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媒體評廣西龍江鎘污染事件:截斷污染需下狠手

時間:2012-02-03 08:46  來源:中國新聞網

  1月15日以來,廣西龍江河鎘污染事件備受外界關注,受污染水體鎘污染高峰值一度高達80倍,污染事件波及河段長約300公里,嚴重威脅到下游群眾的飲水安全。半個多月時間裏,沿岸群眾為飲水安全始終憂心不已,下游的柳州市一度發生搶水風波。

  2月1日下午,龍江鎘污染被揭露16天之後,在廣西河池市龍江河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處置工作新聞發佈會上,河池市市長何辛幸正式向社會公眾道歉。

  環保不只是説説而已

  何辛幸在道歉中説:“保護地方環境不被污染,是我們地方政府的法定職責,政府是環境保護的第一責任人。事件的發生,暴露了我們發展經濟的思路和方式落後,環保意識薄弱,政府監督缺失,我們為此感到十分愧疚和深深自責。”

  何辛幸介紹説,目前全市已排查涉重金屬企業和經營戶145家,責令整改或關停取締11家;排查小企業、小作坊74個,原礦、礦渣堆放點90多個,在2月5日前依法予以取締。

  據記者了解,在2006年、2007年時,河池市也進行過類似的大排查工作。如何才能避免整治後又出現問題呢?何辛幸説,過去在河池發生多起環境污染事件,2006年、2007年之後也發生過重大影響的事件。對涉重金屬的排查,2011年也開展過專項行動整治。屢屢出現問題,“這和我們很多方面工作不到位有很大關係,政府監管上有缺失缺位的地方,包括履行職責上有很多不到位的。要通過這一次發現的監管問題,對執法監管隊伍行政執行力加以提升,隊伍的建設要下更大工夫進行整治。另一方面企業社會責任也有缺失,對企業不按照國家法律法規規定,違法排污,超標排放,甚至偷排,要有一起查處一起,更要嚴肅地處理,這方面必須加大力度,通過這次全面的整治,徹底解決河池市的這種惡性迴圈。”

  廣西省紀委、監察廳也派調查組,赴河池市、柳州市開展調查工作,儘快查清事件發生的原因、過程和經濟損失等情況,分清相關人員責任,對有關責任單位和責任人員提出處理意見和整改建議。

  截斷污染僥倖還需下狠手

  中國政法大學污染受害者援助中心主任王燦發教授分析説,企業總是以環境治理成本過大影響其創造利潤而拒絕踐行環境責任。根源還是我國的環境法律太柔軟。如果我國在環境保護方面的法規非常嚴格,那麼製造了這樣重大污染事件的企業,將會面臨嚴重的懲罰。“企業的思想很簡單,只要你的懲罰不會過多地影響他的‘污染大業’,那麼他就會持續不停地污染下去。我呼籲正準備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要在懲處違法企業方面有重大突破,把違法企業罰得傾家蕩産,估計企業就會考慮好好地保護環境。”

  不僅僅政府要加大監管、環保法律要更加有震懾力,環境公益訴訟也是一個能夠幫助企業更好地踐行環境責任的好辦法。2011年下半年,雲南陸良縣發生鉻污染水體事件,著名環保組織“自然之友”就對當地企業發起了“環境公益訴訟”,並且得到了雲南當地法庭的立案,目前正在行駛法律程式的過程中。參與此案的盈科律師事務所律師曾祥斌説:“環境公益訴訟有兩個好處,一是追訴的時間可以無限長,只要能證明你企業在生産期間違規排放,哪怕是幾百年後,也可以追訴企業的責任。另一個是訴訟主體不必非是利益相關方,任何關注環境保護的個人和組織,都可以發起訴訟。這就大大拓寬了用法律手段震懾企業的通道,有助於企業及早認清形勢,主動遵守環保方面的法律法規。”

  對已經有的法律用好用足,也是個可行的辦法。這幾年,一些環保志願者發起了“拍攝排污口”活動,拍攝到企業排污的照片後,馬上向全國的環保熱線12369舉報,並通過“自媒體”傳播開來,也能夠對一些企業起到威懾作用。

  用自發的選擇維護綠色

  2005年開始,公眾環境研究中心就在收集企業污染的資訊,目前已經收集了全國將近10萬條企業污染記錄。這些數據主要來自各地環保部門給企業開具的“罰單”。公眾環境研究中心根據這些資訊,製作出了“中國水污染地圖”和“中國空氣污染地圖”;同時,根據這些數據,全國近四十家環保組織發起了“綠色選擇聯盟”,號召公眾抵制環境污染企業的産品。

  2010年,“綠色選擇聯盟”著手開展的第一個案例,就是調查IT産品在生産過程中存在著哪些重金屬污染問題。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介紹説:“通過持續收集的污染數據庫,我們發現,幾乎所有著名的IT品牌,其配件、零件在生産過程中,都存在著重金屬污染的連帶責任問題。這些污染有可能是這些品牌的下屬工廠,也可能是其委託、代工廠。為此,我們從2010年起,連續發佈報告,呼籲那些大的IT品牌,關注其供應鏈的重金屬污染責任,通過‘綠色訂單’,要求其供應鏈廠商踐行環保責任。”

  綠色選擇聯盟把這種方法稱之為“綠色供應鏈管理”,並製作了相應的檢索數據庫。比如一家超市,想保證其銷售的産品不存在環境責任風險,就可能用這個數據庫進行查詢,選擇那些環境表現好的産品進行採購。這樣,環境表現不佳的産品,就會被訂單自然淘汰。環境保護好的産品的競爭力就體現出來了。

  在綠色供應鏈的末端,是消費者。近年來,綠色選擇聯盟已經對幾家環境表現非常惡劣的企業發起了抵制活動。一些網上購物的網站像淘寶網,也準備與綠色選擇聯盟合作,鼓勵所有用戶在下單前,檢索一下所選産品是不是存在污染問題。隨著廣大消費者對環境污染嚴重的産品説不,企業也會感受到來自消費者的“環保善意”。(本報記者 馮永鋒)

新聞中心 兩岸 社會 國際 臺灣頻道

分享到:
編輯:芮益芳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