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記者走訪感受鄭州及時啟動防汛應急響應機制帶來的變化

2021-08-26 09:13:00
來源:法治日報
字號

  再次面對特大暴雨 鄭州有驚無險

  記者走訪感受鄭州及時啟動防汛應急響應機制帶來的變化

  ● 與“720”暴雨相比,這次“沒有造成任何險情,沒有災情發生”,是防汛應急響應機制在發揮作用

  ● 暴雨紅色預警只是氣象部門發佈的行政指導,不具備強制執行力,政府相關部門的應急響應更加至關重要,要以最快速度應對突發情況

  ● 現在的關鍵是如何把城市防汛法律法規落到實處,讓人民群眾感受到補上城市防汛短板所帶來的變化

  □ 本報記者 趙紅旗

  各級黨政機關全員在崗在位,各種救援力量集結待命,縣、鄉、村基層防汛責任人24小時堅守防汛崗位;地鐵、地下商場、停車場、公共設施及住宅小區地下室等場所人員、車輛全部撤離;建築工地停止室外作業,所有旅遊景區全部臨時關閉,各級各類學校停止教學……

  8月21日12時,河南省鄭州市防汛抗旱指揮部啟動防汛Ⅱ級應急響應。當天19時,鄭州市防汛抗旱指揮部第6號令發佈。

  這是在經歷了“720”特大暴雨,時隔一個月後,再次面對新一輪強降雨時,鄭州提前作出的反應。

  8月22日早上,雨如期而至,先小後大,到了中午,暴雨如注。22日13時30分和16時45分,鄭州市氣象臺連發兩次暴雨紅色預警。直至當晚20時10分,暴雨紅色預警信號解除。鄭州市城市防汛指揮部有關負責人表示:這一輪降雨沒有造成任何險情,沒有災情發生。

  連日來,《法治日報》記者深入鄭州一線採訪,探究再次面對特大暴雨時鄭州的變化。很多鄭州市民告訴記者,與“720”暴雨相比,這次“沒有造成任何險情,沒有災情發生”,是防汛應急響應機制在發揮作用。

  全城動員戰暴雨

  應急機制很關鍵

  “720”特大暴雨,除了人員傷亡之外,有大批車輛被淹,群眾財産遭受巨大損失。據河南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的加快災後重建新聞發佈會披露,截至8月10日,河南因暴雨導致車輛受損的案件已高達23.81萬件,估損金額63.9億元。

  李家二弟的汽車就是其中一輛。

  “我真後悔,如果當時我把車開出地下車庫,車就不會被泡在水裏三四天。歸根到底,還是風險意識不強。”李家二弟唉聲嘆氣地説道,他省吃儉用於去年花費十幾萬元買了輛車,車被淹後,他給保險公司打電話諮詢,被告知其所購買的險種不在理賠範圍。

  “雨年年下,沒想到7月20日那天這麼大,真是措手不及。如果像這次一樣提前預警,全城動員,大家的警惕性就會增強,提前應對,我的車子也不至於被淹報廢。”李家二弟對記者如是説。

  8月21日12時,鄭州市防汛抗旱指揮部啟動防汛Ⅱ級應急響應,並在“鄭州發佈”微信公眾號發佈致全體市民的一封信:全力以赴,打贏新一輪暴風雨防禦戰。

  看到這一消息,李家大哥立即把私家車開到了隴海高架橋上。當時,已經有不少車停在高架橋上,其中有輛車的前擋風玻璃處留下一張紙條,上寫:應對暴雨,無奈之舉。

  很快,李家大哥發現,他手機上不時收到天氣預報和預警資訊,微信朋友圈裏幾乎都是與暴雨有關的話題,都在轉發與鄭州市防汛抗旱指揮部第6號令有關的內容,“全城都在迎戰暴雨”。

  8月21日22時,他與朋友聊天得知,鄭州相關部門發出通知,車停在高架橋上等情形不會受到處罰。

  “有驚無險,雨過天晴。”8月23日早上,李家大哥疾步往隴海高架橋入口處走去,心情甚是不錯。

  在李家兄弟倆看來,只要及時啟動防汛應急響應機制,全城動員,萬眾一心,就能有效防範災情、戰勝暴雨。

  在他倆的印象裏,2019年七八月份,鄭州也及時啟動過防汛應急響應機制,也沒有發生重大災情——

  2019年7月31日,根據氣象預報,鄭州市啟動城市防汛Ⅱ級預警響應。次日即8月1日17時至20時,鄭州城區出現大到暴雨,市區6個站點區域達到大暴雨。據市氣象部門統計,當日城區最大小時雨強達70毫米,是鄭州市氣象部門2010年開展小時雨強監測工作以來出現的最大小時雨強,遠遠超過城區市政管網設計排水標準。

  鄭州市及時將響應級別提高至Ⅰ級,各級城市防汛辦、全市市政、環衛隊伍全員行動,55座雨水泵站開足馬力,12台移動泵車不間斷抽排,22支應急搶險隊伍隨時待命,斷行道路專人值守,300台(輛)機械和車輛連夜排澇搶險。

  當時,因雨強過大,城區先後有16條道路橋涵斷行,10處路面出現塌方,城管應急協調處置中心處置應急案件179件(條)。之後,環衛部門出動車輛1600余臺,市政、環衛工人2.2萬餘人次,清理路面積水和淤泥,清潔道路,保障通行。

  “汛期更要關注防汛法律法規的落實問題。”中央民族大學法學院副教授李梁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暴雨紅色預警只是氣象部門發佈的行政指導,不具備強制執行力,政府相關部門的應急響應更加至關重要,要以最快速度應對突發情況。

