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大象的旅行結束了嗎 —雲南助力北移亞洲象群南返情況調查

2021-08-13 09:33:00
來源:經濟日報
字號

  大象的旅行結束了嗎

  —雲南助力北移亞洲象群南返情況調查 曹 松

  舉家遷徙、北移南歸,15頭野生亞洲象在2021年的夏天為全世界的網民上演了扣人心弦、跌宕起伏的“冒險”旅行。目前,這15頭亞洲象已全部安全南返。大象的旅行就此結束了嗎?象群南歸後又將如何安排?

  8月8日晚,當東京新國立競技場的奧運聖火緩緩熄滅時,中國南方的大象們也選擇讓跌宕起伏的“北移旅行”暫告一段落。當日20時8分,14頭北移亞洲象安全過橋渡過元江幹流。加上7月7日已送返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獨象,15頭亞洲象全部安全南返。

  “雲南北移亞洲象群安全防範和應急處置工作取得決定性進展。”在8月9日“北移亞洲象群安全渡過元江”新聞發佈會上,雲南省林業和草原局黨組書記、局長萬勇興奮地説。

  北移亞洲象群渡過元江意味著什麼?為什麼説是“決定性進展”?大象的旅行就此結束了嗎?象群南返後又將如何安排?

  渡過元江意味著什麼

  “元江是雲南最古老的河流之一,也是亞洲象棲息地適宜性的一條分界線,因此渡過元江水系是北移象群返回原棲息地的重要地理節點。”雲南大學生態與環境學院教授陳明勇説。

  從亞洲象生境需求和雲南森林植被資源現狀分析,大象的生存環境可分為“最適宜、適宜、一般和不適宜”四類棲息地。陳明勇介紹,通過專家由南向北對西雙版納—普洱—玉溪—昆明的地理氣候環境對比分析看出,越向北,氣溫越低、食物越少,越不適宜亞洲象棲息。而元江水系分隔了兩個重要的自然氣候帶,南北兩岸植被類型差異明顯,是亞洲象適宜棲息地和一般棲息地的分界線。

  專家分析,西雙版納的熱帶雨林、亞熱帶季風常綠闊葉林地區是最適宜亞洲象生存的棲息地,普洱和臨滄的亞熱帶區域為適宜棲息地。渡過元江幹流對北移亞洲象回歸適宜棲息地至關重要。對於亞洲象而言,元江流域雖然食物和水源豐富,但是隱蔽條件不好,不適宜長期滯留。北移象群渡過元江水系到達南岸,棲息地適宜性將大幅提升,並且更容易與其他族群交流,這對提高亞洲象種群的穩定性和安全性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與此同時,元江以北大中型城市密集,群眾對如何與亞洲象和諧共處的經驗不足,發生人象衝突的概率較高,開展安全防範工作的難度很大,成本很高,不是長久之計。“象群南返渡過元江幹流,對人和象而言都是最好的選擇。”陳明勇説。

  不過,想讓大象過江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今年5月11日象群北移渡過元江幹流時,處於枯水期的元江水流量為73立方米每秒。隨著雨季到來,7月和8月間進入豐水期的元江平均水流量達到120立方米每秒,最高水流量達628立方米每秒。“水流量劇增,成為阻礙象群向南走的最大問題。”玉溪市北移亞洲象群安全防範及應急處置指揮部常務副指揮長、玉溪市委政法委副書記楊應勇告訴記者。

  為幫助象群順利南返,指揮部人員和水利部門、公路部門、林草部門專家對象群過江點進行勘察調查、分析研究,最終選擇讓象群從昆磨公路元江入口收費站附近老213國道老橋橋面渡江。該橋橋梁長151.62米,寬7米,高14.6米。從此處渡江,避免了象群從水域渡江可能造成的危險和傷亡。

  楊應勇介紹,為引導象群移動至渡江點,前線指揮部根據象群從石屏縣進入元江縣所在位置,派出工作組深入踏勘,確定了東、中、西三條線路。元江縣委、縣政府共投入車輛2844輛次,投入人力6673人次,加強對線路的圍堵封控和投食引導。“在這一過程中,象群多次偏移既定線路,但經過廣大黨員幹部的共同努力,象群順利到達渡江點,並安全渡過元江。”

  大象仍有北移可能

  “大象們是否還會再次北移?”

