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走過看過體悟過 方能讀懂今日中國

2022-10-28 14:05:00
來源:中國青年報
字號

  老巷幽宅靜樹依,三里水巷繞前門……今年暑期,巴拿馬籍在華留學生廖嘉明和實踐隊員們一起尋訪北京中軸線上的歷史建築。他們從南北中軸線中心點——景山公園出發,穿越熱鬧的大柵欄,感受前門大街的北京韻味。在古建築博物館裏,華夏民族7000年建築文明史一一呈現在廖嘉明的眼前。

  “結束之後,所有的人都不想説再見,相約有機會要去中國更多的地方走走看看。”和廖嘉明有同樣想法的留學生不在少數,

  廖嘉明和中國的故事也是2022年中外大學生社會實踐周活動的一個縮影。今年暑期,66所高校的400余名外國留學生和400余名中國學生共同參與中外大學生社會實踐周活動,足跡覆蓋20多個省份,圍繞“中國這十年”這一主題,深入鄉村、社區、企業、園區等基層一線開展專題考察等實踐活動,在參觀中近距離感受中華文明,在實踐中深層次體悟中國道路。

  觸摸中國山河 共識中華文化

  “一口道盡千古事,雙手揮舞百萬兵。三尺生絹做戲臺,全憑十指逞詼諧。”在都江堰皮影藝術博物館裏,四川大學的中外大學生參觀了展廳中不同類別的皮偶,了解皮影戲從漢代至今的發展歷程。來自哥倫比亞的Luis同學説:“皮偶顏色很多,雕刻得實在太漂亮了,我自己也拿著皮偶舞動,幕布上的光影像跳舞一樣,非常神奇。”

  從學習傳統皮影到體驗團扇製作,從宣紙製作到古籍裝幀,從親臨黃河口生態旅遊區到考察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中外大學生攜手走過中國江河山川,探索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在現代社會的繼承與發揚。

  上海中醫藥大學的學生在參觀了上海中醫藥博物館後突發奇想,共同錄製了多語種系列上海中醫藥博物館文物講解視頻。來自日本的實山優鬱和來自中國的曾維豪合作講解了孫思邈“藥王像”的歷史故事,匈牙利留學生葉詹傑和中國學生沈婕合作講述了王吉民和伍連德二人耗時17年撰寫英文版《中國醫史》的故事。

  在梅蘭芳紀念館,南京郵電大學的中外學生了解梅蘭芳的傳奇一生,欣賞梅蘭芳的經典唱段,領略梅蘭芳“京劇外交”的智慧。“用戲劇宣揚和平,用青衣杜絕暴力。這不禁讓我感慨:面對當今世界,各國都應該和平相處,反對暴力。”南京郵電大學的衣索比亞籍留學生Lwam Tkabo Gebremariam對梅蘭芳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感悟鄉村振興 共談中國經驗

  今年暑期,中外大學生走進田間地頭和農民一同勞動,到農家做客聊天,聽農民講述脫貧故事。

  湖南省花垣縣的十八洞村是“精準扶貧”的首倡之地。中外大學生走進“精準扶貧”展館、穿過“精準扶貧”廣場,在交談中了解到當地村民種植的獼猴桃遠銷港澳,當地的品牌山泉水甚至擺進了人民大會堂。

  “十八洞村不僅自身實現脫貧,更形成了‘可複製、可推廣’的脫貧經驗。我希望這樣的經驗也能夠運用到我的國家,讓尼泊爾的人民過得更幸福。”來自中南大學的尼泊爾籍留學生巴迪剋期待有更多國家和地區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

  在神山村,江西財經大學的中外學生聽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彭夏英講述開辦農家樂成為小康之家的故事,探尋脫貧致富、鄉村振興的“神山答卷”;在橫坎頭村,寧波大學的中外學生沉浸式感受“紅色土壤上鋪就的共同富裕之路”;在莊浪縣韓店鎮,南開大學的中外學生戴上草帽,幫助農民給丹參苗掐花,踐行了“實事求是,崇尚科學,自強不息,艱苦創業”的莊浪精神……中外大學生深入了解中國的國情社情民情,親眼看見了中國鄉村的發展蛻變。

  中國美術學院的中外學生則參與到鄉村發展建設之中。他們結合當地自然風光、人文民俗、革命文化等內容,開展公共藝術改造、美育支教等活動,打造出“國畫、非遺、手工、創意繪畫”等5堂美育課程,以活潑的課堂形式帶領40名小學生感受各自國家的人文風光,完成150余件作品。“每次看到孩子們畫出好看的作品,我都會心潮澎湃,也許孩子的真情真的可以融化一切。”沈詩藝感受著孩子們的真情,也希望用藝術點亮鄉村教育。

  擁抱數字經濟 暢想共同發展

  “這是在荊門新技術産業世界的一趟冒險之旅!”武漢大學國際教育學院留學生西迪克被當地一家科技公司始終以“開發、生産和推廣高性能紫外線技術為己任”的精神所折服,對科技創新賦能社會發展産生了極大興趣。

  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不僅是西迪克,中外大學生深入北京、杭州、武漢、青島、齊齊哈爾、文昌等地的科技創新企業,了解科技創新如何盤活傳統企業、帶動新興産業、突破前沿行業。