  首次開挖泄洪口

  剛柔相濟起作用

  時間回到8月22日。

  暴雨中,鄭州市帝湖一橋連接金水河處被挖開一個約8米寬的泄洪口。這是帝湖首次臨時開挖泄洪口導流。

  記者了解到,帝湖周邊居住著6878戶17771人,在“720”鄭州特大暴雨中,沿岸住戶一層普遍進水,地下室進水,商鋪、車輛、基礎設施受災嚴重。

  “帝湖泄洪方案是淩晨3點經水利專家論證確定的,只有通過開挖泄洪口、平行泄洪才能緩解帝湖泄洪壓力,減緩水滿漫壩對附近房屋及群眾安全造成的威脅。”現場搶險負責人介紹説。22日中午開始,雨量加大,帝湖庫容存在壓力,泄洪口泄洪流量不足,原計劃3米的泄洪口擴到8米寬。

  現場搶險負責人坦言,鄭州市防汛抗旱指揮部發佈的6號令,讓相關部門迅速下定決心開挖泄洪口。

  6號令明確,對全市所有水庫、河道、黃河堤岸、灘區、南水北調工程、隧道橋涵、城市積水點、工地深基坑、電力通信設施、戶外廣告設施、軌道交通、鐵路等重點區域、重要點位和薄弱環節進行24小時不間斷巡查巡防,發現險情第一時間上報,第一時間處置。

  “儘管防洪、突發事件應對等法律法規賦予了防汛抗旱指揮機構處置突發事件的職責,但因情況緊急、事情重大,如果還延續往常的請示彙報程式,就可能延誤最佳應對時機。這就需要強化相關部門和負責人的依法履職意識。”李梁認為。

  “6號令具體明確,操作性強。”鄭州市中原區航海西路街道辦事處相關負責人説,為確保帝湖周圍居民點安全,辦事處組織社區與物業公司開展防汛演練,在暴雨來臨前,配備了大型鏟車等救援車輛,果斷關閉沿街門店。

  而讓市民感到溫暖的是,8月21日22時,手機裏收到了鄭州市防汛抗旱指揮部致全體市民的一封信。信仲介紹了對暴雨的研判情況,一一列舉了應該注意的事項,並提醒市民遇到困難或有問題投訴,請第一時間撥打政務服務便民、110警務服務熱線、119消防救援熱線、災後群眾救助電話。

  “在鄭州生活20多年,第一次在汛期收到這樣的信,感到特別溫馨。”李家大哥感慨道。

  “6號令具有強制力,對國家公務人員來説,如果落實不到位,就可能因失職瀆職被追責問責。而致全體市民的一封信更多體現了人文關懷,同時也是依法發出的動員令。應急法律法規明確,國家建立有效的社會動員機制,增強全民的公共安全和防範風險的意識,提高全社會的避險救助能力。”李梁説。

  8月22日20時10分,鄭州市氣象臺解除暴雨紅色預警信號。23日,鄭州市防汛抗旱指揮部發出通知,自15時起,有序恢復正常生産生活秩序,公共交通恢復正常運營,商鋪和經營網點恢復正常營業,地下商場、地下停車場、住宅小區地下室等恢復正常使用。

  積水點長期存在

  防汛短板需補上

  8月22日下午,記者在採訪中途經隴海西路與新田大道交叉口,看到西南角處的積水深達半米左右,不時有車輛涉水通過。23日上午,記者再次來到該處,前一天的積水大部分已經退去,路邊仍有少許積水,環衛工人正在清理淤泥。

  “隴海西路高架橋下,有三四處一下雨就積水,還是排水不暢。”一位在附近居住的市民説。

  實際上,在之前的多次暴雨中,這個地點一直是積水點。如在2016年7月19日的暴雨中,該路段向北100米處的積水深約半米,積水帶長約150米,七八輛車在水中熄火。

  5年過後,情況依然沒有太大改善。

  採訪中,不少鄭州市民向記者提出:每逢暴雨,城市一些道路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積水,如何破解這一城市痛點?

  兩年前,鄭州官方曾對此解釋説,城市雨污水管網老化、建設標準低,是導致城區道路積水的重要原因之一,現有排水設施、排水系統滿足不了城市人口劇增、城市快速發展的現實需要。

  “720”特大暴雨,也引發人們對鄭州海綿城市建設及效果的關注。2016年,鄭州市入選海綿城市建設省級試點。根據《鄭州市海綿城市專項規劃(2017-2030年)》,至2020年建設海綿城市項目總投資將達到534.8億元。

  “雖然一直在治理,投資巨大,但在老百姓的直觀感受中,每逢大暴雨總是會出現內澇,感覺治理效果沒有達到預期。”一位鄭州市民對記者説,這一觀點也得到了其附近市民的認同。

  “老百姓有疑問甚至質疑可以理解。現在的關鍵是如何把城市防汛法律法規落到實處,讓人民群眾感受到補上城市防汛短板所帶來的變化。最近兩輪強降雨應對措施的變化,就是有沒有落實好防汛法律法規帶來的變化,相信也給鄭州市民帶來了不同的感受。”鄭州政府部門一位不願具名的人士説。

  “防洪法明確規定,防洪工程設施建設應當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採取措施加強防洪工程設施建設,鞏固、提高防洪能力。地方政府應在災後重建工作中,把相關的規劃向社會公開,注意收集市民的建議與意見。這種方式也是一種有效的宣傳模式,能夠提高市民防汛意識。”李梁認為。

  鄭州市城市防汛指揮部辦公室表示,兩輪強降雨給城市防汛帶來了考驗,教訓也非常深刻,將及時修正應急預案,避免今後造成大的城市內澇。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