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款接待費是筆糊塗帳
根據2006年中辦和國辦聯合印發的《黨政機關國內公務接待管理規定》,國內公務接待指,“出席會議、考察調研、學習交流、檢查指導、請示彙報工作等公務活動”。
但實際操作中,原則鬥不過潛規則,各種各樣的公務接待名目繁多、形式多樣。尤其是有上級領導到某地指導工作時,從事接待工作的部門為了討領導的歡心,不但高規格接待,甚至還無微不至地掌握了領導喜歡什麼牌子的煙酒,以及有無書法、唱歌等喜好。
根據公開資料,我國各級政府都有專職的接待部門,各地行政編制方面有所不同,或屬於黨委、政府辦公廳的一部分,或單列為直屬事業單位,但往往由黨委辦公廳副主任、政府副秘書長一類兼任。比如,縣級政府的接待部門一般為科級單位,領導則屬“高配半級”。所有這些,都體現了各級政府部門的重視——接待工作往往直接和領導打交道。需要一級政府的接待辦出面接待的客人,往往是上級部門的官員。
細緻週全的接待工作需要資金的支撐,但很多地方花的接待費用是一筆糊塗賬。雖然中央明確要求公開透明,但由於接待關係多發生在政府部門之間,對很多普通人來説,公務接待的次數、標準、費用仍不得而知。
去年5月,《瞭望》新聞週刊記者就接待費問題採訪北京大興區相關負責人,這名負責人回應稱“內容太敏感,不願意接受採訪”,採訪北京其他區縣的公務接待時,均被婉拒。
接待費成了“敏感”內容,公眾只能從偶爾曝光的豪華接待案例和從事相關問題研究的學術成果中,逐步揭開公務接待的面紗。
《人民日報》2007年2月14日刊登的一篇報道提到,一位來自貧困縣的基層人大代表稱,現在搞接待,美其名曰喝貴州“土酒”,其實就是茅臺,一桌喝掉四五瓶,僅每年的酒水錢就夠受的了。當地一年至少要用一卡車茅臺酒搞招待,耗資巨大。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竹立家在《學習時報》上曾撰寫《政府管理改革的幾個切入點》一文。文中列出了一串相當驚人的數字:“2004年,我國至少有公車400萬輛,消費財政資源4085億元,約佔全國財政收入的13%。全國一年的公款吃喝在2000億元以上,二者相加總數高達6000多億元,如果財政收入按3萬億元計算,幾乎相當於財政收入的20%左右。”
在2008年11月29日央視播出的“新聞1+1”節目中,主持人柴靜訪問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研究室特約研究員王錫鋅。王錫鋅在節目中透露,大陸用於公款吃喝、公費出國、公車的開支,一年高達9000億元,佔行政開支三成。王錫鋅表示,9000億的概念來自兩方面,“一是據2005年中央黨校主辦的《學習時報》報道,2004年全國用於公車、公務接待的全年費用是6000億元,佔當年財政總收入兩成;一是2000年《中國統計年鑒》顯示,1999年國家用於公務考察的費用共計3000億元,以後逐漸遞增。”
竹立家説,財政部統計的數據只是根據預決算報告統計得出的,而公款吃喝費用的主要出口是各個行政單位的“小金庫”,及下屬部門、相關公司宴請領導幹部等花的錢,也就是“請吃”和“吃請”,這在報告中根本體現不出來,“據我所知,目前國內還沒有一個權威的調查統計可以準確反映公款吃喝費用的總量”。
[責任編輯: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