  瀋陽師範大學的實踐團隊通過合作查閱資料、雲端參觀、舉行線上研討會等方式,了解中國工業博物館和當地某機器人製造公司,看到了振興遼寧的過程中數字技術與經濟社會領域融合的具體應用;在齊齊哈爾市“中國製造業的第一重地”——中國一重集團,哈爾濱工業大學的實踐團隊戴上安全帽,近距離參觀軋輥、水壓機等裝備的生産過程,聆聽這座老國企憑藉自主創新再次煥發生機的故事。

  在中國海藻科技館、國內首家海藻活性物質國家重點實驗室,青島大學的中外學生感受海藻科技、體驗海藻産品,了解海藻産業的發展歷程……

  西北工業大學的實踐隊員們在文昌航太現代城展廳,回顧中國航太發展歷程,了解世界航太發展態勢,暢想世界航太的未來探索。“中國在這方面的所有努力不僅是為了自己的國家發展,更是通往新未來的大門,地球上可能存在差異,但在我們征服宇宙的過程中,我們真的應該團結一致,這是中國向世界傳達的資訊。”巴基斯坦籍留學生Atif每每看到火箭離開地球,都會不自覺地沉浸在人類最偉大成就的光芒和震撼中。

  20余名來自北京高校的中外青年深入調研行業主管部門、深入高新技術企業並就如何擴大數字經濟試點範圍、數據安全與數據確權等問題深入探究,形成了紮實的調研成果,為數字經濟發展的全球議題提出了青年建議。

  來自辛巴威的中央財經大學留學生大衛在活動中第一次接觸到L4高級別無人駕駛汽車。“這次實踐營使我看到了北京的另一面,也切實感受到了中國制度給世界帶來的‘中國智慧’。”大衛認為,“中外年輕人都擁有塑造未來的力量。這段經歷激勵我要用青春的力量在中國繼續用心學習,帶著中國經驗促進非洲的發展。”

  感受紅色文化 解讀發展密碼

  用中國理論指導中國實踐,用中國實踐昇華中國理論。在中國大地上,每天都在發生著飽含溫度與真情的生動故事,在這些故事中,不難看見中國人民勤勞勇敢、開拓創新的精神品質,更不難看見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包容開放的智慧。今年暑期,中外大學生在一個個中國發展故事裏看到了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

  復旦大學中外大學生參觀了中共二大會址“石庫門裏的紀念館”,領悟中國共産黨不懼犧牲、敢於鬥爭的革命精神,領悟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韌性;在老黨員的生動講解下,東南大學的中外大學生的思緒被帶回到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來自東南大學的東帝汶籍留學生艾薩克深受感動,“正是因為這些偉大的共産黨員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才得以使這個政黨與時俱進、永葆活力。”

  楓樹坪下聽傳統,八角樓前覓燈光。毛澤東同志在井岡山借著一根燈芯的微弱光亮寫下了《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和《井岡山的鬥爭》等不朽著作。來自赤道幾內亞的留學生卡門在此行前就對八角樓“一根燈芯”的故事頗為熟悉,這次來到實地體驗,讓她對中國共産黨能在如此艱苦的條件下堅持鬥爭並最終走向勝利多了一份欽佩。

  在雲南宣威,昆明理工大學的中外大學生聚焦“邊疆地區教育發展”,深入普瓦村普瓦完小,對學校建設、師資力量配備進行詳細調研,併為小學生上了一堂堂生動有趣的課程。同學們調研發現邊疆教育取得的新突破:宣威市小學學齡兒童毛入學率99.9%,初中毛入學率100.05%,高中毛入學率93.93%,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106.01%。

  在廣西南寧,廣西民族大學的中外學生一同走進中國-東盟金融城林立的高樓和標誌性建築。近年來,南寧片區跨境電商産業和全球跨境貿易服務快速增長。從第一批進駐者,到現在RCEP的生效實施,廣西自貿試驗區外貿進出口總額高達503.2億元。寮國留學生宋思雅看到廣西自貿試驗區南寧片區的繁榮景象,希望畢業後能留在南寧工作,為兩國政治經濟文化交流貢獻力量。

  “我想,正是因為共産黨員真誠地幫助人民,這些進步才能得以實現。”就讀于東南大學的東帝汶籍留學生艾薩克覺得南京市江寧區城市建設檔案館“宛如一本歷史教科書”,館內展示的共産黨員與人民群眾之間的真摯故事給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正是因為這些偉大的共産黨員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才得以使這個政黨與時俱進、永葆活力。”

  “我們在美麗的印達村參觀了繁榮的農村街道,打破了我對中國農村的固有印象。”來自南京郵電大學的衣索比亞留學生Eyasu Teshome Gebremariam相信,未來的中國一定會更好,更強大!“過去中華文化對我來説是神秘的。”沉浸式體驗過景泰藍製作的留學生蘭娜表示,“我願意更多地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和傳統技藝,並將其傳播給更多的留學生,將這些藝術品帶回到我的國家。”

  中外大學生們在實踐中理解了習近平主席提到的“百聞不如一見”的含義,紛紛用“一次難得的經歷!”“前所未有的體驗!”來總結這次活動。(中國青年報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王軍利)

[責任編輯:黃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