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萬多移民,185個行政村,我們摸排化解各種矛盾糾紛3600多起,處置重大群體性事件隱患84起,沒讓移民帶著問題、矛盾、遺憾離開。”河南南水北調丹江口庫區移民搬遷基本完成後,淅川縣信訪局局長王達忠作了一個統計,他説:“這組沉甸甸的數字在水利移民史上寫下了值得驕傲的一筆。”(《半月談》2011年第22期)
7月7日,淅川縣大石橋鄉東灣村一位乘上移民班車的村民讓車下的鄉親為她抓一把故鄉的土
移民考驗社會管理
“大爺,知道為什麼讓您搬家嗎?”
“北京渴!南水北調!”
“您願意搬嗎?”
“總不能渴北京人吧。我響應黨的號召,搬!”
這是河南日報農村版記者趙川與淅川縣盛灣鎮姚營村一位91歲老人的對話,也是一張值得永久珍藏的移民心靈底片。
2011年10月底,歷時兩年多的河南南水北調丹江口庫區16.2萬移民大搬遷落下大幕。這次新中國成立以來強度、密度最大的水庫移民,留下的不僅有無數的感動,還有對政府工作的思考和啟示。河南省南水北調辦、省政府移民辦主任王樹山説,在新形勢下,移民工作是一道複雜的社會管理方程式,需要從化解歷史現實矛盾、調整利益分配、理順移民情緒等多個方面入手破解。
真心尊重移民
“這是一場沒有退路的大考,作為一級黨組織,必須交出讓群眾滿意的答卷。”2009年,河南作出移民工作“四年任務、兩年完成”的決策後,時任淅川縣香花鎮黨委書記的徐虎向幹部們下達了動員令。
河南南水北調丹江口庫區16.2萬移民全部集中在淅川縣,涉及11個鄉鎮185個村,在兩年多時間裏,需外遷安置到河南25個縣126個鄉鎮。
淅川縣大石橋鄉黨委書記羅建偉的父親上世紀70年代曾任淅川縣移民局局長,他對羅建偉説:“我那時移民工作好做些。今天移民趕上了好政策,工作卻難做了,得用真心動真情,不能傷了一點移民的心。”
去年6月16日,滔河鄉淩崗村移民搬遷前夜,原淅川縣委書記袁耀生來到移民淩增岐家。淩增岐説:“這是我有生以來第一次和‘縣太爺’喝酒,不過吃過飯就要走了,成別的地方的人了。這裡前靠山、後靠水,真不想走。”
面對縣委書記,淩增岐欲言又止、淚水難禁,其情其景只能用“悲壯”形容。
為了南水北調工程搬離故土,每位移民都作出了巨大犧牲。因此,在顧全國家利益的基礎上,尊重他們、理解他們,耐心做工作,維護好他們的具體利益,成為當地幹部的共識。
香花鎮幹部張才漫帶一個村的70多名代表去安置地分房,早上8點去的,晚上8點還沒回來。徐虎給她打電話,她説:“群眾不抓鬮,我午飯還沒吃。”徐虎説:“不行先停停。”張才漫説:“再堅持幾分鐘,或許有轉機。”回來後群眾告訴徐虎,張才漫暈倒兩次,群眾把她放在木板上躺一會兒,她醒來後繼續做工作,在場的人都被感動了。
大石橋鄉張灣村農民陳壽寬是個老“抗遷戶”,上世紀70年代丹江口水庫蓄水時,水淹到屋前才後撤。這次陳壽寬又給幹部出了個難題。他説:“我最近從新疆引種了一棵啤酒花,長得很好,想在全縣推廣,帶動群眾致富。可搬遷地不適合啤酒花生長,我要留下來種啤酒花。”
大石橋鄉黨委書記羅建偉説:“碰到這種無理要求,我們心裏也很惱火,但想想他那種故土難捨之情,心中也就釋然了,還是耐心地做工作。”先分析這花是籽播,一年只能引種20棵,短期內很難在全縣推廣。然後又向他保證,政府會交給專人照顧,花一定會越長越好。反覆做工作之後,陳壽寬的態度終於轉變了。
香花鎮劉樓村曹龍勳曾是拒遷帶頭人。一天晚上9點多,他去找鎮黨委書記徐虎理論,一進辦公室,看見嘴上起泡、雙眼通紅的徐虎在泡速食麵,當時眼淚就下來了,説:“我同意走。”
淅川縣移民局局長冀建説,一碗速食麵感動一個拒遷戶,群眾不善良嗎?不厚道嗎?這次成功搬遷,很重要的就是因為農民身上那種樸實、寬厚、豁達、包容的傳統美德在起作用。
廣泛的民主協商
“由村裏人組成的遷安委員會是大夥的主心骨,説俺想説的話,辦俺關心的事。”在唐河縣東王集鄉魚關新村裏,65歲的移民姜金富感慨地説。
南陽市副市長崔軍認為,實現和諧搬遷,就要從滿足移民發展願望和多樣化需求出發,一切以“移民為本”做好工作。遷安委員會下通群眾、上聯政府,參與每個環節,使整個搬遷充分尊重了群眾意願,起到了政府“包辦”所起不到的作用。
