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武漢!新冠疫情如何輸入或已重演
不是武漢!新冠疫情如何輸入或已重演
武漢新冠疫情暴發,華南海鮮市場被認為是疫情源頭。
但緊跟著,早在2020年1月26日《科學》網站便發文稱,華南海鮮市場未必是疫情源頭,並舉例導致中東呼吸系統綜合徵(MERS)的冠狀病毒發現自沙特,後來卻追溯至約旦。
“暴發點”之後另有源頭,究竟如何找到新線索?中國疾控中心研究人員近日在接受採訪時披露:最早的來自華南海鮮市場的3例病例,都從事冷鏈相關工作!
新冠疫情暴發之初,病毒冷鏈傳播屬未知途徑,輸入武漢的冷鏈一直被忽視。
“中國—世界衛生組織新冠病毒溯源研究聯合專家組對華南海鮮市場內的確診病例和冷鏈的相關性進行了梳理,發現有冷鏈貨品的攤位相關病例佔比顯著多於沒有冷鏈貨品的攤位相關病例。”中國疾控中心病毒病預防控制所研究員劉軍介紹,調查越深入,新發現越多。
從“密室感染”説起
青島,有兩名新冠病毒感染者,似乎是憑空而出——
兩周前最近一次核酸未檢出,其間未外出、未就診,所在地區160多天無病例。
感染者體內的病毒怎麼來的?
唯一特殊的是他們的身份——冷鏈搬運工,曾到境外運輸船搬運過進口貨品。
有沒有可能是被運輸船船員傳染的?
這一可能被核酸檢測排除了——運輸船上所有船員核酸檢測均為陰性,而且搬運工與運輸船員始終相隔十米以上。
可能途徑被一一排除,這成了典型的“密室感染”事件。
“唯一可疑的暴露是他們搬運過一批進口鱈魚。”中國疾控中心中國現場流行病學培訓項目主任馬會來回憶,這批貨品有幾千噸。
那麼,有可能是這批鱈魚,繞開運輸船員,直接把新冠病毒帶給搬運工嗎?
這是最後一條可能的路徑了,必須查一查。
調查團隊開始對冷鏈産品進行採樣。果不其然,十幾份從冷凍鱈魚和外包裝採集到的樣品紛紛報出“陽性”!
“在科學上,這樣的結果還不算有説服力。”馬會來説,科學研究需要逆向再證明,一方面通過基因組測序“對上號”,證明鱈魚上的病毒和搬運工攜帶的病毒是“直系血親”;另一方面,最好能從冷凍鱈魚中培養出活病毒,證明它們還有感染力。
這些結果都具備才是完整證據鏈。否則,用近日熱播劇《掃黑風暴》中的一句話形容:如果實物證據偏少,難以應對庭審當中的嚴苛質詢。
基因組序列匹配、病毒從冷鏈樣品中“復活”的實物證據,在隨後的驗證工作中一一完成了嗎?
“不僅找到了,調查結果還是由中國疾控中心病毒病所、山東省疾控中心和青島市疾控中心‘背靠背’平行完成、互相印證的。”馬會來説。
這是全世界首次以完整的證據鏈證明了,新冠病毒可以像“種子”一樣跟隨冷鏈環遊世界,遇“土”萌生!
基於此,“在青島冷鏈導致疫情的流行病學調查中,從進口冷凍食品外包裝上分離出了活病毒”的科學發現,為中國—世界衛生組織新冠病毒溯源研究聯合專家組在發佈的研究報告中,把冷鏈是新冠病毒引入武漢的一種可能提供了重要的科學支援論點。
但“密室感染”仍有疑問:新冠病毒“種子”什麼時候上了運輸船?運輸船員為什麼不被感染?
