須出臺養老金條例,建立可持續發展的養老金制度和全國攜帶轉移的服務系統
中國是全球人口老齡化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在2015年以後人口結構失衡的問題將日益突出,並進入2個勞動人口供養1個退休人口的階段,如果除去在校生、失業人員、低收入人員和提前退休人員,實際贍養的負擔更重。但目前,不少勞動者養老保險個人賬戶仍是空賬,資金缺口很大。
我國社會保險法規定:“基本養老保險實行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由用人單位和個人繳費以及政府補貼等組成。社會統籌實現中央統籌。”
社會統籌是強化政府責任,建立國民基礎養老金、克服老年貧困的制度安排;個人賬戶是強化個人家庭、用人單位、資本市場責任,建立自儲公助養老金、改善老年生活的制度安排。落實這一規定,我們需要一部養老金條例,建立全國統一、結構合理、待遇公平、可持續發展的養老金制度,首先規範社會統籌的國民基礎養老金,包括資金籌集、調待機制、經辦機構,基於社會保障卡建立權益記錄(含資格認證)和養老金支付的公共服務系統;同時也規範個人賬戶養老金,包括出臺延期徵稅政策,實行實名制的個人養老金賬戶,建立其全國攜帶轉移的服務系統,以及專業的、具有競爭優勢的受託人制度等。
社保管理進入資訊時代,應建立資訊安全和資訊共用機制,建立國家社會保障總局
7月初的一天,濰坊市寒亭區市民王偉雲拿著新領到的社保卡,在藥店裏買藥結賬。山東省已經在濟南、濰坊、濟寧等城市發放了新的社保卡,與過去的醫保卡不同,新的社保卡具有“五合一”功能,既能結算醫保費用,也能領取養老、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待遇。
社會保險法第一次將社會保險“權益記錄”上升為法律術語,標誌著我國進入了公民權益保障和社會網路管理的新時代。法律規定,國家建立全國統一的個人社會保障號碼,個人社會保障號碼為公民身份號碼。社會保障涉及全體公民的一生,是公共服務的“龍頭”,做到一號、一卡、一網、一窗和一站式服務,等於牽住了“龍鼻子”,是促進我國政府改革和社會建設的突破點。
為此,我們建議,第一,依法建立社會化管理的居民檔案。資訊時代,人隨資訊流動,必然出現用人單位人事管理和公安戶籍管理的斷檔現象,造成人口統計和數據管理的難題,社會保障權益記錄涉及居民的基本資訊,具有居民檔案的功能,既有利於保障公民權益,也有利於管理居民徵信。
第二,建立國家社會保障總局。本法授權社會保險經辦機構管理公民的社會保障權益記錄,應當按照“增一減五”的原則建立國家社會保障總局,整合分散在多部門下的社會保障公共服務,結束社會保障“多龍治水”和“資訊孤島”的局面,強化國家的公共服務職能和組織,與稅務總局、工商總局並行發展,實現“收稅、管理和服務”三駕馬車共同拉動社會建設,打造服務型政府的組織體制。
第三,建立居民資訊安全和資訊共用機制。一方面,以居民社會保障權益記錄為核心,建立多部門之間的資訊共用機制,構建人口和居民資訊的統計平臺,使中國在鞏固經濟大國地位的同時成為統計大國,有利於轉變經濟發展模式;另一方面,社會保險經辦機構要區分保密資訊和指令資訊,後者是由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制定的,不涉及洩露居民隱私的,可由公共服務合作夥伴使用的資訊,由此實現精細化的、方便居民的社會管理與服務。(作者楊燕綏、胡乃軍分別為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和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