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李克強一週內赴三地考察保障房建設

2011年06月18日 15:06:19  來源:新華網
字號:    

  為生民安其居——記李克強考察北京門頭溝工礦棚戶區改造

  記者謝登科

  環抱濃郁的綠色,北京的夏日承載著熱情和希望。

  16日上午9時,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乘車駛離中南海,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北京市委書記劉淇陪同下,趕往位於北京市西部的門頭溝區考察工礦棚戶區改造情況。這是他繼近日在山西太原、河北石家莊考察公租房、廉租房建設後,一週時間內第三次考察保障房建設情況。

  汽車一路疾馳。如何讓政策的陽光溫暖更多的住房困難群眾,是李克強心頭思考和掛念的大事。

  “必須把棚戶區改造抓得緊而又緊,實而又實”

  煤桿山腳下的門頭溝採空棚戶區,居住著2萬多戶困難群眾,面積約7平方公里,曾是北京主要的産煤基地,為國家經濟建設做出很大貢獻。沿蜿蜒的山路登上一處制高點,映入眼簾的是一大片的危舊房屋。“它們大多建了有五、六十年了,目前破損嚴重,C級和D級危房佔40%以上,群眾要求改造的願望十分強烈。”門頭溝區負責人向李克強彙報説。

  “你們的計劃是多久改造完?”李克強一邊認真聽取介紹一邊關切問道。

  “三年!現在已開工一年多,工程進展順利。明年一定能讓棚戶區群眾住上新房。”回答乾淨利落,“胸有成竹”。

  一旁的展板上,改造方案、進度安排、房屋戶型及效果圖逐一排開,展示出一幅充滿希望的圖景。李克強細心察看,不時詢問,對當地的工作表示充分肯定。得知北京市已基本完成今年棚戶區定向安置房建設計劃,他十分高興。

  “近兩年經過加大棚戶區改造力度,全國已有300多萬戶棚戶區居民遷入新居,但還有上千萬戶群眾在翹首以盼,棚改的任務仍十分艱巨,十分緊迫,必須順應群眾期待,加快改造步伐,把工作抓得緊而又緊,實而又實。”李克強反覆叮囑隨行同志。

  “這不再是圖!我們已經看到了真景!”

  在東辛房街道河南街社區入口處,李克強走下車來,步行向棚戶區裏面走去。每走幾步,他都會在破舊的房屋前、擁擠的巷子口駐足凝視。這裡居住的煤礦職工和他們的家屬,多為低收入困難群體,全部在採空棚戶區改造範圍內。

  礦區退休教師劉金生祖孫三代同堂,一家8口人擠住在50平方米的房子裏,沉降的墻體上,狹長的裂縫反映著住房條件的窘迫。李克強俯身進屋,和一對老人擠坐在沙發上。

  “知道這裡就要改造了嗎?”李克強問。

  “知道。”劉金生説。

  “改造的政策都清楚嗎?”

  “清楚。”

  “那你給我説一説?”李克強追問。

  “平房改樓房,不僅拆一還一,面積還可以再增加一半。”劉金生爽朗的回答博得大家的笑聲。

  “我剛才站在山上看了你們居住的這片棚戶區,面積還真是不小,區裏的同志告訴我,明年底前就要讓你們住上新房子、好房子,而且周圍的環境還要更好。他們畫的設計圖我也看了,很漂亮。”李克強對老人説。

  “這已經不再是圖了!我們已經看到了真景,新房子那裏有山有水,漂亮著呢。我們都盼著搬家那一天!”劉金生老人“搶過話”去一番真情表達,再次引來掌聲和歡笑。

  看到棚戶區改造給長期住在這裡的居民帶來了希望,他們從心底感謝黨的政策,感謝政府的關懷,李克強十分欣慰。

  “不妥善解決群眾的居住困難,我們寢食難安”

  “走,我們去裏面看看!”

  離開劉金生家,李克強一邊和街道辦事處主任穆春林交談,一邊自己當起了“嚮導”,引領著大家朝一條巷子的深處走去。

  巷子兩側,家家戶戶緊緊相連,狹窄之處,連兩個手臂都無法伸展。李克強從一條巷子拐到另一條巷子,深一腳淺一腳,一路前行。

  巷子裏面,一位婦女看到李克強一行朝她走來,趕緊轉頭躲避。李克強快步上前,熱情地招呼她:“我們可以去您家看看嗎?”

