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廣州政治“十月現象”:罕見的政治民主實踐集中操練

2011年06月03日 22:10:48  來源:羊城晚報
字號:    

  交通擁堵之困,番禺垃圾焚燒廠選址之爭,公交LPG之辯,部門預算公開之舉、最牛“官腔”……

  廣州,一系列關乎百姓民生、事涉政府決策的多個民生熱點,在剛剛過去的10月集中曝光並延續至今,引發了一波波“輿論風暴”。

  “輿論風暴”中,身份各異的百姓、企業、官員、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代表著不同利益訴求的人和單位紛紛亮相,積極介入,主動發聲,共同影響和制衡著政府的決策。

  這是一次罕見的政治民主實踐的集中“操練”,敏銳的學者將其稱為廣州的“十月現象”。爭論仍在繼續,問題還都沒有解決,但“十月現象”中的可圈可點之處,對處於社會矛盾多發期的民主政治實踐不乏可借鑒之處。

  公民參與性民主的升溫

  番禺居民反對垃圾焚燒站現址的行為,不能不説是中國邁向民主社會的可貴操練

  10月至11月,在廣州公共政治舞臺上扮演著最重要角色的當然是他們———普通的市民以及番禺數十萬小區業主。

  10月23日上午,來自南國奧園、廣州碧桂園、海龍灣、麗江花園等樓盤的業主代表來到了廣州市環衛局和華南環科所,遞交了“請尊重30萬番禺人民民意,停止興建垃圾焚燒發電廠”的書信。隨即,一場反對該項目的大簽名活動也在附近多個小區展開。

  在很多人特別是少數政府官員的傳統意識裏,公眾有組織地評價某個政府決策,是件相當可怕的事情,有人甚至本能地把這種評價與鬧事、刁民等詞彙聯繫起來,視其為洪水猛獸。健康受到威脅,樓盤迅速貶值,承受著巨大壓力的番禺的業主們會不會出現失控的行為呢?

  我們看到,番禺居民從切身利益出發,以社區為單位有組織地參與到環境項目的決策中來,參與民主政治的意願與能力令人讚嘆。

  他們鑽勁十足,有翻譯《紐約時報》文章的,有請國內權威專家作證的,甚至有業主自發組團實地考察了廣州另一個垃圾焚燒廠。近日,《羊城晚報》又有報道:業主們自發調查番禺垃圾焚燒項目的專家身份和“立場”……

  幾乎在同一時間,廣州市政府回應公民申請,在網上公佈了財政預算。中國政法大學教授蔡定劍認為,申請者、深圳“公共預算觀察志願者”成員李德濤的行為也是公民對預算公開的一種主動參與,是典型的公眾參與式民主,其性質與番禺居民對垃圾焚燒發電廠的參與一樣。

  作為中國民間環保維權里程碑的廈門PX事件,被媒體屢屢用以與番禺垃圾焚燒廠事件作比較。在媒體眼中,廈門市民在公眾參與中表現出來的科學理性以及適度的妥協,正是現代公民必備的精神氣質。

  在中山大學政務學院郭巍青教授的眼裏,無論是廈門PX事件,還是番禺居民反對垃圾焚燒站現址的行為,抑或李德濤對政府部門財政預算公開的申請,揭示的都是一個規律:這是一個社會在事關公眾事務的決策上日趨文明的標誌,也是公民社會逐步形成良性互動的開始。同時,在這個博弈的過程中,不僅能讓公眾和政府之間形成對話機制,番禺居民之間、不同小區之間,也在形成一種民間意見機制的良性互動,這,不能不説是中國社會邁向民主社會的一種可貴操練。

  首嘗“螃蟹”式的預算公開

  這是中國政治民主改革的必經之路,堪稱中國最具深遠意義的公共事件之一

  在廣州十月的輿論風暴中,由公民李德濤引發的廣州市財政局在網上公佈114個部門預算一事,堪稱最具深遠意義的公共事件之一。廣州,這個中國改革開放的先鋒,再次首嘗“螃蟹”。

