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謝伏瞻撰文展望“十二五” 梳理今年政府工作重點

2011年06月03日 22:04:53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內容提要

  ●“十一五”時期,我國成功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成功戰勝重大自然災害侵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了重大成就,政府工作積累了寶貴經驗。

  ●“十二五”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24個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指標,其中12個約束性指標都是有關人民生活、科技教育和資源環境的,充分體現了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的要求。

  ●根據國內外形勢的新變化,今年宏觀經濟政策要保持連續性、穩定性,提高針對性、靈活性、有效性,處理好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管理通脹預期的關係。

  剛剛閉幕的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溫家寶總理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審查和批准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這兩個重要文件,充分體現了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充分體現了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的要求,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執政為民和對人民高度負責的精神,是推進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行動綱領。我們要認真學習領會、全面貫徹落實。這裡,談談學習《報告》的一些體會和認識。

  輝煌成就 來之不易

  “十一五”時期是極不平凡的五年。這五年,大事多、喜事多、難事多,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重大成就。

  這五年,國內外形勢極為複雜,我國是在戰勝一系列巨大困難和風險中前進的。最突出的有兩個方面:一是受國際金融危機嚴重衝擊,我國經濟發展面臨新世紀以來最為嚴峻的困難局面。成功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率先實現經濟回升向好,也成為“十一五”時期的一大亮點。二是各種自然災害突發多發,特別是汶川特大地震、玉樹強烈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給人民生命財産造成重大損失。成功戰勝這些自然災害,彰顯了中華民族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偉大精神。

  這五年,全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産黨帶領下,勝利完成“十一五”規劃的主要目標和任務,國家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一是社會生産力和綜合國力顯著提高。國內生産總值從世界第四位上升為第二位;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超過4000美元,從中等偏下收入國家進入中等偏上收入國家行列。創新型國家建設取得重大進展,載人航太、探月工程、超級電腦等前沿科技實現重大突破。二是各項社會事業加快發展、人民生活明顯改善。全面實現真正免費的義務教育;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制度,推進新型農村養老保險試點;制定和實施國家中長期科技、教育、人才規劃綱要;等等。這些都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産生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五年累計新增城鎮就業5771萬人,轉移農業勞動力4500萬人,城鄉居民收入按可比價格計算分別年均增長9.7%和8.9%。三是改革開放取得重大進展。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實現新突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更加完善。對外開放邁上新臺階,進出口總額上升到世界第二位。四是國際地位和影響力顯著提高。我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重要的建設性作用,有力維護了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2008年北京奧運會和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成功舉辦,實現了中華民族的百年夢想。這些輝煌成就,充分顯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展現了改革開放的偉大力量,極大地增強了全國各族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必將激勵我們在新的歷史征程上繼續奮勇前進。

  這五年,政府工作的主要特點:一是正確把握宏觀調控的方向、重點和力度,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十一五”前半期,針對投資增長過快、貿易順差過大、流動性過剩等問題,逐步把“雙穩健”的財政貨幣政策調整為穩健的財政政策和從緊的貨幣政策,有效防止了苗頭性問題演變成趨勢性問題、局部性問題演變成全局性問題。2008年年中,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的不利影響端倪初顯,又及時把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從“雙防”調整為“一保一控”;9月以後,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的不利影響明顯加重,中央果斷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制定實施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的所有計劃,實現了戰勝特殊困難、保障改善民生和夯實長遠發展基礎的有機統一。二是始終把“三農”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鞏固和加強農業基礎。這五年是農業發展形勢最好、農村面貌變化最大、農民得到實惠最多的五年。特別是糧食生産實現了“七連增”,綜合生産能力邁上1萬億斤新臺階。取得這樣的成績,關鍵是中央堅持統籌城鄉發展,紮實推進新農村建設,實施種糧補貼、糧食最低收購價等強農惠農政策,大力推進農村改革,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積極性,解放和發展了農村生産力。三是大力推進經濟結構調整,提高經濟增長品質和效益。這五年既是結構調整壓力不斷加大的五年,也是結構調整實踐更為豐富、成效更為明顯的五年。政府宏觀調控始終力求實現速度與結構、品質、效益相統一。最突出的表現是,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中,加快實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制定實施重點産業調整振興規劃、頒布實施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的決定。産業結構升級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加強,節能減排積極推進,區域發展協調性增強。四是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增強經濟社會發展內在活力。五年來,我國成功攻克了一個又一個改革難關,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積極拓展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實現了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良性互動。五是更加注重社會建設,大力發展社會事業和保障改善民生。堅持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相協調,圍繞改善民生謀發展,是“十一五”時期政府工作的又一顯著特點和亮點。我國提出並朝著“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的目標邁出了重要步伐。

