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節的甜蜜煩惱:家長想“表示” 老師怕“惹事”
教師節的甜蜜煩惱:
家長想“表示” 老師怕“惹事”
專家建議:信任老師,清晰政策,家委會少摻和
羊城晚報記者 蔣雋 陳亮
教師節前夕,深圳一中學家委會在老師不知情的情況下,發動所有班級給老師買禮物,當地教育局介入調查。雖然最終證實學校和老師皆不知情,但這也反映出,在教師節這個特殊的日子裏,家長、老師都難免遇到這種“甜蜜的煩惱”。
尊師重教是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在9月10日教師節即將到來之際,羊城晚報記者採訪了多位家長、老師、專家,請他們聊聊曾遭遇到哪些“甜蜜的煩惱”,以及如何正確面對教師節。
家長糾結:不表示怕冷落 想表示怕犯錯
臨近教師節,糾結的家長不少。“十月中旬有比賽,體育老師額外加班,真挺辛苦的。教師節到了,真想讓老師感受到我們家長的尊敬和謝意。”廣州番禺區某小學一位五年級學生的家長張女士説,礙于教育部門不準給老師送禮的規定,自己十分糾結,“怕送得不妥,給老師惹麻煩”。
有的家長反感送禮,又怕其他家長“有想法”。番禺區某私立小學學生家長陳女士説,從9月4日起,家委會就在籌備怎麼給老師買禮物。每個家長收300元,一共1.2萬元,準備在教師節當天給4位老師各買248元的鮮花一束,並讓班上8位學生送上,群裏沒人反對。“誰都怕被家委會踢出群,這300元又不是大錢,交吧交吧。”但陳女士覺得,送花這種形式“不走心”:“孩子大可以自己製作卡片、手工作品送給老師。自覺遵守學校紀律、認真完成老師佈置的任務,這才是真正的尊師重教。”
有的家長贊成送禮,但反感“攤派”。某公立小學家長劉先生覺得,送不送、送什麼是個人的事。家委會組織送禮,最後老師只記住了家委會的人,其他人出了錢“連個響兒都聽不到”。
因為沒有經驗,孩子剛入學的家長尤其進退維谷。“送吧,送什麼禮物?什麼價位的?怎麼送?不送吧,要是其他家長都送了、就自己沒送,孩子到時候會不會受影響?禮太薄了,老師會不會覺得你小氣?禮厚了,算算也是不小的支出。買了禮物,怎麼拿給老師?要是老師拒絕,該堅持還是收回來?怎麼知道她(他)是客氣客氣,還是真心實意地拒絕……”一年級家長陸女士向羊城晚報記者發出“靈魂連環拷問”。
一些有經驗的家長則淡定不少。“以前家委會組織過給老師送水杯,都被老師退回了。此後,全班家長就沒為教師節禮物焦慮過,讓孩子畫張卡片、做個手工小禮物送去,皆大歡喜。”四年級家長江女士説。
海珠區某公立小學家長宋先生覺得:“既然有這個節日,全班同學集中送一份小禮物,無可厚非。我一般建議孩子做明信片或者畫畫,不鼓勵購買昂貴的禮品,自己製作的才最珍貴、最能表達心意。”
老師心聲:心意就是禮物 日常更為重要
老師們真正想過的,是怎樣的教師節?
