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潮頭觀瀾丨大學之道 國之大者

2022-04-27 17:01:00
來源:央視網
字號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習近平總書記4月25日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強調,堅持黨的領導,傳承紅色基因,紮根中國大地,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新路。這也是對新時代中國“大學之道”新的詮釋。

 
 
 
 

錨定目標 世界一流 

 

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高等教育,更是被視為一個國家發展水準和發展潛力的重要標誌。

早在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就開始有計劃地建設重點大學。經過多年發展,我國建成世界上最大規模的高等教育體系,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由1977年的2.6%提高到2021年的57.8%,一批重點建設高校的綜合實力和國際影響力顯著提高。與此同時,我國建設高水準大學的重要性進一步凸顯。

△中國人民大學“明德樓”,名字就取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總臺央視記者劉琦拍攝)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視。我們對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對科學知識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強烈。

2015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改領導小組第十五次會議,審議通過了《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辦出世界一流大學,成為我國高校的自覺追求和行動目標。

紮根中國 不負時代 

 

樹高葉茂,繫於根深。我國高校成為世界一流大學,必須深深紮根中國大地,把服務國家作為最高追求,全面融入民族復興的偉大進程。

在地方工作時,習近平曾經寄語青年:自己上的是“梁家河的大學”。習近平所説的“梁家河的大學”,正是他深入基層的經歷。

教育始終同國家的命運緊密相連。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北大、清華、南開輾轉昆明成立西南聯大。師生們滿懷科學救國的理想,大批學生投筆從戎、效命疆場。2020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西南聯大舊址考察時説:教育同國家前途命運緊密相連。我們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要堅持正確辦學方向,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加強高素質教師隊伍建設,培養有歷史感責任感、志存高遠的時代新人,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力人才支撐。

 

人才培養 立德樹人 

 

只有培養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夠成為世界一流大學。高校立身之本在於立德樹人。

辦好思政課,是習近平總書記非常關心的一件事。他強調,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

千年學府岳麓書院,既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又是傳統文化教育基地,充盈著思政課的生動素材。2020年9月,總書記在岳麓書院考察時強調,要把思政課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有機結合起來。

△岳麓書院門前這幅對聯“惟楚有材 于斯為盛”分別出自《左傳》和《論語泰伯》。(總臺央視記者石偉明拍攝)

 

這次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總書記強調,思想政治理論課能否在立德樹人中發揮應有作用,關鍵看重視不重視、適應不適應、做得好不好。他希望人民大學綿綿用力,久久為功,止于至善,為全國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學提供更多“金課”。

鑄魂育人 大先生也 

 

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

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建設世界一流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必須有世界一流的大師。

習近平總書記曾説,教師不能只做傳授書本知識的教書匠,而要成為塑造學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2014年9月,總書記在回憶自己的老師時説:“教過我的老師很多,至今我都能記得他們的樣子,他們教給我知識、教給我做人的道理,讓我受益無窮。”

△中國人民大學博物館。4月25日,習近平在博物館門前廣場上,看望了老教授、老專家和中青年骨幹教師代表。(總臺央視記者彭漢明拍攝)

 

目前,在“雙一流”建設過程中,我國高校師資隊伍結構持續改善,優秀人才和創新團隊不斷涌現,吸引了一批世界一流科學家和學科領軍人才。

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追求一流是永無止境、不斷超越的過程。我國的高等教育必將隨著“雙一流”建設不斷邁上新的歷史臺階。

 

[責任編輯:孫海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