  她叫劉金閣,61歲。李克強一行的不期而至,讓正站在家門外的這位女主人感到意外,有些“措手不及”。

  “可以,可就是我們的家太破了。”劉金閣的雙手在身上使勁地擦拭了幾下,然後,很不好意思地回過身來,帶著李克強一行回到家裏。

  低矮的小廚房最多三、四平方米,屋頂,電線盤根錯節;地上,除了灶臺和一個煤氣罐之外已沒有多少容身之地。李克強走到廚房裏面,劉金閣夫婦只能站到門口。

  “我們家是不是太擠了?”女主人做著解釋,努力掩蓋自己的“窘境”。

  “好在很快要改造了,你們不久就可以住上新房子了!”李克強安慰道。

  “可是,棚戶區改造沒有我的份兒!”劉金閣的回答有些出乎大家的意料。她頓時成為焦點人物,吸引了現場所有人的目光。

  “我是插隊知青。17歲那年去陜北插隊,38年後退休回城,戶口雖然回來了,但沒有地方住。”劉金閣繼續著她的傾訴。

  “那這房子是……?”李克強問。

  “這是借住我弟弟的房子。”隨著劉金閣的解釋,謎團漸漸解開:她原來在延安鋼廠工作,退休後,政府幫助解決了回京戶口,按月領取退休金,但一直沒有固定的住所。

  “哦,我聽明白了,您現在是有戶口,沒住房。我也當過插隊知青,很能理解您的心情和處境。”李克強的一番寬慰讓現場的氣氛舒緩下來。

  從灶臺邊到床舖旁,從開裂的墻體到有些下沉的地基,李克強凝神察看,伸手撫摸。看到一處不通風的角落裏也要住人,李克強的臉上透出別樣的關切。

  “無論如何,都要有個安身之地。你們默默辛勞一生,黨和政府有責任你們解決困難,改善您的住房。”李克強對劉金閣説。

  劉金閣認真聆聽,激動之情溢於言表。

  “住房困難群眾就生活在我們周圍,不妥善解決群眾的居住困難,我們寢食難安。”李克強説道。在場的北京市和門頭溝區負責同志表示,對棚改中特殊困難的群眾他們已有考慮,一定會把困難群眾的住房問題解決好!

  離開時,劉金閣夫婦一起走到大門外,久久佇立,凝望李克強一行漸漸遠去。

  “讓我們的生活長青”

  李克強繼續在蜿蜒曲折的巷子裏穿行。

  市場街142號,居住著周文珍老人一家三代。一個客廳,一間臥室,一個臨時搭建的廚房,加在一起32平方米,構成了這個家的全部。

  周文珍老人患有腦血栓,行動不便,老伴則因矽肺病長期住院,兒子已經去世。在居委會工作的兒媳婦獨自支撐著家的重擔和孩子的學業。

  “老人家,在這裡住多久了?”李克強坐在老人的身邊,一臉關切地問。

  “有幾十年了。”老人80多歲,話音微微顫抖。

  “老人家住在這樣的地方,主要是上廁所等都很不方便,尤其到了冬天,就更不方便。”一旁的兒媳婦張進芹補充道。

  李克強認真傾聽,不時環顧屋子的四壁。

  “等搬到了新房,這些問題就都可以解決了。”張進芹的話語充滿了對未來新生活的期待。

  “現在選好新房了嗎?”

  “還沒有,不過,快要輪到我們了。樣板房我已經去看過了,特別好。”張進芹的臉上滿是喜悅。

  “那就是説,你們已經充滿了希望。提前預祝你們喬遷之喜!”李克強説。

  張進芹的兒子張亮剛參加完高考。他靜靜地站在一旁,多少有些靦腆。

  “你的第一志願報的哪?”李克強把目光投向他。

  “農學院。”張亮回答。

  “好,有志向!祝你考上理想大學,實現第一志願!我們國家還是農業大國,這個領域需要很多人才。”

  李克強轉身面對他,接著説:“在你身上寄託著全家的希望,將來學成後報效國家,回報社會,同時也要為家人盡孝道--從你媽媽的身上我們看到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傳統美德。祝你成功!”

  祝願深情!勉勵深切!

  簡陋的臥室裏,一盆鮮花開得正艷。“這是為了讓老人看到綠色,呼吸新鮮空氣。”張進芹説。

  “她更象徵我們的生活長青!”李克強説。祝福的話語為簡陋的居室裏平添生機和希望。

  從棚戶區的深巷裏走出,李克強又要趕往採空棚戶區改造石門營定向安置項目現場。“我們一定讓大家如期從棚戶區搬出,到時候,我們再來看望大家!”同群眾話別時,李克強高聲説道。

  在緊張施工的工地,李克強認真察看工程品質和建設進度,詳細聽取介紹。面對一線建設者,他説:“棚戶區裏的礦工及其家屬的住房條件非常差,你們在這裡流汗、出力,就是為了給他們解決住房困難。剛才一位工人説,要像蓋自己家房子一樣蓋好安置房,這話説得很好。大樓蓋好以後,要刻上你們企業的名字,同時也等於刻上了你們每個人的名字,相信會成為你們的光榮榜。”

  返回途中,李克強對有關部門和北京市負責同志説,棚戶區群眾的生活狀況和他們的願望,我們都聽到了,看到了,支援保障房建設的政策措施要進一步加大力度,特別是在保如期開工和竣工的同時,品質安全和分配公平更要切實保障。

  新聞中心 兩岸 社會 國際 臺灣頻道

[責任編輯:王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