  近年來,李德濤向財政部等十多個部委及十幾個城市政府發出了財政預算資訊公開的申請。今年10月,李德濤又像往常一樣,在同一天向廣州和上海兩個城市分別遞交了財政預算公開申請。8天后,廣州接受申請公開了預算,而上海則以預算資訊屬於“國家秘密”為由,拒絕公開。

  一直以來,部門預算都是猶抱琵琶半遮面,公眾即使想挑其“刺”也難知其情。廣州市的政府財政預算上網當日,廣州財政網就被4萬多次的點擊“擊癱”,因為平常這個網一個月的點擊量也不過3萬次。果不其然,預算公佈第二天,就由《羊城晚報》率先引爆了“9間機關幼兒園財政年補6000萬”之事。隨後,中央和各地媒體紛紛跟進,民眾也在各種意見渠道裏大肆褒貶。

  顯然,紛至遝來的質疑都是預算公開帶來的。如果廣州的預算不公開,公眾無從知曉具體的財政流向和政府怎麼花錢,也就無法質疑了———知情是判斷的基礎。

  在多年的制度慣性下,廣州的決策者們不會不知道這些“潛在的風險”,但仍然選擇公開政府財政預算,顯示的是一種坦蕩與魄力。廣州財政局局長張傑明説:“我們會堅持下去……不光是給審計局看或者給人大常委會看,還要給廣大人民群眾看!”

  正如張傑明所説的,政府不僅要公開預算接受代議機關的審議,還要向社會公開接受公眾的監督。這是中國民主改革必經之路,作為先行者的廣州順應了中國改革的這個歷史大勢。

  而在廣州市財政預算已被褒貶得翻來覆去三天后的10月29日,上海市政府舉行例行新聞發佈會,新聞發言人陳啟偉“大方”地表示,上海將進一步增強財政預算的公開性和透明度,全力打造“陽光財政”,此外還將積極探索政府部門預算公開的方式、範圍和形式。

  “一把手”道歉的政治生態

  敢於直面自己的錯誤,體現了政府對民意的尊重,也説明政府工作公開、透明

  一個城市的政治生態 ,最容易從“一把手”的態度看出……

  “我家路面常打開……東西南北都是工地……流動中的空氣充滿著塵泥……廣州歡迎你,在天河路上屏住呼吸,在崗頂十字路上堵死你……”這首由廣州網友改編自《北京歡迎你》的歌曲,真不給廣州政府面子。但在10月23日的一個公開場合,廣東省委常委、廣州市委書記朱小丹承認這首《廣州歡迎你》基本是事實,並代表市委、市政府,就廣州連續大修主幹道造成交通堵塞影響公眾出行,公開向市民道歉……

  就在同一天,廣州市長張廣寧此前拍板借道華快緩解天河交通堵塞的方案終於有了眉目。11月1日,免費借道開始實施。

  11月4日,在一年一度的政情通報會上,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鄔毅敏再度坦言,目前廣州的工程管理水準較低,對給市民出行造成的不便深表歉意。

  有評論稱,國內甚至國際上塞車的城市豈止十個百個,但省委常委、市委書記就一個城市的塞車問題公開向市民道歉,在中國的政治生活裏並不多見,朱小丹開了個好頭。

  “市委書記放下身段承認錯誤,市長親力親為操心廣州的交通,市民當然也會體諒理解,目前塞車的陣痛是為了以後交通更加暢順。”郭巍青教授説,“儘管這一公開道歉來得稍晚了些,但它畢竟敢於直面自己的錯誤,體現了政府對民意的尊重,對人民的負責,也説明政府工作公開、透明,必須敢於接受社會監督。”

  無獨有偶,就在朱小丹公開道歉數天之後,《羊城晚報》首曝廣州新光快速路有限公司梁姓部門負責人爆出的最牛“官”腔:“我是不是拉屎也要告訴你啊?”朱小丹迅速批示:“政務公開是我們對市民的鄭重承諾,最牛‘官’腔令人心寒!”

