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賦能,築牢抗疫“智慧防線”
打造大數據查詢系統,建立資訊臺賬,為臨時封控和轉運隔離等應急處置工作提供數據支援;提升校園資訊化水準,與健康寶數據密切聯動,實現資訊高度整合;創新快速高效的即時通訊指揮體系,為精準及時處置應急突發事件提供支撐……
在中國人民大學,科技創新正為校園防疫工作注入動能。放眼全國,校園防疫的各種“智慧防線”隨處可見:在北京理工大學,“能測溫,會報警”的5G雲控防疫監測無人配送車“小酷”早已上崗;在上海大學,一站式統計防疫資訊的“健康之路”資訊服務平臺正高速運轉。先進技術的創新運用,正不斷推動高校防疫工作更趨數字化、資訊化、智慧化,有效提升了校園防疫整體質效,為打贏校園常態化疫情防控攻堅戰注入了新動能。
近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強調,受病毒變異和冬春季氣候因素影響,疫情傳播範圍和規模有可能進一步擴大,防控形勢仍然嚴峻,必須保持戰略定力,科學精準做好疫情防控各項工作。校園疫情防控工作,不僅關乎廣大師生身體健康與生命安全,還關涉疫情防控大局,必須善用巧用科技助力,不斷提升疫情防控的科學性與精準性,提高防疫工作的有效性。
築牢數據基礎,讓防疫政策增精度。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鼓勵運用大數據、人工智慧、雲計算等數字技術,在疫情監測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資源調配等方面更好發揮支撐作用。在校園疫情防控中,強化對大數據技術的融合創新,不僅可以實現數據資源的整合共用,做到“有數可用”,還能為精準制定防疫政策提供實證支撐,做到“數盡其用”。
加強資訊整合,為應急防控添速度。寧可備而不用,不可用時無備。校園疫情防控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多步驟、多層次、多主體的統籌協調。不斷創新資訊化平臺管理,建設多終端共用平臺,可以綜合提升校園疫情防控應急資訊反饋和處理機制的響應速度。要建設好與應急預案適配的軟硬體設備系統,打破各部門之間的資訊壁壘,實現各指揮單元、各工作力量之間的快速聯動、即時調度;強化大數據治理的意識,提高大數據運用能力及水準,不斷優化“數據分析—決策制定—部署實施—資訊反饋”的治理閉環。
推動智慧管理,堅持以師生為中心,完善校園網格化管理方案、細化網格化管理分區,將最大限度保障師生員工正常學習生活,構建安全舒心的校園環境,這也正是對校園疫情防控科學化、精準化、人性化的具體詮釋;另一方面,借助“5G+雲網”等技術的綜合運用,打造數據融合融通的智慧育人服務體系,推動“智慧校園”建設,也將進一步提升高校常態化疫情防控能力、動態調整能力,進而推動構建多元協同、廣泛參與的校園治理共同體,增強師生理解、支援、配合防疫工作的主觀能動性,築牢抗擊疫情的堅實防線。
當前,疫情防控形勢仍然複雜嚴峻,只要我們始終堅持“三個堅定不移”不動搖,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優勢,以科技之智、創新之策助力高校疫情防控工作,堅定不獲全勝決不輕言成功的決心,就一定能取得校園疫情防控阻擊戰的最終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