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媒體合作  >   正文

“中華雲”助力媒介資源有效融合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媒體融合之道

2015年08月20日 10:04:00 來源:中國網信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媒資共用平臺”工作區。(中國網信網 郭子涵 攝)

  中國網信網報道(劉佳麗 申麗)國際線上是一個擁有多語種傳播形態的外宣型網站,與其他一些中央新聞網站不同,國際線上是作為一個分子存在於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整個媒體融合規劃之中的,它的融合工作與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難以相互剝離單獨而談。近日,中國網信網記者來到中國國際廣播電臺進行採訪,我們看到了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媒體融合的全景,國際線上則閃耀其間。

  完善媒體形態和海外佈局 實現全媒體國際傳播

  據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總編室主任邢博介紹,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對媒體融合高度重視,今年特別成立了重大事項及媒體融合管委會,主要負責全臺媒體融合發展的決策工作。在管委會的大力推動下,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的媒體融合工作已經取得積極進展,出現一系列顯著的變化。

  在媒體形態方面,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正逐步從單一媒體向綜合媒體轉變,從傳統媒體向現代媒體轉變,由對外廣播向國際傳播轉變。目前,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已經是擁有報刊、雜誌、廣播、電視、網路、移動終端等多種媒體形態的全媒體集團,初步建成了廣播媒體、視頻媒體、網路媒體、平面媒體、影視譯製五大業務集群。建成了由PC端、移動端、TV端組成的新媒體方陣:國際線上61個語種網站繼續保持全球網路媒體語種數量第一的優勢;中華網已成為具有多語種傳播優勢的商業網站;CIBN網際網路電視成功面向美國、泰國、土耳其等國家和地區拓展市場;新媒體客戶端産品、社交媒體賬號建設也初具規模。

  以全媒體模式推進國際傳播,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在幫助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受眾認識中國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據邢博介紹,2014年,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共收到161個國家和地區的紙質、電子類信件350多萬件;海外分臺覆蓋城市人口3.68億;國際線上多語種網站、中華網和其他網站的獨立用戶數月均超4000萬,頁面瀏覽量日均超1000萬;各語種社交媒體賬號用戶總數達2475萬,同比2013年增長超過150%;多語種平面媒體發行總量652萬份。

  搭建媒體融合平臺 探索采編流程再造

  “中華雲”是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正在建設的全媒體融合項目,它是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探索新聞采編流程再造的重要舉措。其主要功能是按照優先滿足共性需求的原則,圍繞快速提升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採集、發佈、運維”三方面業務能力進行規劃,為“中華圖文”(China News)、“中華音頻”(China News)、“中華視頻”(China TV)三大內容産品提供必要的計算、存儲、網路資源服務和技術支援,進而支撐“中華”系列媒體品牌産品全球多渠道發佈。此外,“中華雲”承載的另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完善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整體媒體融合的功能,打造媒資平臺,發揮“中央廚房”的作用,確保文字、音頻、視頻、移動客戶端、微博、微信等各種傳播方式的通暢無阻。

  在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的新聞中心,我們看到了其媒資平臺的運作情況。此平臺匯集了包括文字、圖片、音視頻等形態的新聞資源,負責不同內容發佈渠道的編輯在同一個平面工作,選取媒資平臺上適合所在渠道的素材,實現了對同一內容的一次採集、區別加工和多渠道發佈。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媒資共用平臺”。(中國網信網 郭子涵 攝)

  加強融媒體人才隊伍建設 為融合發展提供人才保障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在全球各地的節目共涉及65個語種。由於外語人才的稀缺,融媒體人才的儲備和培養相較于其他媒體顯得更為重要。

  為適應媒體融合發展形勢,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加大新媒體內容生産、技術研發、經營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引進力度,組建網路技術、移動多媒體技術、雲計算技術等新媒體研究小組,加強新媒體前瞻性研究;同時對現有人員加強崗位培訓,著力打造能承擔全媒體採、編、譯、制、播等各種工作的複合型人才。

  作為國際傳播機構,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積極實現外籍員工的規模增長、結構優化,本部聘任的外籍員工從2005年的50人增加到目前的161人,來自51個國家和地區。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創建的“外眼看中國”“外嘴評中國”報道活動成為中央媒體與地方外宣辦合作對外傳播的新模式。此外,海外機構雇用本土人才的數量也在不斷增加。目前,25家海外節目製作室共聘用400多名本土員工。

  義大利語部的運作現狀,就是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獨特的人才儲備和培養模式的一個縮影。義大利語部總員工數不足40人,實行24小時值班制度,他們同時要完成廣播、網站、雜誌、外部社交平臺等多個媒體渠道的內容更新,可見擁有能夠應對融媒體工作的複合型人才是多麼重要。此外,義大利語部還嘗試通過開發服務型APP的方式讓義大利人了解中國文化,“O2O”應用“筷意”是主打産品。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義大利語部主任金京介紹説,他們希望通過這樣一款應用讓義大利人更了解中國的美食文化,同時也希望借助這樣的終端能夠有效收集當地美食資訊動態,給各個媒體渠道提供內容素材。現有的雜誌、廣播等渠道會率先成為這個新産品的宣傳渠道。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的大樓裏,陳列著許多聽眾寄送的禮品,一個巨型球內有來自各個國家和地區聽眾的來信,在新媒體時代受眾與媒體間的這種交流正在減少,但通過電子郵件和即時評論進行互動的受眾正在增加。這種此消彼長,正是媒體融合起步之年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傳統媒體與新媒體正在經歷的,而真正適應現代傳播規律的傳播體系也正在這樣的過程中逐漸形成。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許秋玥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許秋玥

原稿件來源:中國網信網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