“我們通過郵件聯繫了這艘境外運輸船的船長,發現公海作業的捕撈船船員捕撈鱈魚、加工冷凍後,由捕撈船船員登到運輸船上裝貨卸貨,且捕撈船船員未進行核酸檢測。”馬會來説。
至此,“密室感染”終被復盤——在遙遠的公海上,捕撈船船員感染,引發船員的新冠肺炎聚集性疫情,導致船艙水源、環境污染,並通過捕撈、加工、搬運過程導致鱈魚及包裝污染新冠病毒,且新冠病毒在冷鏈環境下(零下20攝氏度)可長期保持活性,並以冷鏈為載體、遠距離將病毒由境外運輸到青島港,通過接觸傳染給青島口岸的搬運工人。若未定期開展核酸篩查、未及時發現2名感染的工人,將通過家庭接觸、聚餐、商場購物等活動,引發大規模本土新冠肺炎疫情。
武漢疫情再復盤!
那麼,從冷鏈的視角,回過頭再看武漢疫情的暴發,青島的傳入路徑會不會是武漢的“重演”?
有可能。3名最早的病例從事冷鏈工作,華南海鮮市場有進口冷鏈産品攤位的感染病例比沒有進口冷鏈産品的攤位高出許多……多個疑點在武漢聚焦于“冷鏈”!
“青島等地發生的7起進口冷鏈導致的新冠疫情,提示2019年末發生在武漢華南海鮮市場的疫情存在冷鏈引入的高度可能性。”馬會來説。
猶如案情有了新線索,調查人員再次行動起來。2021年1月,在與世界衛生組織專家交流的過程中,中方專家組梳理了前期針對武漢冷鏈相關的證據。
證據一:華南海鮮市場中,678家商鋪,390家商鋪與冷鏈相關。冷鏈貨品攤位相關病例相對危險度,是無冷鏈貨品攤位相關病例相對危險度的3.3倍。
證據二:武漢華南海鮮市場2020年初的環境樣本檢測結果顯示,陽性樣本涉及的攤位(21家)中有進口冷鏈産品的攤位(16家)佔大多數。
證據三:最早的來自華南海鮮市場的3例病例,都從事冷鏈相關工作。
武漢當地情況與冷鏈的密切關聯,強有力地提示了新冠病毒經冷鏈傳入武漢的可能性。而在武漢之外,不斷有週邊證據出現。
最大的證據來自區域上的“重疊”——
一是武漢華南海鮮市場商鋪的進口冷鏈貨品的來源國。
二是在部分國家在2019年庫存的病人樣本中檢出新冠核酸或血清抗體陽性,以及廢水樣本中報道過新冠病毒檢測陽性的國家。
三是在蝙蝠和穿山甲中發現了與新冠病毒親緣關係相近冠狀病毒的國家。
經過梳理,研究人員發現一、二和一、三在國家上存在重疊。這意味著,如果能在更早的“隱秘傳播”的國家或者重點野生動物分佈的國家找到線索,將有可能“解密”新冠病毒流入武漢的路徑。
從冷鏈傳播的角度,對武漢疫情進行再復盤。“無論是流行病學證據,還是環境樣本的檢測證據,以及分子流行病學證據,都提示,新冠病毒有可能通過冷鏈産品進入武漢。”劉軍説。
證據鏈仍在延伸
目前,調研團隊仍在蒐集更加有力的證據——
如果能在2019年仍有庫存的冷鏈中檢測到新冠病毒,那麼將有更直接的證據。截至目前,相關團隊對2019年期間仍然有庫存的冷鏈貨品進行了初步的檢測,共檢測樣本1055份,由於樣品量小,暫未獲得陽性結果。
更多的佐證亟待國際合作。“在世衛組織框架下,建立常態化的新冠疫情進出口冷鏈産品監測國際標準。這不僅對於新冠冷鏈溯源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對於全球各國新冠病毒包括新冠變異株的進一步蔓延具有重要意義,對於今後其他病毒的防控也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通過與華南海鮮市場貨品來源國開展合作,對從業人員進行流行病學的追溯也具有重要的意義。”劉軍説。
世衛組織在此前的聲明中也提到:下一階段的研究應鼓勵進一步回顧研究全世界範圍內的2019年潛在的初期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