鄉一體化的基礎設施,道路、交通、能源、電訊等要一體化;城鄉一體化的養老醫療、社會保障;城鄉一體化的教育衛生文化;城鄉一體化的要素市場;城鄉一體化的勞動力市場。

  近年來我們進行了以下幾個方面的探索:

  第一,進行了農民工戶籍制度改革。我們把在重慶打工三年、五年以上的農民工,在自願的前提下轉換為城市戶籍,轉了以後社保、醫療、教育、就業、住房和城市居民完全一個待遇,我們創造了全國最大規模的轉戶率,風平浪靜的轉,老百姓很滿意;

  其次,大規模地推進保障房和公租房。農民工進城不能形成新的城市貧民窟,也不能讓農民工去買房子,他們買不起,既然有幾百萬人要進城,就要想辦法幫他們解決住房。我們3年建公租房4000萬平方米,能夠滿足200萬人居住,不僅給城市中的原住民搞改善,而且只要你是在重慶打工的人,只要打工三年、五年,城市需要你就業,你就可以申請公租房。大學畢業生到了重慶只要有企業用你,就可以申請公租房。總的來説,我們的住房保障系統是城鄉一體化的;

  再次,推進了農村土地産權制度改革。重慶農村有三種類型的地,包括集體所有的宅基地,集體所有的承包地,集體所有的林權地。大家都知道是集體所有,農民有沒有財産權,不清楚。我們做了一個改進,根據《物權法》的“土地所有權是一種財産權,土地使用權也是一種財産權”精神,不僅對農民承包地、宅基地確權,而且把財産權也進行了確權。大體上,農民的一塊地如果值100元,20元錢歸集體所有的財産權,80元歸農民家庭所有的財産權。農民的土地就可以用來和銀行抵押,就可以增加貸款,所以我們提出了五年內讓農村的農民家庭增加1千億的三權融通抵押貸款。重慶在兩年前只有30幾個億,去年做到100多億,明年可能達到500多億,這也是很重要的發展措施;

  第四,幫農民進行新農村建設改造。探索對原有宅基地進行地票交易,實現了農村的宅基地如果復墾為耕地,一方面有效使用,增加了農村的種植面積,另一方面城市發展中通過購買地票的行為,可以用來作為徵地指標用來徵地。這個過程實現了大農村和大城市之間的資源優化配置,也實現了大城市反哺大農村,我們的地票可以形成100多億的資金量。

  這些措施都屬於我們在城鄉統籌改革當中進行的重點突破,是我們為中央賦予我們的實驗區做出的應有的探索,也的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公租房建設如何“公事公辦”、“秉公辦事”?

  記者:剛才您談到了重慶的公租房建設。公租房建設是保障性安居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的確是中低收入群眾的熱切期盼。我們在以前的採訪中了解到,公租房建設過程有兩個問題需要引起重視:一是公租房建設如果不能建立起良性運轉的長效機制,勢必影響其可持續性;二是在公租房建設及資金統籌過程中,各地都遇到了一些繞不開的難題,如果這些難題解決不了,難以保證公租房的持續發展。請您談談對這兩個問題的思考。重慶是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的?

  黃奇帆:重慶的公租房規模大,在運作中有幾個突出特點:一是服務對象明確,不容易出現渾水摸魚的現象。二是公租房在建設過程中防範了兩個黑洞。保障房、公租房最怕的就是今天給了你保障房,明天你就把它當做發橫財的資源。比如説你3000元/平方米買的公租房,過了幾年15000元/平方米賣掉,就鑽了空子。還有一種可能就是你買了房子以後,過了幾年就變成商品房流失了,這是一個無底洞。所以公租房作為保障房,如果你買下來以後,三年、五年要退出或者賣掉,只能賣給公租房管理局,只能內迴圈,這樣一來這些人就發不了橫財,因為公租房管理局也就是原價加點利息,不能發橫財的商品就不會有人來投機,所以防範了利益輸送的黑洞,防範了無休止建保障房的黑洞,這樣就能使我們現在建的4000萬平方米,五年以後還會在保障房系統裏面轉,所以政府就不用不斷地去造房子。這個機制很重要。

