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推進普惠托育服務體系建設 穩穩托住這個“最柔軟群體”
央視網消息(焦點訪談):0至3歲的嬰幼兒是社會中最柔軟、最需要呵護的群體,他們的健康成長關係到千家萬戶的幸福。可是對於很多家庭特別是雙職工家庭來説,如何照料這個年齡段的幼兒又是一個難題。近年來,有關部門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努力加大托育服務供給,減輕家庭的育兒負擔,努力讓嬰幼兒家庭“托得起”“托得好”。6月9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進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著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的意見》提出,要大力發展“一老一小”普惠服務,推動普惠托育納入企事業單位職工福利體系。普惠托育指的就是面向3歲以下嬰幼兒家庭,按照政府指導價格提供的符合相關標準和規範的托育服務。普惠托育將如何助力破解育兒焦慮呢?
早上8點,家住南京建鄴區的張全溪正準備去單位,跟她一起的還有兩歲半的女兒,為什麼孩子跟著爸爸媽媽一塊上班?這是因為女兒所在的托育中心就在媽媽工作的高新園區。
抵達托育中心送孩子入園之後,張全溪和丈夫就去上班了。他們的辦公地點與托育園咫尺之遙,“樓上辦公,樓下帶娃”成為了現實。
建鄴區是南京人口結構最年輕的主城區,區內高新技術産業園區集聚了大量企業和年輕員工,有8萬年輕人在這裡工作及創業,每年還有2萬至3萬青年新落戶,年輕家庭中3歲以下的孩子由誰來帶的問題更加突出。
數據顯示,目前我國3歲以下嬰幼兒約有3000萬人,超過三成的嬰幼兒家庭有托育的需求。2025年6月9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進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著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中提出,要大力發展“一老一小”普惠服務,支援“一老一小”服務機構提供品質有保障、價格可承受、運營可持續的普惠服務。多渠道增加公建托位供給,推動普惠托育納入企事業單位職工福利體系。7月8日,國家衛生健康委聯合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等部門又聯合發佈《關於加快推進普惠托育服務體系建設的意見》,提出加大托育綜合服務中心建設力度,推進有條件的幼兒園提供托育服務,推動用人單位辦托等主要任務。
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鄒艷輝:“現在咱們國家處於老齡化嚴重和生育率降低的雙重挑戰,“一老一小”服務供需矛盾比較嚴重。這次政策的出臺,主要強調了托育服務的普惠性,首次提出將托育服務納入職工福利體系,將托育服務的費用作為福利費的一個列支,並且鼓勵使用工會經費作為補充。可以看出來,我們國家將普惠托育服務從僅僅作為家庭育兒責任的功能,轉化為社會共擔的公共服務。”
將托育服務納入職工福利體系,建鄴區在三年前就開始了探索。2022年,建鄴高新區聯合南京曉莊學院實驗幼兒園、建鄴國資集團創辦了托育中心,這是南京市首家面向産業園的公建公辦托育園,為3歲以下的嬰幼兒提供托育服務。
如今,托育服務已經覆蓋了建鄴區4個産業園區,服務900多家企業。如果説建鄴高新區過去的招商靠優惠政策,現在托育配套成為了它營商環境的新名片,也成為了企業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法寶。
目前,上海、杭州、廈門等地的一些科技城和創新園也引入了托育機構,為職場父母排憂解難。
在6月9日出臺的《意見》中還提出,要大力發展社區嵌入式托育和家庭托育點,用10年左右時間,推動有條件的大城市逐步實現嵌入式等普惠托育覆蓋80%以上社區。而在7月8日出臺的《關於加快推進普惠托育服務體系建設的意見》中進一步提出,發展社區托育服務,統一規劃社區嵌入式托育服務網路,充分利用街道、社區現有設施、場所等公共服務資源,為嬰幼兒提供多種形式的普惠托育服務。
鄒艷輝:“當托育機構距離社區比較遠,送托不是很方便的時候,家庭可能就會打消送托意願。社區嵌入式托育打造了15分鐘托育圈,最大的好處是在家門口托育,大大節省了路上花的通勤時間。另外,盤活了社區的現有資源,社區嵌入式托育也是我們未來普惠托育發展一個非常重要的方向。”
在北京市昌平區的未來慧園小區,政府就利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閒置用房改造了一個托育園,服務本小區和周邊居民。從2023年10月起,北京市啟動普惠托育服務工作試點,各區普惠托育價格在每月1200元至3700元之間,比試點前平均價格下降了一半以上。在昌平區,普惠托育服務的收費定價最高不超過每個月2160元。
王潔的孩子剛剛1歲半,兩個月前,她把孩子送到了昌平區的一家托育園。兩個多月下來,王潔看到了孩子一天天的變化。和王潔一樣,李燦燦也是在這個托育中心剛開園的時候就把孩子送到了這裡。也有家長表示,儘管有送托的意願,但真要把孩子送過去,他們還是有不放心的地方。
沒有媽媽在身邊,孩子磕了碰了怎麼辦,他們的吃喝拉撒睡能被照顧好嗎?為了緩解年輕父母的心理焦慮,園區上線了智慧托育系統,通過手機端父母和家庭成員都能及時接收到孩子在園區的各種資訊並且能實時看到教室監控。
記者採訪時,正趕上乳兒班的孩子在吃午飯,這個班的孩子都是1歲以內的。吃完飯,孩子就要午睡了,但是有幾個新來的孩子因為剛來不適應一直在哭鬧。把孩子哄睡好,老師們才能坐下來吃口飯。
離家近、離單位近,方便了社區居民和職場父母,一些托育機構在發展的過程中還將普惠托育擴大到了特殊兒童群體。北京市海澱區托育綜合服務中心就為3歲以下的嬰幼兒和特殊兒童提供普惠托育服務,醫育結合是這家托育中心最大的特色。
每週四,海澱區婦幼保健院兒童早期發展中心的大夫都會來到托育中心,為孩子們的健康管理提供專業支援。
張慧的兒子之前被一權威機構認定為發育遲緩,在朋友的介紹下她帶著兒子來到了這裡,經過兩個多月的集體生活和一定的訓練之後,今天她想讓大夫看看孩子有沒有進步。
北京市海澱區婦幼保健院兒童早期發展中心主任醫師閆琦:“剛來的時候,既不説話也不跟同伴交流,70多分是發育遲緩的孩子,當時醫院建議去康復訓練。到這兒兩個月了,他進步非常快,媽媽能感受到,不管他的語言發育,還是與同伴合作關係方面,都明顯進步,所以媽媽把老二也送過來了。”
閆琦告訴記者,對於個別發育偏離的孩子,給予他們良好的回應性照護和改善養育環境非常重要,這也是孩子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情況得到改善的原因。因此,對於這樣的孩子,更需要早發現和早干預。
在這裡,孩子們收穫了健康、快樂和成長。記者採訪當天,正值這個托育中心兩個大班的孩子畢業,他們馬上就要開啟幼兒園的生活,老師們希望把他們的美好祝福帶給孩子們。
普惠托育不僅是破解家庭難題的民生工程,也是社會共擔育兒責任的文明進步。從家庭獨自承壓,到政府、園區、機構共築支撐網,共同守護好嬰幼兒成長的“第一步”,通過更好的托育保障、更精準的托育服務供給,眾多嬰幼兒家庭的育兒負擔將得到減輕。普惠托育正以“小切口”撬動民生“大幸福”,成為社會發展的溫暖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