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APP過度收集用戶資訊成內卷 方便之門絕不是偷窺之門

2021-10-13 08:40:00
來源:經濟日報
字號

  方便之門絕不是偷窺之門

  便利用戶與侵犯隱私之間是有界限的,應當尊重消費者知情權與選擇權。方便之門不是偷窺之門,絕不能放任APP偷窺用戶。監管部門要提高技術水準,不能監管對象“開跑車”,而監管人員還在“蹬自行車”,應依法加強監管,保護廣大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一直懷疑被APP偷窺的消費者似乎找到了證據——近日,有網友利用蘋果iOS15的“記錄APP活動”功能,發現美團APP連續24小時對其定位,每5分鐘一次。該網友忍不住問:“太恐怖了,這是要幹什麼?”

  擁有12億用戶的微信同樣被發現在後臺反覆讀取用戶相冊。此外,還有多名用戶通過“記錄APP活動”功能,發現淘寶、QQ、微博、搜狗輸入法等都在後臺對用戶反覆定位或讀取相冊。

  對此,微信回應稱這是系統在相冊發生內容更新時通知微信,提醒微信提前做準備,這明顯是變相承認讀取資訊屬實,只不過初衷是“方便用戶”。美團“工程師”回應重點落在該款讀取軟體係境外人員研發,安全性和保密性存疑,但並未否認真實性,只是強調大部分主流APP都會被檢測出此類情況,自己不是唯一的“出頭鳥”。

  一段時間以來,APP過度收集用戶資訊已不是新聞,主管部門曾多次通報相關案例。有些企業涉嫌打著“方便用戶”的旗號,憑藉技術優勢過度收集用戶資訊,而用戶對此一無所知,或者找不到真憑實據。這次引起軒然大波,一是因為主流應用涉及眾多,且讀取太過高頻;二是普通消費者終於有了看得懂的工具,技術抓住了技術的小尾巴,用戶這才發現APP居然對自己愛得如此“深沉”:美團每5分鐘定位一次用戶,操心的老父親惦記晚歸的女兒也不過如此;微信在後臺多次悄悄讀取用戶相冊,讓總想翻看孩子日記的老母親羨慕不已。可是,父母關心孩子是血脈親情,且不會隨意越過子女隱私的邊界。

  難道APP背後的企業比親爹親媽更關心用戶?顯然不可能。那就得追問,APP24小時定位用戶意欲何為?誰來監管?消費者如何維權?

  APP過度收集用戶資訊是一種內卷,為了提升用戶體驗,不考慮用戶成本隨時喚起隨時收集。收集的資訊越多,用戶畫像就越精準,能開展的經營活動就更多,獲利更豐厚。還有一小部分企業是因為無知或者懶,利用現成的整合服務開發APP,其中內嵌了資訊收集功能,可能它自己都不知道。當然,根本原因是此前沒有專門的法律規範用戶資訊收集行為,企業越界不犯法,很少受懲罰,缺少整改的意識和動力。

  近幾年,國家連續出臺一系列保護個人資訊和數據安全的法律法規。數據安全法已於今年9月1日起施行,個人資訊保護法將於11月1日起施行,其中明確收集個人資訊,應當限于實現處理目的的最小範圍;處理個人資訊應當與處理目的直接相關,採取對個人權益影響最小的方式。即使有用戶授權“始終允許”APP收集資訊,但用戶不可能時刻看照片,也不會一直點外賣,並不需要APP隨時待命,APP要求的“始終允許”實際上違背了上述“最小”原則。

  對於部分頂風作案的APP,監管部門應要求企業自查自糾,及時整改,將此次曝光作為一次普法、執法的契機。同時,監管部門還要提高技術水準,不能監管對象“開跑車”,而監管人員還在“蹬自行車”。應用商店和第三方平臺也應當負起主體責任,幫助用戶和監管部門發現違規操作。便利用戶與侵犯隱私之間是有界限的,應當尊重消費者知情權與選擇權。方便之門不是偷窺之門,絕不能放任APP偷窺用戶。

  佘 穎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