  我認為,保障房和公租房是一種公共服務,是政府的職責所在,所以就要公事公辦,公建公管。房産商是造商品房的,即使他們願意,政府也沒有必要叫他們進來。保障房也不能讓各個單位自己造,那樣會變成集資建房,有權有能力的單位就拿了國家資源利益輸送。而那些沒有權,沒有錢的單位多少年沒有房住,也造不了集資建房。重慶專門成立了公租房建設管理局,由他們負責公租房建設,包括建成以後的管理都由公租房管理局來管理。

  保障房建設還有一個配套的問題,不能因為是保障房就不當回事。中央下令加快建設保障房,就隨意開工,三年、五年也不竣工,變成一個假開工了,這個不行。所以開工的地方要講一個竣工率,竣工之後還要有配套,如果學校、醫院、商業設施、道路交通、基礎設施、自來水或者通信等條件不齊備,老百姓即使有房子住,也不能正常的生活,所以要突出保障房建設和公租房建設的開工率、竣工率、配套率。這樣的話,才能真正地為老百姓做好事。

  保障房建設的融資,有多種渠道。比如我們造4000萬平方米公租房,因為是公共服務,所以土地是劃撥的。這就需要價值300億的劃撥土地。建房子本身需要錢,要劃撥300億現金作為資本金投入,這就600億了。我們和銀行、保險公司、社保基金等各個社會融通單位,用政府的信用、擔保、籌措800億,這800億貸款過去兩年我們已經融通了500億,再加上劃撥土地和政府撥款。中央政府已經撥了90個億,地方政府撥了100億,今年中央和地方再撥100多億,差不多就有300億。

  總資金我們基本解決了。我不認為,公租房和保障房的資金是非常難的事情,公租房是民生保障,是公共服務,但它畢竟不是一個財政完全補助的系統,而是一個出租了以後收租金的。如果你要購買的話,至少是成本價格的購買,所以在成本意義上還是能夠回流的。在這個意義上講,它不應該是一個很困難的籌資問題。比如説,租房對象月收入1/6左右的資金用來租房,國際慣例任何一個家庭如果收入的1/6之內是房租,是住房成本,這個家庭是過得去的。如果一個家庭1/2的錢都交付房租就會影響家庭生活。比如説一套房子50平方米,三口之家,兩個人收入3000元多,1/6就是500元左右,用來付房租,所以這是一個概念。

  其次,這個租金至少等於銀行融資的利息。政府出的300億土地和300億撥款不算利息,按照你和銀行融資的800億利息一年可能要48億。我現在造了4000萬平方米,每平方米收10元,12個月有48億,所以租金和利息基本打平。但是還有管理成本,還有800億的本金要還,怎麼平衡呢?沒有關係,因為公租房的住戶裏面三五年內可能有1/3的是想把房子産權買下來的,買下來的時候,成本算下來3000多塊/平方米,1000多萬平米如果都買下來的話,就可以用來還四五百億。另外4000萬平米公租房會有400萬平米的商業配套,這個是按市場價出售,差不多是10000塊/平方米,400萬平米就是400億了,這個帳總之是算得平的。另外,大家要明白公租房的租金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如果市場上商品房價是8000,十年以後漲到一萬八兩萬,那麼公租房租金可能會從10塊錢變成15甚至18,那個時候大家的月收入不是1800,可能是4000了,夫婦月收入就是8000了,所以這是一個金色的蛋糕,是個不動産,而不是一個不良貸款,一個無底洞。

  建公租房融點資,只要管得好,心安理得。只要沒有人貪污,沒有人造假冒偽劣的房子,當然是件對國家,對老百姓都是有利的事情。

  

分享到:
編輯:楊雲濤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