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境貿易的好壞,更多取決於政治氣候的變化
無論官方還是民間,生活在中朝邊境上的人們早已習慣了多變的“政治氣候”,穿梭于鴨綠江上的生意人更是如此。多變的時局之下,邊貿商人們保持著謹慎的觀望態度,而地方政府則對開放充滿期待。
邊貿流變
幾乎每一個“敏感”事件過後,中朝邊境貿易行情便如風雨中的小船,隨波起伏,不由自主。
6月13日,王俊站在丹東市口岸辦四樓的窗口,樓下的院子不大,上午通關的時間已過,原本停滿汽車的院子空無一人。
槍擊事件似乎並沒有影響口岸的進出。
王俊是口岸辦的一位處長,他翻開口岸統計數字表介紹説,丹東有5個一類口岸,2009年進出口總量530萬噸,交通工具進出10萬輛車次,即使在第一次核爆(2006年)過後,2008年,這一數字也與之持平。
王俊説,民間貿易中的摩擦衝突此前也發生過,都沒有對整個中朝邊貿産生多大影響。
與王俊持相同觀點的還有當地邊貿商人李良兵(化名)。李良兵從事邊貿生意已經十五年,從最初的糧食、日用雜貨到現在的礦山設備,李良兵經歷了中朝邊境貿易上的每一次風波。
與朝鮮平安北道首府新義州只有一江之隔的丹東,這個中朝邊境最重要的口岸城市,對朝邊貿可以回溯到清光緒年間。早在1882年,清政府即開通了丹東港與朝鮮等國的通商貿易。
當時的邊境貿易並無專門的管理機構,而是由地方官員主持,以民間交易為主。朝鮮向中國輸出耕牛、布匹、紙張和藥材,中國向朝鮮出售絲織、棉織技術和工具。
至東北淪陷時期,日偽當局發佈《戰時緊急經濟法案》,實行貿易統制,在警察局內設經濟科,“強化緝私”視邊境貿易為“非法”。
新中國成立初期,由於當時的遼寧省政府尚未設立邊貿或外貿機構,丹東的中朝邊貿仍按建國前的方式進行,直到1951年,因第一座鴨綠江大橋在朝鮮戰爭中被毀而停止。短暫的封閉之後,1958年,中朝簽訂《關於中朝兩國邊境地方易貨貿易的議定書》,邊境貿易再次開通。
據丹東地方誌載,1959年至1970年,中朝共簽訂九個年度《合同書》,六份《協議》《補充協議》等,進行九次貿易結算和一次補充結算,並有多次合同外的貿易往來。
雙邊的貿易往來由於文革再度擱淺,1970年7月,“雙方結清最後餘額,9月30日前由中方最後一次交貨以後,邊境貿易中斷。”直到1981年9月,國務院批准遼寧省恢復同朝鮮平安北道之間的邊境易貨貿易。1982年,擱淺12年的中朝邊貿會談重啟。第一單生意是中國用150噸食用油換取210噸明太魚。此後的大部分生意都是中方用油交換朝方的海産品。
上世紀90年代,中朝邊貿再次紅火,李良兵大學畢業後開始從事邊貿生意。有時一個月要過江十幾趟。
李良兵現在江邊開著一家茶館,很少去江對岸,茶館裏挂滿了字畫,他喜歡泡一壺普洱茶,等生意到府。
“私底下的貿易幾乎每晚都會發生,打開窗戶就能看對面電筒傳過來的信號。”李良兵説,朝鮮的商社一般什麼都做,但各有所長,如部隊的商社多做鋼鐵、礦産;綾羅島商社的長項是海産品等。通常中方先把貨發過去,只需報關、邊檢,手續比其他國際貿易簡化很多。
“大部分走海關,有些産品有配額限制,如糧食,買不夠就只好走民間。也有一些中方貿易商為躲關稅而走私。”據李良兵介紹,在丹東,許多邊貿商往往走公也走私。
李良兵一直認為,他“下海”的那個年代是最好的年代,“1990年代,帶有計劃色彩的官方易貨開始減少,民間貿易漸漸變成中朝邊貿的主體。”
一位不願具名的資深貿易人士告訴《中國新聞週刊》,1992年國務院下發國發33號文件,鼓勵與周邊國家,包括蘇聯東歐等國發展經貿關係,同時在易貨前貿易的稅收方面給予優惠。
“原先國家在糧食燃油方面是限制的,不僅限制企業的經營資格,還進行許可證管理。33號文對這些放得特別寬,包括許可證等都取消了。”該人士説,丹東對朝貿易得到了發展。
與李良兵同時代“下海”的還有高新力。高新力是原丹東市進出口貿易有限公司的員工。上世紀90年代,高大學畢業後成了該公司的業務員。
“最開始的時候,做買賣的人都在海關等,等韓鮮的班車過來,貨也不固定,可能帶了一斤兩斤海參,也可能是廢機器上拆下來的零部件。”高新力説。
如高新力所言,1995年前後成為對朝邊貿“暴利期”。一來有進出口權的企業不多,二來那時朝鮮人對中國國內市場還不了解,“大多數商品都是成倍的利潤,甚至有時1斤麵粉能換回1斤銅。”李良兵説。
前述貿易人士説,到1996年,國務院再次下發(1996)2號文件,對包括朝鮮、蒙古、越南等周邊國家,統一邊境貿易政策。
“新文件再次重申許可證、經營資格等管理,與33號文件相比,政策又開始收緊了。”該人士説。
1996年的文件對丹東貿易或多或少産生影響。有些東西,比如大米、玉米、成品油等開始實行配額限制。“這對朝鮮有影響,對咱們也有影響。”
“剛開始做業務員的時候,一天能跑兩三趟。”在朝鮮,高新力受到外賓一樣的待遇,吃住都遠遠高於當地水準,後來情況逐漸改變,每次都要自備一堆食品。高的實際感受,也側面映照了1996年之後的形勢。
丹東市外經貿局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處長介紹,從2001年以來,中朝兩國貿易總體呈增長趨勢。(雙邊貿易額由2001年的7.4億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21.24億美元)
該處長每年都會應邀參加平壤舉行的國際商品博覽會,每次去之前,他都會在丹東買些酒、速食麵和蘋果帶過去,活動結束後,吃不完的就送給對方接待人員或賓館服務員。
[責任編輯:孫金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