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改與觀念:要改的還有患者觀念
在北京或者其他一線城市,當你的愛人面臨生産,新的生命即將到來,你會下意識想到哪些問題?
在我愛人生孩子前,一個朋友多次提醒説:醫院病床預定了嗎?醫生護士都認識了嗎?打點了嗎?
搶病床、送紅包。在媒體的渲染和人們的切身就醫實踐中,不少人被逼著就範。聽朋友如此説,我也著急:是不是不預定就沒病床住,不打點就可能是對愛人和孩子不負責呢?
在我正考慮這些問題時,愛人生産期提前。我們連夜打車到海淀醫院。因是夜間,連號都沒挂,就極為順利進了産房,並在産科分配到一個床位。我注意到,産科病房非但不用搶,甚至是處於略有閒余的狀況——後來的幾天同樣如此。
在4天半住院期間,我和愛人都體會到,護士和醫生相當敬業。無論查看産婦和嬰兒狀況,給産婦做護理,給嬰兒做撫觸等,都很週到和及時。在待産室病床床頭,更看到一個卡片,上面寫著“有問題一定要喊我們,千萬不要不好意思”(大意),簡單幾句話讓人感覺很溫暖。
沒預定病床,沒送紅包,但卻正常住院,並享受到週到的醫療服務。這一體會與“傳説”中的“産婦住在樓道裏”、“不送紅包醫生就不用心”相比,反差很大。這是我們走運嗎?還是別的原因?我的分析如下:
首先,海淀醫院是綜合性全科醫院,不是專門的産科醫院,它的産科相對不出名。離它不遠,有家知名的婦産醫院,有個朋友即選在那裏生産。據其描述,那兒床位緊張,醫生護士大多顯得急躁,態度並不太好,住院兩天即讓出院,為後來者騰位置。有的醫院,據説只讓住一天。
由此可見,“搶病床”背後,所體現的除了醫療資源緊張外,還與患者“追風”,傾向到最好的醫院有關。“看病難、看病貴”這一醫改難題的破解,不只需要政府和醫院的努力,也需要患者轉變意識:如非疑難雜症,不一定非要擠到某一領域最好的幾家醫院,其他醫院在有相關專家坐診的前提下,一樣可以解決。
另外,紅包並非看病的必需品。醫生收紅包,患者和家屬買心,這種現象有其長期背景和複雜原因。在面對一個帶著口罩、拿著刀,你不清楚他的水準和品德的人時,誰也不知道他是否會將紗布落在病人肚子裏。下意識地,人們想用紅包換來平安。這也是醫改中無法回避的問題。
但我相信,大多數醫生並非“不給紅包就不認真看病”。“戴口罩的都收紅包”是對醫生醫德的片面認知。其實,不只對醫生,對不少行業,人們都習慣性地帶著有色眼鏡來看。
新醫改正在推進。我想,改革總會推動一些問題的解決,其中包括人們就醫時的一些觀念和行事方式。(曉晨)
[責任編輯: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