  毋庸諱言,我國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依然突出,還存在一些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這些問題,有的是發展中的階段性問題,有的是體制改革滯後造成的問題,也有政府工作不到位的原因。必須加快解決這些問題,保證順利實現經濟社會發展新跨越。

  這五年,政府工作在實踐中積累了十分寶貴的經驗。一是必須堅持科學發展;二是必須堅持政府調控與市場機制有機統一;三是必須堅持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四是必須堅持把改革開放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這些重要認識和體會是在繼承和發揚以往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對新形勢下政府工作規律的科學總結,也是指導今後政府工作的重要原則。

  錦繡前程 鼓舞人心

  “十二五”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我們要繼續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綜合國力再上新臺階。

  “十二五”時期的指導思想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適應國內外形勢新變化,順應各族人民過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深化改革開放,保障和改善民生,鞏固和擴大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成果,促進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基礎。這是中央在準確把握國際金融危機後世界發展大趨勢、深入研究我國發展新的階段性特徵、深刻分析我國發展的有利條件和制約因素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對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必將起到關鍵性作用。

  “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24個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指標,其中12個約束性指標都是有關人民生活、科技教育和資源環境的,充分體現了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的要求。“十二五”時期的主要目標和任務,概括起來講包括七個方面。一要推動經濟發展再上新臺階。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國內生産總值年均增長7%,是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根據需要和可能提出的。實現黨的十七大提出的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2020年比2000年翻兩番的目標,這個速度是合理的、可以銜接的,關鍵是要處理好速度與結構、品質、效益的關係,把短期調控政策和長期發展政策結合起來,充分挖掘我國內需巨大潛力,實現持續穩定增長,確保不出現大的起落。二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調整經濟結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推動科學發展的必由之路,調整經濟結構是主攻方向。必須抓住改造提升製造業、加快發展服務業、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加快新農村建設等戰略重點,對經濟結構進行全方位調整。三要大力發展社會事業。這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途徑和必然要求。要穩步提升全民受教育程度,推進重大科技突破,加強人才培養,大力加強文化建設,加快醫療衛生事業改革發展,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四要紮實推進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這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只有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加強資源節約和管理,加大耕地保護、環境保護力度,加強生態建設和防災減災體系建設,才能全面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五要全面改善人民生活。這是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適應我國經濟發展水準,適應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需求,把民生放在優先位置,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堅持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完善收入分配製度和社會保障制度,努力使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中央明確提出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分別年均增長7%以上,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産率提高同步,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體現了更加重視保障改善民生的莊嚴承諾和強烈政策導向。六要全面深化改革開放。這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要堅定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各領域改革,加快完善有利於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實施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進一步形成互利共贏的開放新格局。七要不斷加強政府自身改革建設。這是實現“十二五”規劃目標和任務的重要保證。政府的一切權力都是人民賦予的,必須始終用來為人民謀利益。

  “十二五”規劃提出的目標任務明確、戰略重點突出、政策措施有力。我們一定能夠把這個宏偉藍圖變為現實,使我國綜合國力有更大提升,人民生活有更大改善,國家面貌發生更大變化。

  開局起步 銳意進取

  今年是“十二五”開局之年,是建黨90週年,做好政府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根據國內外形勢的新變化,今年宏觀經濟政策要保持連續性、穩定性,提高針對性、靈活性、有效性,處理好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管理通脹預期的關係,更加注重穩定物價總水準,防止經濟出現大的波動。宏觀經濟政策總的取向是,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主要是考慮到宏觀經濟環境仍存在不確定性,完成前兩年新增中央投資續建項目和啟動“十二五”規劃重大項目,加強經濟社會發展的薄弱環節,也需要較大的財政投入。但隨著經濟形勢變化,積極財政政策的力度和重點要有所調整。把貨幣政策由“適度寬鬆”調整為“穩健”,是宏觀政策取向的重要變化。這主要是考慮到近兩年貨幣信貸增長較快,市場流動性充裕,加上融資渠道多元化,適當收緊貨幣政策,不會影響經濟發展對資金的合理需求,有利於管理通脹預期、抑制資産價格泡沫,有利於防範金融風險、增強金融支援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

[責任編輯: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