“教師節應該有教育的味道。孩子們一個標準的隊禮、一句真誠的問候、一種認真的態度、一份快樂的成長……都是我們‘幸福的味道’。我們不追求表面的禮節、客套的話語。家長們的一份尊重、一份信任、一份理解、一次合作……都是我們最珍貴的禮物。”華陽小學副校長江趙梅表示,學校向家長如此倡議。
家長不送禮,老師就會區別對待孩子嗎?答案是否定的。江趙梅表示,老師會用愛心尊重每一個孩子,用耐心相信每一個孩子,用信心培養每一個孩子,並請家長相信老師,這是老師們應該做的。
廣州某中學班主任郭老師説:“學生表示敬意,我是不排斥的。但這幾年聽到好多老師被投訴的新聞,實在覺得如鯁在喉。本來很溫暖的一個節,如今都説不清道不明。現在家長送我禮物,我都好有心理負擔。”郭老師表示,與物質相比,她更喜歡的是心意,“比如有學生自創rap(説唱)在課堂上表演,有學生製作了視頻,還有自製電腦小遊戲。這些禮物很有趣,又不會讓我有心理負擔。”
對於家委會組織送禮,郭老師並不贊成。“孩子們的心意卻被忽視了。”郭老師説,其實尊師重道應該體現在日常點點滴滴中,“我更看中的是,孩子在與老師有不同意見或做錯事時,他們如何接受老師的批評、教育?這些時刻更能體現孩子是否真正尊重老師。”
法理人情:怎樣算是送禮 界定有點不易
2014年7月8日,教育部發佈《嚴禁教師違規收受學生及家長禮品禮金等行為的規定》,針對少數教師利用職務之便違規收受禮品禮金等行為,設立6條“紅線”,其中規定,嚴禁老師以任何方式索要或接受學生及家長贈送的禮品禮金、有價證券和支付憑證等財物;2018年,教育部發佈《新時代中小學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其中第九條規定“不得索要、收受學生及家長財物或參加由學生及家長付費的宴請、旅遊、娛樂休閒等活動”;2021年7月開始,廣東開展中小學有償補課和教師違規收受禮品禮金問題專項整治……
雖然,近年來多有教師節送禮不妥的相關新聞出現,但羊城晚報記者梳理相關政策法規後,卻發現找不到對“送禮”的清晰定義。在現實生活中,一年到頭就這麼個教師節,家長想向老師表達謝意的心情可以理解,可對“心意”的分寸不好把握。規定説“禁止收受禮品禮金”,如果一千幾百元的禮物算送禮,那幾十元的水果、鮮花算不算?如果一束上百元的鮮花花束算送禮,那一支鮮花算不算……
面對諸多問題,每逢佳節,家長、老師都有些無所適從、戰戰兢兢。初中班主任郭老師表示:“為防止家長投訴,相關部門往往‘一刀切’。”記者了解到,日前,越秀區教育局就發佈通知,“針對家長、學生自主或通過家委會購買禮品贈送老師表達敬意和關愛的現象,請各校各園高度關注,教育引導本單位教師嚴守師德規範,不得參與此類行為,不得接受家長、學生的各種禮品禮金。”
為了避嫌,不少學校專門發佈公開信,直接謝絕任何禮物。廣州市天河區華陽小學規定,全體教師“不收家長任何形式贈予的禮品(包括鮮花、巧克力等),謝絕各種形式的宴請”;廣東實驗中學荔灣學校也敬告家長:“同學們一聲溫暖的問候、一張燦爛的笑臉、一次開心的進步、一張親手製作的卡片,都是最好的教師節禮物。”
專家辨析:師生才是主角 家委監督辦學
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劉濤認為,教師是一種職業,嚴格意義上來説,家長其實是“外人”,不需要家長表達心意,家長也沒有必要表達心意。他主張,老師更好地投入教學,就是老師對學生的心意;學生好好讀書,用更好的成績回報老師,也是學生對老師的心意:“教育主管部門需要制定相關政策、明確相關紅線標準和邊界。”
知名教育學者、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建議,要擺正家委會的位置和功能。“家委會最重要的功能是監督學校辦學,代表全體家長維護學生的權利。但現實中的部分家委會卻異化為擺設、工具或聯誼會:不發揮作用,以家委會名義做學校不便出面的事,由有頭有臉的家長做家委會委員,搞好和校方的關係。”
他指出,由於家委會沒有發揮監督辦學的基本作用,導致家校關係並不平等,教師節送不送禮變為家長的“囚徒困境”就源於此。如果家委會發揮監督作用,家長也就不用擔心不送禮會令孩子處於不利地位。如果教師歧視某位學生,由家委會出面向學校教師委員會反映,由教師委員會調查處理,如此就可構建起平等的家校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