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保障冬奧“生命線”的管廊運維員

2021-12-21 09:04:00
來源:工人日報
字號

  “冬奧管廊起點到終點有480米的落差,巡檢是在‘山肚子’裏爬山,是個體力活”

  保障冬奧“生命線”的管廊運維員

  本報記者 蔣菡 本報通訊員 楊瓚

  很多人從電視新聞裏見過北京冬奧會延慶賽區造雪的震撼場景,但可能不會有人想到這些造雪用水從哪來。延慶賽區建在小海陀山區域,海拔最高點2198米,造雪用水是如何輸送到山上的?

  “山腳下有個泵站,高山滑雪的造雪用水就從那兒抽上來,通過管廊輸送到山上。”11月20日, 北京冬奧會延慶賽區週邊配套綜合管廊監控組組長趙國成告訴《工人日報》記者。

  該管廊工程全長 7.9 公里,是用於保障冬奧會延慶賽區造雪用水、生活用水、再生水排放以及電力、 電信、有線電視轉播等市政能源需求的重要市政基礎設施。受京投管廊公司委託,中鐵電氣化局城鐵公司自2020年元旦起開始承擔冬奧管廊的運維任務。當天,記者跟隨管廊運維人員的腳步,探秘延慶賽區的這條“地下生命線”。

  “冬奧管廊是國內首條建設在山陵隧道中的管廊,海拔最高、坡度最大,也是國內首次全生命週期採用綠色減排技術,利用自然地形實現自動排水。”在綜合監控中心,趙國成自豪地介紹,應用我國自主研發的智慧運維平臺,他們可通過視頻工作站、消防系統工作站、智慧平臺工作站實時監控廊內運作情況,“但機器無法做到全覆蓋,電子監控存在死角,所以還是需要人工巡檢提供雙重保障”。

  管廊運維團隊共分3個班組,監控組、巡視組和檢修組。巡檢由巡視組和檢修組各出一人,通過眼看、耳聽、手檢三步巡檢,發現緊急情況及時處理。水艙需每日開車巡檢一次,電力艙和電信艙一週巡檢一次,得步行。

  管廊整體呈圓形斷面,四艙結構,設置兩個電力艙、一個電信艙和一個水艙。其中,水艙有造雪幹線、供水線、再生水幹線。

  當天的巡檢從水艙開始,總長7.9公里的水艙很寬敞,開車巡檢速度控制在時速5到6公里。“一個人開車,另一個人檢查,主要看有無漏水。”24歲的巡視組組長胡靖詩説。跟他一同巡檢的是22歲的檢修組組員王立禹。

  這個管廊的運維團隊共16人,最大的30歲出頭,最小的才19歲。

  汽車緩緩行駛在水艙裏,左側是兩條綠色的造雪幹線,右側是兩條生活用水供水線和一條再生水幹線。“我之前參建過北京世園會的管廊,那時候沒有備用的,這次造雪用水和生活用水都有一主一備,是特別為冬奧設置了雙重保障。”胡靖詩説。

  管廊裏沒有手機信號,怎麼和外界聯繫?王立禹説,可以用手持終端撥打智慧安全帽編號實現廊內實時通話,也可以通過廊內的IP電話、廣播喇叭和外界聯繫。

  汽車在廊道內一路爬坡,開到海拔最高處,頭頂上有個艙門,攀著鐵梯爬上去就是電力艙和電信艙。從那裏往山下走,一路巡檢到出口,大概需要三到四個小時。

  當天的另一項任務是巡檢電1艙。“冬奧管廊建在山腹中,起點到終點有480米的落差,巡檢是在‘山肚子’裏爬山,是個體力活。”胡靖詩説,在電力艙和電信艙,主要檢查消防設施、各路線纜、溫濕度測試儀和通信系統設備是否完好,要精神高度集中,不錯過一點隱患。

  看到管道上有根鐵絲,撿起來放到廊道邊,雜物要放到明面;看到濕度計顯示相對濕度90%卻沒有凝露,懷疑濕度計壞了,立刻打電話報修;發現漏水,是以前的漏水點,已經維修過,但還有少許滲漏,這在地下管廊中屬正常現象。

  走了兩個小時後,記者發現一路下坡,腳趾頂著鞋尖,時間長了有點難受,而膝蓋也開始隱隱作痛。

  有沒有想過使用滑板之類的工具來減輕勞動強度?“以前在世園會試過用小車,後來發現容易磕碰,因為設備伸出的邊邊角角比較多。這裡是山路,更容易産生磕碰,所以更用不了。”胡靖詩説。

  除了辛苦,對長時間在管廊工作的人來説,枯燥是更大的“敵人”。在一根管道上,不知是誰畫了一顆大大的心,裏面是三顆小小的心。還有一根管道上寫了5個字“一個人的北京”。它們都是用手指劃開管壁上的灰塵寫的。

  “剛開始會覺得有些枯燥,慢慢時間長了就成了習慣。當我第一次走出地面出口看到冬奧賽場的滑雪賽道,太震撼了!能夠在國家大事中做一點貢獻,我們都覺得很自豪。”胡靖詩説。這個學過播音的年輕人有著動聽的音色,或許他曾有過其他更燦爛的夢想,但此刻,他走在這條山“裏面”的小道上,一步一個腳印。

  為了冬奧,有無數人在默默奉獻、精心保障。我們所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

  據中鐵電氣化局城鐵公司機電分公司經理王磊介紹,為了順利完成保障冬奧的任務,自12月中旬起,直到冬奧會順利閉幕,冬奧配套管廊運維項目全員在崗,監控中心24小時值守,運維人員增加一倍,對電力艙和電信艙的巡檢由每週一次改為每週三次。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