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白髮院士”雲端開講 網友直呼“這才是我們想追的星”

2022-02-18 16:38:00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字號

  “白髮院士”雲端開講,網友直呼“這才是我們想追的星”

  小徐是北京一所高校地質學專業的大三學生,前不久的一天中午,他取回外賣,打開手機支架,準備邊看短視頻邊吃午餐。

  不一會兒,他看到一位學科“大牛”的線上講座,便饒有興趣地點開。一邊吃,一邊看,50多分鐘轉瞬即逝……

  最近,與小徐有類似經歷的網友還有很多。大家發現,經常能在短視頻平臺看到《科創中國院士開講》的講座,視頻裏侃侃而談的全是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的院士:91歲高齡的徐志磊院士,中國第一批戰略武器研究專家;80歲的劉嘉麒院士,七上青藏高原,三入北極,兩征南極,足跡遍佈全球;中國科學院毛明院士,曾斬獲兩項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領銜研製世界領先的99A主戰坦克……

  不少網友抱著“試試看”的心態點進去後,竟聽得津津有味,“想不到這輩子還能上院士的課”“真是出息了,院士講的課竟然聽懂了”。還有網友聽完一場後依然陶醉其中,在評論區“催更”下一期。

  據統計,自去年10月29日第一期內容上線以來,《科創中國院士開講》6期節目總觀看量已超3000萬。這檔節目在掀起一波科普熱潮的同時,也讓越來越多的網友秒變院士們的“知識粉”。

  院士們的故事又“燃”又“暖”

  中國科學院院士劉嘉麒是我國著名火山地質與第四紀地質學家,他常常笑稱自己是“80後”。演講中,劉嘉麒特別強調,看似冷門的地質學,其實與航空航太工程等熱門學科有密切聯繫。

  “以前有航太人不服氣,説飛船上天難道也需要你們學地質的來指揮?我説,我們不管上天,但我們要管上天去幹什麼,比如往哪落、落了以後要取什麼樣品、怎麼取,這些都是我們的事。從月球帶回來的樣品,好多在我們這裡分析。”去年11月,劉嘉麒在一場“院士開講”中開玩笑説。

  劉嘉麒曾十進長白山,七上青藏高原,三入北極,兩征南極,造訪和考察過60多個國家和地區。他率先查明瞭我國火山的時空分佈和岩石地球化學特徵,讓中國新生代火山活動規律的研究達到國際水準。

  他用自己的實際經歷勉勵廣大年輕人:在人生最寶貴的年華,要珍惜時間,應該特別有作為,不要好多事等著以後再做,一等就來不及了。

  徐志磊院士從1963年就開始參與“兩彈一星”的研究工作,有著輝煌的過往與榮譽。他坐在鏡頭前與廣大網友暢談“顛覆式創新”,他理解創新就是要顛覆傳統,這種“顛覆”不僅在於技術的更替,更在於“重視人的價值”。

  節目最後,他還惦記著年輕人的“熬夜”問題:保持熱情的秘訣,就是日常生活要保證吃好睡好,如果沒有充足的睡眠,也就沒有很好的思考問題的能力。

  “中國的兩棲戰車是世界上速度最快的!”講臺上的毛明滿是自豪。

  中國科學院院士毛明衣著樸素,頭髮花白。去年10月26日,他站上“院士開講”的講臺,面對廣大網友,毛明講起這件在他看來很“瘋狂”的事情——讓戰車在水上“飛”。

  毛明提出創新思路——設計一種可變形的車體,成功破除發動輸出限制的技術“瓶頸”,完美解決兩棲戰車在水裏速度不快的問題。

  毛明曾先後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國防技術發明一等獎1項,在兵器工業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他的“秘訣”之一,就是在極苦環境下依舊有殺出一條“血路”的決心。

  在幾十年的研究生涯中,毛明多次不畏艱險深入極寒、極熱地區對坦克進行實驗。即便朔風如刀的東北試驗場,零下40攝氏度的艱苦環境都沒能阻擋他對科研的熱情。在他的主持設計下,中國製造出了領先世界的第一台資訊化坦克——99A坦克。

  當頂尖的科學家們打破“次元壁”,用線上開講的方式傳播知識,與求知大眾隔空攀談時,他們的精神也在激勵著新一代的年輕人。

  “網際網路+科技創新知識傳播”的“化學反應”

