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實地現場勘察分析,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研究員、國際滑坡委員會副主席殷躍平等專家認為,6月28日發生的貴州關嶺縣地質災害是一起罕見的特大滑坡碎屑流複合型災害。
殷躍平研究員30日下午在此次災害的現場搶險救援指揮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貴州關嶺“6 28”地質災害呈現高速遠端滑動特徵,下滑的山體前行約500米後,與崗烏鎮大寨村永窩村民組的一個小山坡發生劇烈撞擊,偏轉90度後轉化為高速碎屑流呈直角形高速下滑,並鏟動了大寨村民組一帶的表層堆積體,最終形成了這起罕見的特大滑坡──碎屑流災害。
殷躍平説,這起特大地質災害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當地地質結構比較特殊,山頂是比較堅硬的灰岩、白雲岩,灰岩和白雲岩雖然比較堅硬,但透水性好,容易形成溶洞,地勢比較平緩的地層是易形成富水帶的泥岩和砂岩,這種“上硬下軟”的地質結構,不僅容易形成滑坡,也容易形成崩塌等地質災害。
二是這次災害發生前,當地經受了罕見的強降雨,僅27日和28日兩天,降雨量就達310毫米,其中27日晚8時至28日11時,降雨量就達到237毫米,超過此前當地的所有氣象記錄。
三是當地地形特殊,發生滑坡的山體為上陡下緩的“靴狀地形”,加上高差大,相對高差達400米至500米,因此滑坡體下滑後衝力巨大,不僅形成碎屑流,而且滑動距離長達1.5公里。
四是去年貴州遭遇歷史上罕見的夏秋冬春四季連旱,強降雨更容易快速滲入山體下部的泥岩和砂岩中。
殷躍平説,這次罕見的高速遠端滑坡──碎屑流災害成災模式,在貴州歷史上沒有記載。
殷躍平説,專家組現場初步觀察,這次特大滑坡形成的堆積體下部厚度約10米至20米,上部厚度在50米左右,總量在150萬立方米至200萬立方米左右,且內部穩定性仍然很差,在強降雨影響下,仍可能誘發泥石流災害。
殷躍平説,貴州關嶺這次特大山體滑坡,由於滑坡從海拔1200多米處剪出,貴州光照水電站庫區水位海拔740米,滑坡剪出口高出庫區水位線460多米,因此不是水電站水庫庫區常見的“跨線”滑坡,即滑坡的“頭”在水庫上方,“腳”在水庫內的滑坡。
殷躍平説,以前我國對於地質災害隱患的調查,主要是採取房前屋後群防群治的模式,貴州關嶺這樣的山體滑坡,已遠超出村民的視線,因此從預防的角度防範難度很大。這些地區的村民建房,應選擇遠離溝口、地勢較高的位置,避開流通區,才能相對安全。
殷躍平説,近年來隨著極端強降雨等災害性天氣的重現期縮短,高速遠端滑坡造成的群死群傷特大災害逐漸增加,例如2009年6月5日發生在重慶武隆的特大滑坡,滑動距離高達1.5公里,也造成了重大人員傷亡,因此當前各級地方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加強對這種災害類型的調查與防範。
據悉,關嶺縣崗烏鎮類似大寨村這樣的衝溝還有多條,有關專家正在積極對這些衝溝可能存在的高速遠端地質災害隱患進行全面排查。(記者劉文國、王麗、黃勇)
[責任編輯:孫金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