  市委書記、副市長均為交通擁堵公開道歉,市委書記對最牛“官”腔的批判,都讓我們看到了一份來自官員階層的正義和良心,看到了一種執政為民的主動意識。

  全民參政議政的制度化

  在廣州,幾乎所有公共事件都能聽到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聲音,這是其他省市沒有的

  8月中旬,曾德雄等5位廣州市人大代表自發相約調研。10月23日,曾德雄的一份公交行業調研報告,引發了一場輿論風暴,至今仍未平息。幾乎所有媒體都將焦點聚集于LPG(液化石油氣)項目上。非議、力挺、清潔、污染……一時間風雨滿城。一個本應只是行業性的論證為何演變至此?這與提出者是人大代表的特殊身份有著一定的聯繫。

  現廣東省政府參事、曾為廣州市人大代表的王則楚説:“在廣州,幾乎所有公共事件都能聽到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聲音,看到他們參與的身影,這是其他省市所沒有的!”

  早在幾年前,“廣州人大現象”就在全國叫響。廣州代表執法檢查用得最普遍,財政監督走在全國最前沿,提議案建議最積極,可最讓老百姓喊“痛快”的還是詢問與質詢。廣州市民或許還記得,2000年廣州人大十一屆三次會議,幾乎成了人大代表們的詢問大會,8天的會期裏出現了8個詢問案。問題一個比一個尖銳,問到最後,有的政府官員甚至啞口無言,面面相覷。第二年的人代會,代表們共提出詢問11次,詢問數量再創歷史新高。

  政治文明發展到今天,廣州越走越快。今年9月初,廣州市委率先在全國出臺新規程《中共廣州市委政治協商規程(試行)》,明確重大政策須先經政治協商。這份由廣東省委書記汪洋親自督導、十易其稿的政協新政,被專家稱為“可望為全局性的政治文明變革”。

  10月16日,廣州市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了《廣州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討論決定重大事項辦法》,規定:政府越權的決定人大常委會可以依法撤銷,重大事項討論存在爭議可召開聽證會,審計查出問題整改應報告人大……

  在華南理工大學法學院院長葛洪義看來,“這次推出的《辦法》,將廣州的制度化民主向前大大推進了一步”。
 
  專家視野:廣州政治“十月現象”

  廣州市委黨校民主政治調研部主任陳偉教授:一個月裏有這麼多的民主政治事件集中爆發,在我的印象裏是沒有的,我認為可以將其稱為“十月現象”,或者説白了就是“政(府)民(眾)互動月”。

  這一系列民主政治事件,體現了官民、政民的持續互動以及各種力量的不斷協商、調解。

  “十月現象”出現,有其必然的原因。十七大以來,民主政治建設持續“利好”,目前正是一個難得的機遇期。隨著《珠三角地區發展規劃綱要》的實施,廣州的先行先試不但只停留在經濟層面,還落到了民主政治建設上,比如《中共廣州市委政治協商規程(試行)》,比如《廣州市人大常委會重大事項決策辦法》,比如正在徵求民意的《廣州市政府重大舉措行政決策程式規定》。

  另一方面,社會矛盾的多發也為民主政治發展提供了觸發點和聚焦點,集中反映在如交通擁堵、LPG之爭、垃圾焚燒發電廠等個案上,而這些個案都與百姓切身利益相關。由此也可以説,廣州特有的一種民主政治形式———“民生型”民主正在悄然升溫。

  從“十月現象”我們可以看到,廣州的官民正在經歷一個共同成長的過程。政府學會了理性看待新生的“民生型”民主,而市民的政治參與熱情也能夠選擇正確的發泄和處理渠道。所以,廣州的“十月現象”是一盤沒有下完的棋,廣州的“善治”之路也將延續下去……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要聞 時政新聞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