  當前,中國正走在從“科技大國”邁向“科技強國”的道路上,儘管重大領域的科技創新不斷取得突破,但依然對科學創新尤其是自然科學基礎理論創新“求賢若渴”。這就需要培養大量對自然科學感興趣的年輕人,並激發他們對於科研創新的熱情。

  此外,網際網路上的知識傳播良莠不齊、亦真亦假,導致一些偽科學經常會“鑽空子”,誤導不少公眾。基於這樣的現實背景,中國科協的“科創平臺”與抖音、西瓜視頻和今日頭條強強聯手,開設“院士開講”欄目。該欄目力求用“網際網路+科技創新知識傳播”的方式,使加強權威科學知識傳播與擴散知識傳播範圍相結合,從而激起科學家群體與網際網路平臺之間的一次絕妙的“化學反應”。

  做客欄目的,都是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的院士。他們分別站在坦克創新、高鐵安全、地質學與登月工程等領域的科技前沿,通過線上講座的方式,分享頂尖科技知識和豐富人生閱歷。

  這些院士很多已經八九十歲,是各領域的權威,他們用通俗易懂的方式線上上進行知識分享,與網友親切互動。他們苦心鑽研的精神、勇攀科技高峰的毅力,亦感動著許多網友。

  “一期節目幾百萬人觀看,是未曾預料的。短視頻平臺是傳播科學知識的新舞臺、好舞臺。”劉嘉麒院士説道。

  在他看來,院士們從書齋、實驗室、課堂中走出,面向鏡頭、面對大眾進行知識科普,這種知識分享的形式對科學愛好者不僅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在科學知識創新精神的傳播上也具有巨大的擴散能力。而且,強大的傳播效應配合與網友的交流互動,也讓院士們和觀看講座視頻的網友彼此拉近了距離,無論是從知識上還是情感上。

  網友:這才是我們想追的“星”

  事實上,在短視頻平臺,除了院士們的科普講座,科學家們的勵志故事、科研精神相關的短視頻,已經出了諸多爆款。

  僅以抖音短視頻平臺為例,與已故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相關話題的閱讀量近90億,當神舟十三號載著全國人民熱情成功飛天,抖音上相關視頻的搜索量達10.4億,與女航太員王亞平相關的話題閱讀量超5億,與航太人相關的科研故事也打動螢幕前的無數網友。

  2021年3月22日,彭湃烈士之子、我國核潛艇首任總師彭士祿逝世,新華每日電訊抖音賬號播發其生前最後一次出鏡勉勵核工業後輩的短視頻,很快成為爆款。短短21秒的內容,播放量超千萬,獲讚近百萬。

  每當傑出科學家的故事通過短視頻為人們所熟知時,評論區總會有網友打出“這才是我們想追的‘星’”。這句簡單的評論,很容易獲得網友們的廣泛響應,僅此評論就可獲讚數十萬。

  通過短視頻,人們發現科學家們並非高不可攀,他們也同常人一樣熱衷表達、熱衷傳遞思想。只是在他們眼裏,科學創新精神的傳承與科研成果的突破,才是他們甘於奉獻的畢生追求。

  如今,泛知識類短視頻正在崛起,成為一種新潮流。據北京字跳網路技術有限公司副總裁、總編輯張輔評介紹:“泛知識類短視頻內容播放量已佔據全平臺視頻播放量的20%,人們看的每5個視頻中就有1個是泛知識類的視頻。同時,在抖音上進行的泛知識直播超過了100萬場。科技創新類的內容正成為平臺用戶們最喜愛的內容之一。”

  在短視頻平臺,人們有機會聽國家天文臺的天文學家聊星辰大海,有機會聽物理學資深教授用自己的童年軼事趣話,解讀那些讓人們摸不著頭腦的物理學,也有機會通過直播隨時了解美學、大氣物理學、地質學等學科看似冷門實則風趣的知識。而科學家們也多了一個分享知識、展示自我的渠道。

  正如一位網友在“院士開講”節目評論區所説:“科學家們、院士們所輸出的知識、宣揚的精神,會湊成普通人平日裏的點滴成長,縱使不能改變我們的人生軌跡,但起碼,當人們再回過頭看這些深耕于科研領域,不斷推動祖國向前發展的人們時,心底也會被那份勇於鑽研的態度所打動。”(記者莫鑫)

[責任編輯:孫海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