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60年,我國農業國際合作從小規模的“引進來”,到大規模的“引進來”和“走出去”,在國際舞臺上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接受援助開始國際合作之路
地膜覆蓋、滴灌技術、機械化養雞、網箱養魚、溫室大棚、農用飛機……記錄了我國農業國際合作60年的纍纍碩果。從進出口貿易、引入外資、項目合作到技術援助、參與制定農業國際條例等,我國農業國際合作不斷壯大,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農業對外開放格局。
“我國目前正在使用的大部分農業技術都離不開農業國際合作,很多中國特色的農業技術,都是在引進國外技術基礎上中國化的。”農業部國際合作司副司長盧肖平表示,我國60年的農業國際合作之路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新中國成立到1978年是第一階段,1978年改革開放後是第二階段,2001年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至今是第三階段。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先後與蘇聯、東歐及臨近一些國家開始農業交往,引入小麥密植、棉花整枝打杈,推廣使用化肥、農藥、拖拉機等,並接受蘇聯和東歐國家援建農場、拖拉機站等。從新中國成立初期到上世紀60年代末,我國還先後向亞洲、非洲30多個國家提供了農業援助。
“引進來”提升農業發展水準
我國農業國際合作的第二階段始於1978年改革開放,我國先後與50多個國家建立了農業來往。高效低毒農藥、農産品保鮮儲藏加工、地膜覆蓋栽培等至今在我國大範圍應用的農業技術都得益於當時的“引進來”。
“1993年成立的中國以色列國際農業培訓中心,先後承辦了60多期高級技術研修班,培訓了全國各地的農業人員累計2000多人,引入了農業灌溉技術、溫室技術、設施技術、種植管理技術、病蟲害控制技術、畜禽養殖技術、農業工程、奶牛業等多項先進農業技術。”中國以色列國際農業培訓中心主任黃冠華介紹説。
據專家測算,技術引進項目的實施,使我國農業科技研發時間平均縮短10-15年,節約研發經費30%-50%。1978年後,我國開始適當引進外資外援,緩解農業投入不足,增強農業綜合生産能力。同時,積極利用世界糧食計劃署等國際組織和發達國家的無償援助與捐贈,積極利用世界銀行等國際金融機構和外國政府的低息貸款,加強我國農業基礎建設和農業科技推廣,並吸收外商直接投資農牧漁副業。1979年至2008年底,農業領域外商投資已達1.8萬多家,累計投資金額294.5億美元。
“走出去”開拓農業國際合作
從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至今,我國農業國際合作走向了至關重要的第三階段。目前,我國已與140多個國家以及主要的國際農業機構和金融組織建立了長期穩定的農業合作關係。在多邊國際舞臺上,我國積極參與了有關國際機構的農産品品質標準、生物安全等涉農國際協定、公約和標準的制定工作。
在此期間,我國農産品貿易迅速增長,逐步形成了以蔬菜、水果、畜産品、水産品等勞動密集型産品為代表的出口優勢。與此同時,國內市場對大豆、棉花、植物油等資源密集型産品的進口依賴也明顯提高。對此現象,盧肖平解釋説:“我國人多地少,有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對於茶葉、園藝這類需精耕細作的農産品有很大的優勢,相對於大豆這類對土地資源要求很大的農産品,進口反而節約了國內有限的土地資源。”
在“走出去”方面,一是推動品種與技術輸出和技術示範。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安玉發介紹説:“中菲水稻合作技術研究中心就是非常成功的技術輸出項目。當地人發現中國的稻種要比菲律賓本地的種子增産50%,現在已經大規模推廣開來,獲得了良好的收益。”目前,我國在亞非拉一些國家已建和在建的農業技術示範中心已經增加到30個,為發展中國家提高農業和糧食生産水準做出了積極貢獻。
二是開展農業對外投資。我國農業對外投資的領域主要包括遠洋漁業、農作物種植及農産品加工。“與其他境外投資産業相比,農業是一個生命産業,它的産業形成過程比其他行業漫長也複雜得多,對基礎設施要求也很高,所以目前我國農業對外投資還處於初期階段。”盧肖平指出,目前鼓勵農業對外投資的相關政策正在制定之中,這將大大改善我國農業對外投資環境。(鄭 智 楊 帆 沈蔭梾 段德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