上集鄉魏營村離淅川縣城不到10公里,經濟發展快,群眾收入高。遷安委員會到滎陽市安置點考查後,群眾對土地品質有意見,拒絕在搬遷協議書上簽字。後來,安置縣調整了部分土地,問題才妥善解決。盛灣鄉馬川村安置地在寶豐縣,原計劃將村民一分為二,徵求了群眾意見後,最終合成一個村。
2009年2月的一天,唐河縣委辦公樓會議室中聚集了20多支建築施工隊的代表,競標新村建設工程。淅川縣魚關村11名遷安委員和兩名鄉鎮幹部組成評委會,打分評標。遷安委員王澤福説:“戶型由群眾選,誰來建群眾定,建築品質也由群眾全程把關。”
新村一開建,王澤福就帶領2名委員長駐工地。其間,群眾代表半個月一班輪流監督。王澤福説:“在唐河縣質監部門幫助下,從打地基到新房封頂,實現了全程監督。村旁邊有一座磚場,想賣磚給施工隊,我們檢驗後發現不合格,始終沒買他們一塊磚。”
魚關村支書王文華説:“遷安委員會分為理財組、工程監督組、調解組、協調組,是政府的好幫手,群眾的代言人。”按搬遷規定,老人必須和一戶子女合戶搬遷以節省宅基地,而魚關村有20多戶老人長期單獨生活。遷安委員帶頭“合戶”,最終,魚關村搬遷戶由210多戶減至189戶。
滔河鄉鄉長何麗説,遷安組織解決了政府解決不了的難題。在搬遷中,政府最頭痛的是“假移民”,有的人去世了,沒銷戶;有的姑娘出嫁了,沒遷戶。我們把清理任務交給遷安組織,代表們先清己、再清人,僅姬家營村就清理“虛挂戶口”22人。
“民生關懷”融入細節
8月10日,記者來到次日將搬遷的淅川縣盛灣鎮興化寺村,只見一座涼棚下集中著衛生、公安、公路、移民、電力5個服務站,由100多名縣鄉幹部組成的服務隊正幫群眾裝車。這個村的搬遷方案有24項、連圖帶表107頁。在一份特護病人名單上,36人的病因、年齡、車號、陪護人員等寫得清清楚楚。
南陽市移民局局長王玉獻説:“從動員到安置,移民工作分10個階段、200多個環節,每一個環節的具體民生問題,我們都儘量考慮到,各項措施、方案,摞在一起有三層樓高。”
去年8月12日,168輛客車、580多輛貨車、30多輛救護車、130多輛工作車,先後從淅川7個村出發,將5236名移民送往安置地,創造了我國水庫移民單日人數最多紀錄。
有條不紊的搬遷源於高效的指揮系統。淅川移民指揮中心由17個部門組成,調度車輛、應急處置、預報天氣……全天“準軍事化”運轉,使搬遷過程中沒出一起安全事故。
南水北調工程成敗在移民,移民關鍵在建房。為了快搬遷、建好房,河南推出了“雙委託”機制:移民委託遷安組織,遷安組織委託當地政府建房。
河南選出了30多種戶型,由移民討論選定;在品質監督方面,建立了企業自控、政府監督、社會監理、移民參與的“四位一體”機制,遷安代表參與招標到房屋交工全過程。鄧州市督司鎮黨委書記馬黎升説:“在住房品質上,政府承擔了無限責任。督司的鄉幹部每人包一戶房子,每天公佈進度。通過給移民蓋房,我又多了一門手藝,學會了制建築圖。”
與淅川相鄰的鄧州市總共接納移民30345人,是安置量最大的一個縣級市。回憶起剛到鄧州市孟樓鎮張義崗村時的情景,移民曹明俊至今難忘:“歡迎儀式後,每戶移民都由‘包戶幹部’領到新家,並收到標有幹部姓名、職務、手機號的‘連心卡’。進門先看到一個大禮包,有麵條、肉、油、煤爐、煤球,爐火都事先生好了。”
唐河副縣長李海憲説:“移民最大的損失不是物質上的,而是與親情和故土的脫離,所以我們工作的重點就是拿出真情來彌補移民的感情損失,讓移民心隨身走。”
今年5月4日,河南省南陽市為丹江口庫區移民舉行了主題為“遷安兩地結同心,情係移民紅線牽”的“百年情緣——百對移民新人集體婚禮”活動。此次活動的百對新每人平均來自南陽市7個縣市區的移民新村,新人年齡從20多歲到60多歲不等。
年近70歲的單長軍是其中年齡最大的新人,2010年他從淅川縣的香花鎮移民到新野縣,結識了當地的姚桂蘭。“變化太大了,住上了樓房,政府不僅給米、給面、給補貼,還為我們操辦婚事。”單長軍説。(半月談記者 羅輝 林嵬 李鵬)
[責任編輯:芮益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