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公眾對稅收存抵觸情緒 專家析或因福利難對稱

2011年09月15日 14:24:26  來源:中國青年報
字號:    

  排解公眾抵稅情緒,關鍵在於政府財政支出規範透明且結構優化

  中國青年報:有人説,現在急需對中等收入階層減稅。在您看來,我們應如何給中等收入階層減稅?

  樊勇:首先,在所得稅上,我們應進行進一步優化調整,將個人的所有收入考慮在內;其次,我們應該適當減輕流轉稅負,避免隱性稅負影響公眾生活水準。

  減稅並不意味著要將所有稅種的稅負降低,而是要做到結構性減稅,在具體稅種上做到有增有減,總體稅負上實現降低。當前在一些公共福利領域,政府仍處於缺位狀態。因此不可能要求政府一直大規模減稅,否則它就更沒有能力專注於民生工程,最終吃虧的還是公眾。

  但現在,在如何對待稅收這一問題上,公眾仍是感性大於理性,只要一提收稅,第一反應就是反對,也不管是不是正常的稅制調整。部分媒體也在跟著炒作稅收的話題,進一步激化了公眾對稅收的抵觸情緒。在我看來,公眾這種情緒非常不利於社會改革的推進,需要及時排解。

  中國青年報:為什麼説公眾對稅收的抵觸情緒不利於社會改革的推進?

  樊勇:這會阻礙稅制的正常改革進程。拿去年車船稅改革事件來看,其實適當提高車船稅負,對緩解環保、交通問題能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但由於它是一個增稅措施,所以引起了很多人的激烈反對,沒有達到預期的改革目標。

  從長遠來看,在這種情緒的作用下,可能會出現兩種局面:第一,政府不考慮稅收改革的全局,只依照公眾的要求一味減稅,結果就是政府沒有能力提升公共服務水準,民生改善被擱置,公眾生活受影響;第二,政府不想辦法排解公眾情緒,自顧自進行稅收改革,公眾的情緒可能會被進一步激化,從而不利於社會穩定。“十二五”是我國稅制改革的關鍵時期,目前公眾對稅收的抵觸情緒若不能得到及時排解,稅制改革乃至整個改革都可能陷入僵局。

  中國青年報:如何排解這種情緒?

  樊勇:關鍵在於提高公眾享受的公共服務與福利水準,讓他們在心理上對享受的公共服務與福利感到滿意,這就需要政府財政支出的規範、透明與結構優化。

  首先,政府的財政支出應該規範,預算是多少、執行情況如何等都應該嚴格遵守預算制度,不能隨意變更;其次,政府在民生上的財政支出應該公開透明,不能只講又增加了多少民生投入,而是應該將民生投入進一步細化,告訴公眾今年在住房、醫療、教育等領域的投入分別是多少,計劃達到什麼目標,並邀請公眾監督;第三,政府的財政支援還應該進一步優化,給民生工程以足夠重視。為了落實教育強國的國策,政府曾提出教育支出要佔GDP4%的財政支出目標。同理,現在也完全可以制定政府財政在住房、醫療、養老等民生領域投入的目標,並讓公眾監督這些目標是否實現,讓他們切實感受到政府改善民生的決心。當公眾認為政府收了錢,也辦了相應的事的時候,對稅收的抵觸情緒自然會減輕。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要聞 時政新聞

[責任編輯: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