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11”快遞激增 誰在販賣你的隱私
“雙11”快遞激增 誰在販賣你的隱私
一次網上購物經歷就可能讓你變成“透明人”,這不是危言聳聽。網購商品的快遞包裹上,都會貼有一張“快遞面單”,主要用來記錄發件人、收件人以及貨物種類等相關資訊,其中還包含收件人的姓名、電話、家庭住址等隱私資訊。按理説,這些資訊應該僅限于發貨使用,必須受到嚴格保密。事實上,根據央視的調查,網上0.8元就能買到一張快遞面單照片。
在一些地方,拍攝、竊取、販賣快遞面單已經成了一門“地下生意”。一些不法分子的瘋狂騷擾、“精準行銷”乃至五花八門的“釣魚”,也因此有了可乘之機。從資訊售賣、短信騷擾到電信詐騙,基於非法販賣快遞面單的黑色産業鏈,嚴重影響到消費者的購物體驗、威脅到公眾的人身財産安全,到了必須下大力氣整治之時。
販賣快遞面單不只是一個行業規範與否的問題,它本質上是一種侵犯個人隱私和資訊安全的違法犯罪行為。既是違法犯罪行為就應依法懲治打擊。以往,非法販賣快遞面單等竊取公民個人資訊的行為之所以屢禁不止,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法律不健全、違法成本過低。11月1日起正式實施的個人資訊保護法明確規定,不管出售、購買還是竊取個人資訊,達到一定標準都會構成侵犯公民個人資訊罪,而且買賣個人資訊最高可處7年有期徒刑。執法部門對每一起相關案件都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才能對不法經營者産生威懾,讓他們不敢胡作非為。
保護消費者個人資訊安全不只是國家機關的責任,快遞過程中,要經過商家、物流公司、快遞員等多個環節,它在不同環節對應著不同的責任主體——商家必須為消費者資訊保密,不能非法收集數據;物流公司、快遞員都必須遵循契約精神,盡到防止消費者隱私洩露之責,否則必須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由此觀之,商家加大投入採取嚴格的資訊保密措施,物流快遞企業採用“隱私面單”等辦法努力降低隱私洩露風險,不是“增值服務”而是“基本服務”,不是“選擇題”而是“必答題”。“隱私”這道題答不好,其資質合法性就存疑。當前,有關部門應建立一套更加嚴格的物流快遞行業準入與退出機制,倒逼一些企業和從業者嚴格遵守法律規則、悉心守護公民資訊安全。
快遞面單洩露只是消費者隱私洩露的一種表現而已。眼下消費者的很多個人資訊都被收錄在各種商業平臺、快遞App、取件軟體中,如何防止內部員工隨意調取用戶資訊,如何防止駭客攻擊獲取隱私資訊,這些問題既需要各家企業著力解決,也需要行業組織和有關研究機構加強調研,不斷發明新的技術、制訂新的工作流程。數據安全的背後是公眾利益,往往還牽涉國家安全、國家利益。
“雙11”已走過10多年,一場購物狂歡下來,快遞量數以億計。從刺激消費的角度看,它無疑是成功的。但由此引發的假冒偽劣商品、虛假折扣、誤導宣傳等問題也非常突出。與此同時,也要重視公民個人隱私被洩露乃至販賣,警惕“雙11”購物狂歡變成個人資訊的“裸奔”。
李思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