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哲學社會科學 構築學生、學術、學科一體的綜合發展體系
作者:趙淩雲(華中師範大學黨委書記、湖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華中師範大學研究基地主任)
2016年5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指出,要實施以育人育才為中心的哲學社會科學整體發展戰略,構築學生、學術、學科一體的綜合發展體系。今年4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調研時強調,要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歸根結底是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高校作為我國哲學社會科學“五路大軍”中的重要力量,要為推進我國人才自主培養、構建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作出貢獻。
推進高校哲學社會科學人才自主培養,重點在“一體”,即“學生、學術、學科一體的綜合發展體系”。為此,一是要科學把握三者的邏輯關係。“學生”是根本,高校的一切工作,包括學術發展和學科建設,都必須圍繞立德樹人展開。教育學生的過程往往也是推動學術研究和學科發展的能動因素。“學術”是基礎,具有不確定性和相對獨立性的學術研究內容,往往會推動學者在學術研究的過程中形成不同的研究方向,為學科的形成和發展奠定基礎。“學科”是支撐,學者在學術研究成果發展相對成熟後,往往會按照一定規則分類並將其轉化成相對穩定的學術體系,進而形成學科。人才培養成效和水準,是檢驗學科建設和學術發展水準的根本標準。二是要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高校特別是“雙一流”大學要遵循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不斷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完善優秀人才全鏈條培養制度,堅持打造一流學術領域人才和創業團隊,造就一流優秀人才隊伍的後備軍和蓄水池。要注重在實踐中自主培養人才,鼓勵更多高校畢業生到科研生産第一線去創新創業,到國家重點領域、重要産業、重要崗位上去歷練,培育一批具有引領作用的交叉前沿學科方向的高水準複合型人才、基礎研究人才。要注重加強培養具有自主創新能力的高層次國際化人才,為人才加強國際交流、學習、實踐等創造良好條件,造就一支具有世界影響力的頂尖人才隊伍。三是要推動學科交叉融合。目前,國內許多高校在學科交叉融合方面做了大量的有益嘗試,比如探索學部制改革等,但現實中以院係為單位的傳統學科歸屬管理體制根深蒂固,資源分配習慣於以現有的成熟學科為基礎;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併非完全自發和自然實現,PI團隊有待進一步磨合等。要切實以學科交叉融合為推手,通過書院建設等手段,努力打破制約知識、技術、人才等創新要素流動的壁壘,不斷優化資源配置,著力提升學術創新水準和人才培養品質。四是貫通教學實踐各環節。要以實踐需求為導向,以學生參與為主導,引導學生在教育教學、科學研究、實習實踐等各個環節運用學科教學和學術育人成果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要積極調動高校院所和企業單位人才培育積極性,推動重點領域項目、基地、人才、資金一體化配置,以平臺化、項目化、生態化的方式推進産學研深度融合,打造一批集教育、培訓及研究于一體的區域共用型人才培養實踐平臺與基地,從根本上解決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脫節的結構性矛盾,促進學生自我成長。
一分部署,九分落實。推進高校哲學社會科學人才自主培養,關鍵在“落實”。一是要重視師資隊伍建設,加強教師骨幹的培養,把教師培育成為精於“傳道授業解惑”的“經師”和“涵養德行”的“人師”的統一者,努力在研究解決事關黨和國家全局性、根本性、關鍵性的重大問題上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努力把研究成果及時有效地轉化為教書育人的教學資源,真正做到以高水準的科研支撐高品質的人才培養。二是要完善多元評價機制。要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堅持“破五唯”,加快建立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健全分類評價、增值評價、長週期評價等多元化評價手段,全面準確反映成果創新水準、轉化應用績效和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貢獻。要遵循科研活動規律,完善自由探索型和任務導向型科技項目分類評價制度。三是要激活各類人才創新活力。要加強人才培養、選拔和使用的一體化制度設計,進一步破除制約人才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加大人才培養投入力度,明確人才投入績效目標,提高人才培養投資使用效率。要制定人才培養發展規劃,統籌考慮人才培養與人才政策、人才計劃及改革創新重大任務的有機銜接。要提升人才服務精準化水準,建立健全時間、精力、薪酬、住房和子女入托入學保障機制,讓人才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學科研上,努力推進自主人才培養,構建自主知識體系,將高校打造成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