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合力破解“老年節後空巢症” 孝心呵護至關重要
多方合力破解“老年節後空巢症”
張玉勝
春節期間,親友、子女像燕子歸巢一樣從四面八方聚到老人身邊;節後,他們又像燕子外出覓食一樣,紛紛從老人身邊飛走。喜慶熱鬧的家庭氛圍突然消失,一些老年人在情緒和心理上一時適應不了這種反差,便出現了心情低落、情緒抑鬱、疲憊無力、食欲不振、失眠、煩躁等症狀,專家謂之“老年節後空巢症”。
中國有句老話兒,叫“相見時難別亦難”。尤其是對於兒女在外打拼的空巢老人家庭,每一次團聚之後的分離,都成為老人們情感最脆弱、最無助的節點。這實際上反映出老人在衣食無憂的生活背後還存在著情感缺憾,同時也向社會指明瞭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重點時段和工作方向。老人們渴望親情陪伴、期盼精神贍養,希冀我們用多方面的親情愛心填充其“空巢”,愉悅其身心。這需要政府、家庭和社會多個方面的齊心協力、共謀共擔。
首先,兒女孝心呵護至關重要。鋻於當下我國社會保障體系還有待進一步完善提升,贍養老人的方式仍以家庭親情照顧為主,這其實也是許多老人樂見樂居的生活環境。為人兒女者不僅要依法履行好“常回家看看”的責任義務,也要盡可能促成春節期間的親情團聚,同時也要對老人的節後失落保有足夠警惕和妥善應對。比如,要提前和委婉地做好節後上班的安撫工作,託付親友或鄰舍關照,幫助他們適應生活變化;經常與老人保持電話溝通、視頻連線,隨時關注老人的情緒變化;要盡可能作出下一次返家的時限承諾,讓老人常有“盼頭”。
其次,老人自我調適不可或缺。異地打拼的工作特性,註定了兒女對老人的親情陪伴離多聚少。特別是在疫情防控的背景下,孩子們説好的“回家過年”可能會不得不擱淺。老人們要學會調低舉家團聚的“期望值”,對兒女的回鄉返家順其自然,尤其要對兒女們的節後上班擁有心理預期。節後要善於調適環境,自我“尋樂”,多參加些戶外活動或與同齡人交往,走出相對封閉的生活空間,量力而行地拓展自己的興趣愛好,從看書、習字、種花、健身和飼養動物等活動中獲得樂趣,保持健康、開朗的心態。
其三,社區情暖“空巢”勢在必行。兒孫不在身邊,社區就是老人的家。這就需要各級政府不斷完善社區服務功能,併發揮好志願者作用。要建立起“空巢”家庭的關愛檔案,保持與“空巢”老人的電話溝通、定期巡訪,積極為其創造與人溝通的交流平臺。要留有其子女的聯繫方式,適時督促親情陪伴;有條件的地方,可由政府全部或部分買單,為“空巢”老人提供保姆類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