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絕地求生——2009中國服裝十個財富故事

時間:2009-12-30 10:14   來源:中國經濟網

  3、10平米潮店月收入20萬——葛彥君:小塊頭有大智慧

  經營精品店生意模式的個體戶在北京有成千上萬家,這种經營方式通常被從業者説成是在商場品牌與批發市場當口夾縫中“搶肉吃”。小本生意如何賺大錢?

  小成本創業不容易。尤其在2009年,可是葛彥君小店的生意卻意外火了起來。葛彥君每個月要至少南下進兩次貨,並且越來越貴。而她僅10平米的精品屋月租竟然達到了兩萬三千元。現在,她每月的店流水額最高達二十萬,如果走進這家貨品陳列並不考究的十平米小店,恐怕沒人會相信。

  而正是這樣一家平凡的小店卻養活了葛彥君一家四口人。這個故事讓人看見了“小塊頭”平凡的商戶身上也有大智慧。

  旺鋪永遠不怕貴

  “生意就好象水一樣,你必須讓水流動起來,越流越快,水就越清,如果這水一旦流動得慢了,水就臭了。”葛彥君告訴記者:“開潮店有兩個竅門,首先就是店址一定要選的好。不在乎店租便宜還是貴。我以前在藍島商圈做一個新興佳藝市場裏的16平米精品屋,店租是一個月7000元。可是在裏面做生意的時候會發現,一個星期進去不了幾個人。2008年一狠心就轉到了燕莎商圈的佳藝市場。這裡的商業環境比較成熟,10平米的精品屋月租是兩萬三千元。可是,雖説店租貴,有消費能力的顧客也很多。”

  葛彥君有開潮店的十年經驗,她分別在西單商圈、藍島商圈都開過店。剛開始開店,她曾經希望開一家前店後場的小設計作坊。於是,在她的店裏都能見到他們自己設計出的服裝産品。和每一個學服裝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一樣,她希望有自己的品牌,能在市場上展現自己的設計才華,貨品通常是50%的自主設計産品與50%的拿貨。而今天,她不再自己生産,成了不折不扣的潮店買手。

  在現金流遊戲中頓悟

  “説實話,直到徹底轉型成為一個職業買手的時候,我才初步嘗到成功的滋味。”葛彥君告訴記者,“以前我賣自己設計的服裝,雖然一件服裝可以賺到可觀的附加值,可畢竟量體裁衣顧客是少數的。所以,單店利潤率一直不高。我設計的一件小禮服標價3000元,從設計到製作我把自己都搭進去,幹的累死了。粗算下來一件衣服可以賺2000多元,可是那時候一個星期只能賣三五件衣服,有時候一件都賣不出去。加上各種成本核算,比如布料庫存,服裝産品庫存,還要花錢做吊牌和紙袋……我一個月的純利潤只有4000到7000元。”

  最大的轉折在2009年春天,她和朋友們玩了一次現金流遊戲,豁然開朗,大膽地甩掉所有原本研發生産的環節,換成了全部拿貨賣的經營方法。

  貨品不潮就瘋甩

  在決定做潮店的經營方向之後,出身服裝設計專業的葛彥君依靠本身出色的專業素質成為了一個出色的買手。“我們在今年風格變了一下,現在的貨品大多是灰黑色系,産品款式非常潮流。在我的店裏幾乎看不見‘大路貨色’的商品,就算是一件打底衫也不會是純棉的,而是莫代爾加桑蠶絲的。只要是品質好的貨我就敢賭,我看準了就下十件、二十件的單。我眼光很準,拿別人不敢拿的貨,才能賣上價錢。”葛彥君説。

  去年12月底到今年1月初進入買手制潮店的生意淡季,其實這並不只是潮店的淡季,而是整個冬季服裝商品的打折期。據説是400元拿的貨,卻以50元到100元瘋甩,只因為這些貨品都是有季節差,不夠潮流的“剩貨”。無論如何,葛彥君已經在該賺到的時候賺到了,因為她做到了一個月內十萬元現金流在小店裏轉三次,每一次只要能賺回一倍,轉三次就能轉出三十萬,而相比從前十萬元在一個月內只能轉出兩三萬,葛彥君的收入至少提高了六倍。

  葛彥君説:“你必須敢投才能多賺。賺的多了,就更敢投了。但是投的多了,利潤就少了。這個資金鏈也有一個平衡。掌握的好,就越賺越多。”

 

編輯:田雲鵬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