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2011年12月22日,山西太原,民眾在霧天裏晨練。在12月21日舉行的2012年中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上,環保部部長周生賢表示,明年(2012年)起,北京、天津、河北和長三角、珠三角等重點區域以及直轄市和省會城市將開展PM2.5和臭氧監測。中新社發 韋亮 攝
中國總理溫家寶29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同意發佈新修訂的《環境空氣品質標準》,增加“PM2.5”監測指標。這意味著不到半年的時間裏,“PM2.5”已正式從引發質疑的社會熱詞“變身”為促進民生的官方標準。
在一年一度的全國“兩會”即將拉開帷幕之際,“PM2.5”的“華麗變身”料能為各類民生議題的討論添加熱度,並將明晰“促民生”的執行標準:民有所呼官必有應。
“PM2.5”指直徑小于等於2.5微米的顆粒物,是造成灰霾天氣的“元兇”之一。其能負載大量有害物質穿過鼻腔中的鼻纖毛,直接進入肺部,嚴重危害人體健康。
2011年下半年,北京等城市接連出現的灰霾天氣讓“PM2.5”開始進入公眾視線。而美國駐華使館和北京市環保局關於監測數據誰更準確的辯論更是讓其成為社會熱詞。
民眾對其生存環境的關注是“PM2.5”這一專有名詞迅速走紅的主要原因。由於現行環境空氣品質標準並沒有把“PM2.5”作為評價指標,許多民眾開始質疑與其切身感受不一致的監測數據並不能反映當前空氣品質的真實情況。在環保部就《環境空氣品質標準》第二次向全社會公開徵求意見前,“PM2.5”入標的呼聲達到峰值。
面對民眾對空氣品質的關切以及對現行監測數據的質疑,環保部迅速做出回應:環境品質好不好,群眾感受説了算。環保部部長周生賢明確指出,要取得人民群眾信任,關鍵是要避免“群眾深受污染之害苦不堪言,而監測數據喜氣洋洋自説自話”的局面出現。
2011年12月,環保部召開會議,擬將“PM2.5”納入常規空氣品質評價體系,並要求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重點區域,率先實施環境空氣品質新標準,爭取早日和國際接軌,使監測結果與人民群眾感受相一致。
地方政府也迅速行動起來。在2012年初漸次拉開序幕的各地“兩會”上,“GDP”的風頭不時被“PM2.5”的相關議題壓過。
在北京,市長郭金龍強調要加強對大氣污染物的防治,以更大的決心、更有力的措施、更高標準,實現空氣品質的改善;在廣東,省委書記汪洋指出,將PM2.5納入評價體系後,一開始數據可能會不好看,但這會促使大家進一步改善空氣品質。
按照國務院安排,“PM2.5”標准將在未來4年逐漸在全國鋪開。這意味著中國污染防治將進入一個嶄新階段。環保部部長周生賢日前表示,除了促進民生,“PM2.5”還將倒逼各地推進能源結構調整和産業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