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青年冬奧“村”幹部,志願奉獻工作忙

2022-02-21 15:37: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雖然冬奧會已經結束,但參與冬奧、服務冬奧的滿足與驕傲深深地印在每一位志願者和工作人員的心中。延慶冬奧村接待與訪客中心副經理孫立翔便是其中之一。

  孫立翔2010年考入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新聞學專業。2014年在北京市房山區迎風街道工作,2017年進入共青團北京市委員會,2021年選調加入北京冬奧組委場館運作團隊,現任團市委國際聯絡部幹部、機關團委副書記,延慶冬奧村接待與訪客中心副經理。

  孫立翔的家鄉在黑龍江,從小就與冰雪“打交道”培養了孫立翔對冰雪項目的興趣,也在心底埋下了一顆關於“冬奧”的種子。2015年中國再次申奧成功,這讓當時剛到基層參加工作的孫立翔看到了參與冬奧、服務冬奧的希望。2021年,希望的種子破土而出,由於孫立翔從事了較長時間的青年聯絡服務工作,他被正式選調、加入了北京冬奧組委場館運作團隊,擔任延慶冬奧村接待與訪客中心副經理,主要負責訪客中心的日常運作、志願者管理和宣傳工作。

  進入冬奧村後,新聞專業出身的孫立翔便常在社交媒體上分享冬奧村裏的暖心故事,北京團市委新媒體平臺“青春北京”注意到此事後主動邀約,希望他能以VLOG的形式記錄下在延慶冬奧村的生活,《北京冬奧有我青春北京之孫同學VLOG》應運而生。VLOG圍繞“冬奧村裏的那些事兒”這一主題展開,目前已經更新四期,沉浸式展示了志願者在冬奧村的日常、00後在冬奧村如何度過虎年春節、外籍志願者拆封暖心手寫信和冬奧村青年拼搏奮鬥的群像,既傳遞出冬奧村中的溫暖,又滿足了外界對閉環內志願者工作和生活的好奇,收穫了眾多好評。同時,錄製視頻也給閉環內的工作人員提供了一個“解悶兒”的選擇,能夠幫助大家緩解緊張的工作情緒,調整心態。

  除拍攝VLOG外,孫立翔在冬奧村展開的一系列“行動”,都能讓我們感受到他的“奇思妙想”和“青春活力”。

  在冬奧會場中,最受歡迎的偶像莫過於吉祥物“冰墩墩”,面對冰墩墩“一墩難求”的現象,孫立翔便組織志願者在工作閒暇之餘手繪冰墩墩,最終還將手繪的冰墩墩贈送給了國際奧會官員。

  工作期間,孫立翔還與延慶四中組織開展了“見字如面”活動,讓延慶當地的中小學生為志願者、運動員和工作人員寫信。為尋找一位孩子在信件中提到的志願者林海祿,孫立翔特意發了一條朋友圈,很快便幫孩子聯繫到了正在張家口賽區服務保障的林海祿。收到信件後,林海祿表示十分感動,還承諾如果有時間便手寫一封回信。“見字如面”活動既給孩子們提供了一個能夠親身參與冬奧的機會,又將溫暖傳遞給更多人。

  冬奧會恰逢中國春節,為彌補大家無法回家過年的遺憾,孫立翔組織村裏禮賓空間、訪客空間和媒體空間的志願者們一起開展“守歲海坨延慶冬奧村新村民共贏未來”的主題活動。活動中,來自辛巴威、土庫曼、緬甸等國的中外志願者互送賀卡繪製祝福墻、擊鼓傳花、手寫春聯,並用12種語言演繹北京冬奧會志願者主題歌曲《燃燒的雪花》,共同度過了一個特殊而又精彩的春節。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孫立翔還與延慶冬奧村志願者經理鄧聽、青年藝術家金先赤和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團委書記周學智共同創作了一幅由300名志願者名字組成,名為《冬夢》的作品。提及創作靈感,他説到,能夠在疫情期間召開這樣一場盛會十分不易,冬奧會的舉行離不開每個國家和地區、每位運動員、志願者和工作人員的鼎力支援,因此每一個名字都值得被銘記。由此,《冬夢》便誕生了。

  在一項一項的工作中、在一次一次的活動後,北京冬奧會臨近尾聲,為了紀念這一段寶貴的冬奧工作經歷,孫立翔與志願者一起製作了“訪客中心口袋書”,通過總結日常工作經驗,在書中詳細梳理出了接待不同訪客的流程。口袋書從編纂到印發歷時一週,由於受到列印條件的限制,因此口袋書裝訂封裝耗時較長。目前,訪客中心的成員人手一本口袋書,既能幫助規範日後的訪客接待工作,又是對奧運服務工作的珍貴紀念。因為口袋書是訪客中心全體成員集體智慧的結晶,他們還計劃將其上報給國際奧會,希望它能夠作為奧運遺産幫助到更多的奧運人。

  自2021年9月10日來到延慶冬奧村至今,孫立翔已經在這裡度過了160多天。回顧五個月來的冬奧工作,家人的支援和幫助給予了孫立翔另一種鼓舞。由於孫立翔參與冬奧工作,家人對冬奧會和運動健身也産生了高漲的興趣,除了錄製短視頻鼓勵工作外,孫立翔的爺爺還專門錄製了蹦床健身視頻給他加油打氣。為彌補春節無法團圓的遺憾,孫立翔的姑姑和外甥在閉環前專程趕到北京探望孫立翔。當孫立翔在工作中遇到困難時,家人也都盡全力助力冬奧。閉環前,工作人員每週末基本可以回家休整,由於孫立翔的家距離延慶冬奧村有140多公里,因此通勤成為一大難題。起初孫立翔通勤依靠高鐵和地鐵連乘,先乘坐2小時的地鐵到達高鐵站,再從北京北站乘坐高鐵到達延慶站。面對此情況,孫立翔的父親便從黑龍江驅車1600公里將家裏的車開到北京給孩子先用,解決了孫立翔的通勤難題。(張宇星)

[責任編輯:孫海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