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闖出一條路”來!上海2000余名困境青少年收穫幫助
近日,團市委、市服保辦、市青聯、市青基會聯合發起“青春戰疫 希望暖心”困境青少年幫扶行動,已讓上海2000余名困境青少年得到實實在在的幫助,這份愛心還在持續傳遞中……
為了讓愛心物資儘早送到困境青少年手中,青聯委員、青基會工作人員、陽光中心工作人員組建了一支10人運輸青年突擊隊。他們和上百名由基層團幹部和青少年事務社工組成的配送突擊隊一起,努力打通幫扶的“最後一公里”“最後一百米”。
志願者星夜兼程的背後,一張密密麻麻的工作網正在鋪開:市服保辦提前排摸困境青少年需求,核查配送資訊,與團市委基層工作部協調配送點;市青聯與青基會聯繫物資倉庫;團市委辦公室為物資配送隊伍協調出具通行證件……在高度濃縮的一週裏,團市委盡最大努力提升和保障物資配送工作,為上海困境青少年“闖出一條路”來。
24小時緊急“輸氧”,為“沉默的少數”輸送“養料”
青聯委員王漪波已經記不清今天是幾號了。最近一週,他的一天是從淩晨五點開始的。裝貨、卸貨、配送,關上塞得滿滿的車廂,穿上防護服,戴好口罩和防護面罩,他就開始了一天的配送工作。車上的兩罐八寶粥就是他一天的“口糧”。“因為上午出門,晚上才能回來,外面沒有東西吃,也不允許吃東西。”他解釋道。
讓他這麼“拼”的,是上海3200余名困境青少年。
當疫情按下上海的“慢行鍵”,青少年的幫扶工作卻“慢不下來”。疫情下,困境青少年情況複雜,存在跨區、接收受限等因素。市服保辦根據前期排摸情況,確認了3200余名困境未成年人家庭需要重點幫扶。
“其中有大量監護缺失和家庭困難的少年兒童,他們的生活問題亟待解決。”市服保辦副主任劉卓芳介紹説,“有些孩子跟爺爺奶奶一起生活,原本每個月就要精打細算。現在老人家不會團購,甚至沒有手機,吃飯成了最大的問題,怎麼辦?”
4月10日起,由市服保辦和團市委相關部門以及市青基會共同組成工作小組,通過需求匹配、迅速集結、派發對接、柔性落地,為困境未成年人家庭送上“及時雨”。
根據服保辦摸排結果,市青聯秘書處第一時間在市青聯及各會員團體中的愛心企業中發佈需求。市青基會負責人表示,市青聯聯合青基金髮起號召,鼓勵愛心企業自願捐贈,並盡最大努力提高愛心禮包品質,擴大受益青少年的覆蓋面。
在24小時內,一份包含20余件物資的“四合一”愛心禮包誕生了:包括“學習棒棒的”學習用品包、“生活美美噠”生活用品包、“吃飯香香的”果蔬食品包、“防疫妥妥的”防疫物資包。
打通“最後一公里”,突擊隊與團青骨幹開啟“愛的接力”
團市委團結聯絡部部長陳峰是突擊隊調配運力的總調度,“我們力求直達困境青少年‘家門口’,但現在運力非常緊張,短時間內要想把東西送到孩子手上,只能自己想辦法。”
正在這時,市青聯委員王漪波、王紅生、吳仁等人在群裏積極報名,表示提供運力,並可以“連司機帶車一起協助配送”。
“剛好我這邊有空余的倉庫和人手,之前也有參與過團市委的物資調配工作,‘能上就上’。”王漪波説。於是,市青聯委員、青基會工作人員、陽光中心工作人員等人組成的10人志願突擊隊開啟了晝夜不停的整整一週。
在突擊隊裏,2輛大貨車負責運貨,4輛私家車負責配送。根據所在地的防疫要求不同,大禮包的配送也有兩種形式:一種是送到青少年手上,另一種是由街道或團區委轉交。
團市委基層工作部副部長舒加敏和市服保辦社工處處長蘇玉峰主要負責與各團區委溝通協調。據蘇玉峰介紹,雖然送到街鎮更方便,但後續的配送過程也更加坎坷。
“這是一個愛心的接力,由突擊隊先送到街鎮,然後聯繫區裏的團幹部或青少年事務社工擔任志願者,再把禮包送到小區。有些小區門口沒有貨架,志願者還要打電話去聯繫孩子家庭,不能像快遞一樣放下東西‘一走了之’,得確認他們拿到手才行。”他説。
前幾日上海大雨,為了不讓愛心隔夜,基層團幹部和社工頂著惡劣天氣緊急配送。“儘管自己冷一點,也希望孩子心裏能暖一點。”一位社工説道。
高強度“極限”運輸,在倉庫裏日夜忙碌
前後通道已然打通,但想在短時間內完成運輸,還是比想像中困難。
“首先提貨很難。”王漪波説,提貨的倉庫沒有多餘的人手,所有的物資都需要突擊隊成員自己裝車,“整整幾千份的量,我們一般是‘雙兵作戰’,一個司機加一位副手,晚上10點半還在對方的倉庫裏裝貨。”
把物資帶回來後,分裝工作也不容小覷。第一批物資是2000份的蔬菜,每份在10斤左右,為了包裝分揀,隊友們往往累到“直不起腰”。在4月11日晚上,第一批物資就連夜經由嘉定團區委配送到青少年手中。
廠區的16名工人全部參與了大禮包的包裝工作。裏面既有工廠工人,也有原本參與消防改造的施工人員,甚至還有旁邊物流公司的員工。“只要符合防疫規定,能來的全來了。”
“週四深夜,我們將7500多箱物資進行裝卸、分裝,週五就包好了一千五百份禮包,而且在下午的兩點就已經發完了一千份。”王漪波對這些數字記得一清二楚。
這幾天來,突擊隊員基本只睡了幾個小時,有人一天最多開了300多公里。“累,但是很值。”
從“受助者”到“志願者”,善意與付出的雙向奔赴
“非常感謝,解決了我們的燃眉之急。”正在備考的小劉來自金山區的低保家庭。4月14日,她收到了團市委送來的禮包。她説,自己經常看到媽媽在手機上進群拼團搶菜,而這樣一份大禮包可謂是雪中送炭。
感激之餘,她給團市委寫了一封信:“我在網路上、新聞中,還有我自己身邊都收集到了許多在疫情中暖心的故事,他們鼓舞著我,支撐著我,給我帶來了無限的溫情。”她説,自從和媽媽搬來金山區,就一直受到市區各級部門、社區工作者和社會各界愛心人士的關懷和資助。
在這次疫情的情況越來越緊急的時候,她的媽媽響應了居委會號召,在得知消息的第一時間內就報名擔任了小區志願者。“她化身大白,在一次次核酸檢測中衝在一線,任務十分繁重。
小劉在信中寫道:“接受愛,消化愛,傳遞愛,感悟愛。在這次疫情中,我仿佛看到一條無形的紐帶,將我們連在一起。也許話語不能表達我們的感激,那就讓行動將愛帶去四方,讓這條紐帶影響身邊更多的人,感知所感,恩之以情,這是我們對這個美好社會最大的祝願。”
據悉,在本次幫扶工作中,除了愛心物資支援,每個孩子的個性化需求也被盡力呵護:如網課設備、學業輔導、心理疏導等。目前,由市青聯募集發放網課學習終端設備27個;團市委學校工作部對接“雲課堂”服務,一對一學業輔導32人;市服保辦對接專業心理諮詢師,已為8人提供心理輔導。
作者:佔悅 陳嘉音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