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願獻血”變強制,“無償獻血”不無償
今日(2月18日),記者登錄首都獻血服務網發現,血情提示條持續滾動,紅細胞庫存和血小板庫存,四種血型全部顯示“緊急獻血”。前不久,北京市衛生局和市教委亦聯合發文,要求高校評優參考獻血情況。對此北京市血液中心主任劉江回應稱,此舉非強制措施,無償獻血只是評優參考內容之一,並非決定性因素。而事實上,記者在調查中發現,高校自願獻血趨於強制,且無償獻血也已不“無償”,獻血更變相成為貧困生“增收渠道”。
將獻血與評優掛鉤的現象絕非北京一例,各地不少高校都採取措施“威逼”大學生“自願”獻血,以緩解當地的“血液困局”。為此,許多高校組織的獻血絕非“無償”,獻血者會得到一定補助,金額從200元到1000元不等。來自廣東的蔡同學告訴記者,當年學校組織獻血時,就曾給每人飯卡打入400元。除此之外,獻血得到的加分,也能使學生在評獎學金時獲得幫助。以雲南某高校為例,今年大三的孫悅告訴記者,學校規定獻一次血在綜合測評時可加1分,綜合測評分數是評優評獎的依據,基本分數是由各科平均分除以十後得出,因此獻血加分相當於百分制考試多考10分,能起決定性作用。
為獲得獻血補助,貧困生正日益成為高校獻血“主力軍”。曾就讀于位於北京某高校的小李反映,當年他們的補助為400元,但相隔不遠的另一所學校是800元,這所補助高的學校學生獻血積極性也自然高,獻血當天採集車前排了長長的隊。“家庭條件差些的學生就是衝著800元去排隊的,他們已把獻血當作增收的渠道之一。”
據記者了解,800元的補助往往足以支付貧困生半個學期的伙食開支,所以貧困生更願意靠獻血來換取補助。而在北京某高校任輔導員的馬姓教師也坦誠,這些補助除了為鼓勵學生獻血,對貧困生的生活也有幫助,因此只要金額不過大,並無不妥。
高校貧困生被“誘惑徵血”的背後,是各地血液儲量和血源本身的相對匱乏。有關人士表示,緩解目前的“血液困局”,不應將全部希望寄託于學生,這樣既不現實,也違背了提倡全民無償獻血的精神。而普通市民對獻血不甚積極原因之一,是血液使用的不夠透明。市民鄭先生對記者説:“我們獻的血被誰用了,什麼時候用了,無償獻血是否被有償使用,一無所知。”
相關專家建議,建立更加公開透明的用血制度,才能使更多普通市民願意投身於無償獻血事業,緩解“血液困局”。(記者 鄧崎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