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醫檢互認” 降低患者負擔
日前,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醫保局、國家中醫藥局、中央軍委後勤保障部衛生局聯合印發《醫療機構檢查檢驗結果互認管理辦法》,推動實現不同醫療機構間的檢查檢驗結果互認,明確提出醫療機構應當按照“以保障品質安全為底線,以品質控制合格為前提,以降低患者負擔為導向,以滿足診療需求為根本,以接診醫師判斷為標準”的原則,開展檢查檢驗結果互認工作。這項旨在讓群眾看病少做重復檢查、減少患者診療支出、改善跨院就醫體驗的舉措,被通俗地稱為“醫檢互認”,受到社會公眾的普遍歡迎。
不過,也有一些讀者表達部分擔心:“小醫院查的結果大醫院認可嗎?如果根據前一個醫院的檢查結果,醫生誤診怎麼辦?”
“醫檢互認”之所以會引起部分醫患的顧慮,一個原因是醫療資源分佈不均。前不久,江蘇淮安市陳先生因在前一家醫院治療效果不佳,來到當地一家三甲醫院再次就醫。“兩家都做了腹部CT,但診斷結果不一樣,治療方案也不一樣。”陳先生説,患者不了解不同醫院的檢查結果會不會有區別,“醫生讓重新做檢查自有他的道理”。
對此,某三甲醫院一位醫務人員表示,醫生對病情的診斷十分謹慎,像膠片老舊模糊、檢查時間間隔太長、與目前症狀有異、針對性不強等因素都會影響醫生診斷,“檢查設備的精密程度和操作者的水準都會影響醫學檢查結果的準確性,所以,更新醫院的檢查設備、提高醫生檢查技術,縮小醫院之間檢查能力的差異,檢查結果互認才更方便推行”。
除了提升醫院檢查水準,醫院間資訊的完整傳遞也很重要。膠片是醫學影像結果呈現的常用介質,但膠片所能提供的資訊並不全面。業內人士表示,一般CT、核磁共振檢查包含幾百上千張圖像,列印的膠片通常只是較關鍵的幾張。因此,即使拿著其他醫院的醫學膠片,由於提供的信息有限,醫生有時不得不讓患者再做一次檢查。
“去看病一般只會帶上病歷本,有膠片會帶上膠片。”江蘇南京市讀者張先生表示,一般人並不清楚之前做的哪些檢查還有參考價值,也不了解哪些結果醫院可以互認,“等醫生問了才知道之前的檢查結果或許有用,但沒帶著也只好再查一遍”。
針對這些問題,一些地區已經開展了膠片的電子化改革。四川內江市衛健委有關負責人介紹,內江正在推進5G智慧醫學影像項目,將打造一批“雲膠片”樣板單位,並預計年底覆蓋當地全部醫療機構。患者可以隨時隨地查看、分享自己的檢查報告和原始影像,醫院之間也將實現檢查結果完整共用與互認。
有些地方靠數字技術智慧化處理互認的醫療檢查結果。浙江省衛健委開發了一套“浙醫互認”應用系統,醫生開具檢驗檢查單時,該系統會對納入互認的項目進行自動識別。如有互認項目,就會精準提醒,彈出30天內相同報告單供醫生調閱。醫生需選擇結果互認或者不互認,不互認還需選擇理由才能進行下一步操作。
據浙江省衛健委有關負責人介紹,截至今年4月,“浙醫互認”應用已基本實現全省覆蓋,累計互認項目超302萬項次,節約金額超1.4億元。據了解,福建、四川等地也正在進行“醫檢互認”的資訊化建設,四川綿陽已于6月1日實現全域醫療檢驗檢查結果互認。
南方醫科大學衛生管理學院副教授孫剛認為,推行“醫檢互認”需要加大宣傳力度,尤其是對欠發達地區有關“醫檢互認”知識的宣傳。涉及必要的重復檢查時,醫務人員要向患者説明原因,增進醫患雙方的相互理解。業內人士建議,在實際落實中還需要配套相應的互認規範和定責機制,厘清各方面的法律責任,讓“醫檢互認”在實施時有依據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