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練式、強制式、填鴨式……變味的企業團建問題在哪
變味的企業團建問題出在哪?
拉練式、強制式、填鴨式……花樣繁多的企業團建活動,本應增強團隊凝聚力,卻常在實踐中走樣失范,讓員工難以認同。
變味的團建問題出在哪?記者帶著這個疑問進行一番探訪。
缺乏深層次關懷
劉丹寧在一家民營企業做銷售,公司負責人崇尚磨煉意志的奮鬥文化,認為團建最好的形式就是軍訓。“他對整齊劃一、令行禁止的場面特別滿意,覺得士氣一下子就上來了,還帶頭大喊成功學口號,好尷尬。”
近年來,作為一項員工福利,團建活動花樣不斷翻新,備受企業追捧。然而,很多員工認為,團建雖然熱鬧,並不能體現深層次的企業關懷。某職場社交平臺發佈的《2021網際網路人生存狀況調查》顯示,90後職場人中只有2成喜歡團建,而00後職場人中這一人數僅佔10%。
南開大學商學院副教授劉俊振説,企業團建於20世紀90年代從歐美國家傳入,本來含義是以集體協作形式進行遊戲性活動,給充滿剛性約束的職場注入一些活潑元素,其具體展開形式常常取決於企業的所有制性質、創始人風格和創業歷程。
“運動競技類項目最受企業歡迎,員工接受度最高的是旅行類。”團建規劃師小黑從業5年,服務過近百家公司。她告訴記者,大部分團建是企業負責人直接拍板,極少數由員工投票決定。“很多企業負責人熱衷於爬山、徒步,他們希望下屬互相扶助,從而增強團隊凝聚力。但對於沒有鍛鍊習慣的人來説,高強度運動往往難以承受。”
不應是服從測試
某外企員工張皓文所在項目經常組織結項出遊,但他和同事並不買賬。“週末團建兩天,起得比上班還早,去的是免費景點,中午要吃盒飯,晚上睡大通鋪,竟然還需要AA制。大家表面上樂在其中,私下都在吐槽。”
無意義的活動內容、被佔用的假期和週末、經費需自費……職場社交平臺的調查顯示,這些常常是員工反感團建的重要原因。而一些打著團建擦邊球,為測試服從性和忠誠度而發明的活動,更令員工苦不堪言。
“你必須忍耐妥協,才能獲得新團隊的接納。”李叢斌去年入職某網際網路公司,回憶起公司組織的“破冰團建”,他仍然渾身不適。“培訓師帶我們玩真心話大冒險,設置的問題很多涉及隱私、挑戰底線,真的很難接受。”
由於表現得過於拘束,李叢斌在團建活動後被人事部門約談:“你太內向了,跟大家一起丟過臉,以後才沒有隔閡。”他感到既屈辱又不解:“當眾袒露隱私才是‘破冰’嗎?我不善言辭,但不妨礙我跟同事相處融洽、合作愉快。”
“團建像一面鏡子,映射出企業對管理的理解。”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教授孫健敏指出,作為一種脫崗培訓,團建弱化了正式組織活動中的距離感。但一些企業缺乏現代管理意識,把握不好團建的邊界,開展團建活動反而會傷害員工身心健康,侵害員工權益。
如何實現雙贏
什麼樣的團建能實現員工、老闆的雙贏?
“可以事先收集員工意見,多提供幾套方案,讓員工投票決定。”李叢斌期待,在團建中員工能擁有更多話語權。
“即使拒絕參加,也沒有隱形代價,不用擔心被打上‘缺乏團隊意識’‘不合群’的標簽,影響未來職業發展。”張皓文希望,員工在參加團建時,有選擇權。他覺得,比起一兩次心血來潮的團建,他更看重公司的價值觀和同事的真誠溝通。
小黑總結説,她策劃的較為成功的團建大都形式新穎,且食宿方麵條件不錯,而公司希望幫助員工消除身心疲憊。“比如去海島旅行、遊樂園遊玩,或者精心打造的定向尋寶等主題活動。員工很快就能進入狀態,不需要做過多引導。”
“團建的前提是尊重。”劉俊振認為,企業首先要尊重員工的人格、隱私和多元個性,對參與者的民族禁忌、風俗習慣足夠敏感,設計活動時避免形式低俗、內容空洞,讓員工真正有所收穫。此外,要樹立法律意識,尊重並確保員工的休息權、名譽權、健康權。
“團建的目的在於增進同事感情、塑造企業文化,提升員工協同配合、為他人著想的意識和能力。”孫健敏認為,健康的企業文化一定會體現在組織成員的言談舉止中,浸潤在日常的工作習慣中,固化為清晰、正式的規章制度。“這才是真正的團隊建設,也是企業安身立命之本。”
陳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