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湖北老哥、東北小夥……滬郊這個小區有五湖四海戰“疫”深情

2022-04-21 13:27:00
來源:經濟日報新聞客戶端
字號

  “你們都在這住了10多天了,其他小區也得顧著,不用24小時駐守了,放心,有我們呢。”4月17日,是上海金山區朱涇鎮金龍新村從封控區轉為管控區的首日。小區志願者們一收到消息就來到居委會臨時辦公點互相報喜,還熱心地承諾要包下接下來的活,“相信大家一定能管理好,但是我們暫時不走,我們在這裡,居民就知道政府在這裡,更安心。”朱涇鎮眾安居民區黨支部書記、居委會主任胡潔平由衷地向志願者表達著感謝,“全靠有你們,你們是我們的‘定心丸’。”

  武漢老哥的守“滬”情結

  “胡姐,聽説我們小區的事了,我先報個名做志願者,另外,你們有地方住嗎,不嫌棄,就搬我這吧。”4月7日下午,收到居民鄭祥勝的短信時,朱涇鎮眾安居民區黨總支書記、居委會主任胡潔平正在緊急對金龍新村進行小區封控,無暇查看微信。等到全小區封控完成,做好密接、次密接轉運,通知到位每戶居民、佈置完核酸採樣點,已經是夜裏9點多。

  “今天累了一天了,明天還有更重要的事情,大家早點休息。”在金龍新村,有一間活動室,胡潔平讓物業人員先搬了過去,不算大的空間,打上4個地鋪,已經滿滿噹噹,“睡不下,居委會幾人就再想辦法,剛進去有得忙,也沒有多少時間睡。”加上這一次,胡潔平已經第三次帶著隊伍進入封控小區,她深知招募志願者是此刻最緊要的事。好在自全市核酸篩查以來,金龍的志願者隊伍就已經形成,且運轉高效,“但這次是因為有陽性病例而封控,居民的顧慮也會更多,不知道還會不會積極響應。”雖然心裏沒譜,但胡潔平和同事們還是抓緊分頭給群裏的骨幹志願者打電話。

  “祥勝,我是居委會老胡,小區封控,急需志願者。你看……”胡潔平還未説完就被電話那端的鄭祥勝打斷,“胡姐,我就等你電話呢,我早上發過消息,你看著沒,志願者肯定當,還有我們這睡的地方都收拾好了,忙完了趕緊來睡。”這位耿直而熱情的爺們與妻子在金龍新村商園街上的商住兩用房經營著一家足浴美容店,小店目前暫停營業,妻子在家照顧5歲孩子,而他早已是小區的第一批骨幹志願者。

  “上海對武漢的這份情,我們所有武漢人民都銘記著,現在上海有需要,我必須上。”原來,無論是選擇來朱涇創業安家,還是選擇在特殊時期挺身而出,都源於鄭祥勝的一份感激,一種信念。據這位來自湖北武漢的小夥説,2020年武漢疫情時他還在老家,當時,武漢市民聽到的最激動人心的消息就是,除夕之夜,上海醫療隊來馳援了,大巴在電視中駛過,給許許多多恐慌中的武漢人帶來了希望。

  當晚,鄭祥勝連夜就把居委會工作人員迎回了自己的住所。“樓下是汗蒸房,給男同志睡,女同志睡樓上美容室的床。”鄭祥勝的妻子把床套、毯子都換了一遍,聽著夫妻倆的悉心安排,胡潔平和同事們無比動容。此後,居委會幾點起,鄭祥勝就幾點起,居委會忙什麼,鄭祥勝就跟著忙,除了抗原自測他跑前跑後,還主動請纓承擔起了核酸採樣現場和商園街沿線的消殺工作,抗著20斤的箱子,每天,一走就是3小時。讓胡潔平特別感動的是,自從鄭祥勝攬下了送集採物資的活,不僅每車物資都送的穩穩噹噹,每天清賬收款也都做的清清楚楚。原來,鄭祥勝每次都是自己先行墊付物資款,再到府一一送貨收取。老人不會使用微信,他就讓老人將錢放在門外,等老人進門後,消殺完帶走。這樣送上一戶就得耗上10多分鐘。“不麻煩、沒事、順手”是居民在向他表達感謝時,鄭祥勝回答的最多的話。

  因疫情攀上“好親戚”

  熱火朝天的幹勁,很能吸引志同道合的朋友。同在商園街,設計公司的四位“東北小夥”、定制雨棚的安徽顧老闆、開艾灸店的本地葉老闆……也都成為了志願者中的一員。平日裏一條街上的點頭之交,如今,都成了真兄弟。“金龍新村人員複雜、地形複雜,老年人口多,管理難度不言而喻。”胡潔平説,這一條街上出了好些挑大梁的熱心人。

  金龍新村以眾安街為界分為兩個片區,涵蓋自建房、公寓房、商鋪三類,第一次全員核採後,4位東北小夥覺得為了避免可能的集聚,採樣點可以再優化,隨即,憑藉自己的設計本行,一測風向,二排人流,三定路線,最終確定了南北各設置兩個點位,四方居民環形走位分批行進,確保來去隊伍不碰頭,第二次採樣試行後效果顯著,現場井然有序。

  “他們能把連軸轉的工作,幹成特別有意思的事。”胡潔平這樣説道,最忙碌的時候,上午抗原自測,下午核酸檢測,還要發放愛心禮包,沒有點堅持真的幹不下來。金龍的這些年輕商鋪志願者十分樂觀,連枯燥的打包流水作業,都能被他們變成“6對6”的趣味比拼,在歡聲笑語中,從分發打包到到府送貨,僅用了2個小時就順利完成。

  “居民樓和商鋪因為隔著點距離,這些年輕人也不太出來走動,我們以前都不熟悉,這次以後,算交上朋友了,我們這些老頭老太往後又多了些串門的新去處。”金龍新村居民王伯伯覺得這些年輕人的熱情特別有感染力,因為他們的及時服務,哪怕居家不出門也沒有要操心的事。

  對於胡潔平而言,她能體會到的“小幸福”還有許多,拖家帶口來支援的馮醫生一家,時常為居委會改善伙食的志願者的妻子,還有跟著她轉場三次的“娘家人”……大前方有人輔助,大後方有人“投喂”,疫情下的金龍新村成了“五湖四海皆兄弟”的溫暖之家。(李治國)

  來源:經濟日報新聞客戶端

[責任編輯:孫海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