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每當電話響起,這位90後就會進入“戰鬥”狀態

2022-05-13 15:24:00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字號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敏

  每次接到疾控部門打來的電話或資訊,段恒璐的神經都會立刻高度緊張起來。作為北京市東城區疫情防控轉運一組的工作人員,段恒璐負責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密接人員的轉運工作。

  來自疾控部門的電話和資訊意味著排查出了高危人員,必須快速轉運至隔離點,以減少疫情傳播。

  在工作中的段恒璐(右一)。

  90後段恒璐是北京市東城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的一名幹部。今年3月,北京東城區曾出現聚集性疫情,畢業于中國疾控中心傳染病所的他被抽調到東城區轉運一組,並下沉至社區開展防疫相關工作。4月底,一波疫情再次席捲北京,段恒璐又一次開始擔負起轉運工作。

  段恒璐介紹,轉運是一套需要高度配合併且要求高時效性的工作,當有確診病例後,疾控部門要立即溯源並迅速排查密接人員,經過多個環節核實後,轉運組會在第一時間收到相關資訊。

  “轉運中,每個環節都要無縫連接,才能保證高效有序”,段恒璐説,轉運組起到承上啟下、指導並協調相關部門開展轉運工作的作用。

  轉運組收到密接人員資訊後,一方面會立刻與街道聯繫,由街道告知相關人員並做好轉運準備,另一方面也會聯繫相關部門在隔離點準備後房間。

  轉運工作就像咬合的齒輪,一環扣錯,就會影響整體運作。每一步都要精益求精,確保萬無一失。

  在段恒璐看來,轉運就是要搶時間。他介紹説,目前完成高危密接人員的轉運工作大概在5小時左右,儘量做到人、車、物資、房間互不等待,既不耽誤工作人員的時間,也儘量不讓密接人員在等待中産生焦慮情緒。

  而最初,完成一名密接人員的轉運大概需要8個多小時。也正是在不斷地摸索中,轉運提高了效率。段恒璐回憶説,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他們下沉到社區協助街道梳理轉運流程,調查發現原有的“串聯”工作形式效率不夠高,於是將溝通協調機制裏的“串聯”改為“並聯”,多點溝通,提高效率。

  原先轉運時,工作人員完成上一環節後,再去通知下一環節的負責人員,但每個環節都需要進行準備工作,這樣就造成時間浪費,密接人員也需要不斷等待。

  段恒璐和同事發現這個問題後,及時改變溝通機制,接到轉運任務後,他們同時向不同環節的工作人員下發通知,讓他們提前做好準備,各環節同時運轉。這樣一來,密接人員等待的時間減少了,轉運節奏也快了起來,轉運時間從8小時減少到5個小時,減少了等待時間,降低了病毒傳播風險。

  有時也還是會遇到不配合的密接人員,造成轉運時間延長。“但工作人員都會盡力解決密接人員的擔憂。”段恒璐説,曾經有一個養了7隻貓的老爺子在轉運時提出要帶著寵物一起隔離,工作人員勸説了好久,向老人保證會照顧好這些寵物、並且會定期給他發送寵物的視頻後,老人才上了救護車前往隔離點。

  “我們都能理解,畢竟集中隔離對於居民來説也是一個挑戰。”段恒璐説,老人隔離結束後,看到自己的寵物被養得很好,也對社區工作人員表示了感謝。

  經過一段時間的熟悉,段恒璐與小組成員共同探討總結出了“4+2密接轉運工作法”。其中“4”指“注意接到兩書”,即通知書和告知書;“做好兩溝通”,即做好密接人員溝通和所在社區溝通;“圍繞兩張表”,即人員登記表和轉運申請單;“做到兩到位”,即人員配齊到位,人員工作到位。

  “説到底轉運工作運轉還是得靠人的執行,人員要配齊到位,要有一個專班。”段恒璐説,“新冠疫情具有突發性和不確定性,如果人員不齊難免造成人員在接單時遺漏並造成短時間大量積壓,一定要充分調動工作人員積極性。”

  段恒璐還要求轉運中要做到“突出個性化服務”及“轉運完畢回頭看”這兩點,“轉運完畢回頭看是非常必要的,在高強度的工作下,工作人員難免有遺漏,所以一定要回頭檢查是否轉運完成,核對每一細節,這樣才能保證轉運工作的順利完成。”他把這個過程稱作掃雷,“如果有遺漏,那就是一顆隨時會引爆的雷,所以必須做好排雷工作。”

  如今,隨著工作的深入,段恒璐所在的東城區轉運一組又起草了《北京市東城區密接者轉運工作方案》,圍繞街道實際工作的需要制定了《密接者轉運工作實操指引》,形成了“1(方案)+X(指引)”的配套方案,將疫情應急能力進一步提升。

  流程優化了,可是段恒璐和同事們的工作更累了。各環節並聯的關鍵是當密接任務下發後,有人第一時間接收資訊,並及時通知各個部門同時啟動轉運工作。段恒璐和應急小分隊成員們擔負起了這個任務,面對持續不斷新增的確診病例,他們要連軸轉以保證轉運工作的順暢。

  段恒璐説,工作起來全神貫注,腎上腺素飆升, 感覺不到困和累,但連著幾天下來身體也還是扛不住,“喝咖啡根本不管用,感覺身子都麻了。”有時候他就在工作間隙靠在椅背上睡一會兒,電話打來的時候立刻醒來。

  “是一種責任心吧。”段恒璐説,自己作為黨員,又是疾控專業出身,責任感和使命感讓他必須堅持,“我們經常學習黨史故事,常説黨員先進性、常説‘隨時為黨和人民付出一切’,這種信念已經根植在心裏了,我覺得其他黨員,其他年輕人在我這樣的環境下也會這麼幹的。”

[責任編輯:黃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