  “肯定會。”雲南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高級工程師沈慶仲回答。

  他解釋,歷史上,亞洲象曾經遍佈黃河流域至雲貴高原的大片區域,對大象而言,遷移是一種正常的行為。遷移有助於野象尋找新的棲息地和開展種群間的基因交流。並且大象的智力水準很高,具有一定的思維能力,對於遷移的路線能夠形成“記憶地圖”,對生存環境的適應能力也較強。隨著雲南野象種群數量的快速增長,野象擴散與遷移十分常見。

  “對於北移亞洲象群來説,能夠返回原本棲息的西雙版納自然保護區最好。如果不能返回,象群回歸普洱市或者西雙版納州之後,我們會依託原棲息地已經建立的預警防範體系,做好象群的持續跟蹤監測,保障象群在適宜區域內自由活動。”沈慶仲説。

  亞洲象的遷移擴散不可避免。記者了解到,關於亞洲象保護,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以及雲南省政府已經著手推進國家公園建設,從保護和平衡的角度開展有預見性的、長期的總體佈局與規劃。沈慶仲認為,就現階段而言,迅速構建完善的監測防控體系,運用合適的技術手段對亞洲象活動進行有效管控,盡可能避免亞洲象大規模遷移擴散至關重要。他建議進一步全面分析總結亞洲象北移的經驗教訓,科學論證利用元江、通關、哀牢山等天然屏障部署防線的可能性,儘量將象群活動範圍控制在適宜棲息地區域。

  “雲南野象種群數量在快速增長,今後也有可能是別的家族或獨象遷徙出來。”沈慶仲説,“不過各地關於亞洲象安全防範和應急處置的工作機制已經形成,即使象群北移事件再度發生,相信我們也能夠從容應對。”

  “人象和諧”任重道遠

  大象南返後如何安排?

  “象群雖已安全通過元江,但相關安全防範和應急處置工作還將持續,直至象群進入普洱市墨江縣適宜棲息地後,轉由普洱市、西雙版納州實施常態化管理。”萬勇説,“我們也將總結經驗,綜合施策,防止亞洲象再次向元江以北遷移。”

  一群亞洲象的遷移,引起國內外的廣泛關注,而當地政府以及民眾的綜合應對和一路守護,也讓大象的這次遠行成為一次科學、探索、保護之旅。

  作為北移亞洲象群專家組成員,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亞洲象研究中心主任陳飛告訴記者,多名野生動物、資訊通信等相關領域的專家和技術人員參與助遷工作,邊研究、邊應用,留存了大量的科學研究、監測預警、應急處置的成果數據。

  一方面,北移亞洲象群為資訊化監測技術在動物保護領域的運用提供了實踐機會。“我們採用無人機和紅外相機監測技術,不停地在移動中進行監測,過程中要解決監測設備快速轉移安裝、各種複雜環境下的電力和通信保障,以及即時的監測和預警防控資訊的多點、雙向傳導等技術難題。雲南省森林消防總隊、各地公安隊伍、電力、通信等部門,以及電子設備和電訊企業等給予了強有力的技術和人員團隊支援。”陳飛説。

  另一方面,北移亞洲象群為探索動物種群管控方案提供了實驗機會。專家組總結了“盯象、管人、助遷、理賠”的防範工作八字方針,還創新性運用了亞洲象遷移線路預判、布控與投食相結合的柔性干預技術。陳飛説:“成功引導象群渡過元江就是這些技術整合應用的典型案例,標誌著我們在群象管理技術方面取得突破,為今後緩解‘人象衝突’乃至‘人獸衝突’提供了可借鑒的樣本。”

  從4月16日,象群由普洱市墨江縣進入玉溪市元江縣,離開其傳統棲息地來計算,北移象群迂迴行進1300多公里,途經玉溪、紅河、昆明3個州(市)8個縣(市、區)。為了這趟“象”往的旅行,當地下大力氣為象群“保駕護航”。據統計,截至8月8日,雲南省共出動警力和工作人員2.5萬多人次,無人機973架次,布控應急車輛1.5萬多臺次,疏散轉移群眾15萬多人次,投放象食近180噸。野生動物公眾責任險承保公司受理亞洲象肇事損失申報案件1501件,評估定損512.52萬元。目前,已經完成理賠939件,兌付保險金216.48萬元,相關賠付工作正有序推進。顯然,這趟旅行“象”均花費不菲。

  不過,這趟旅行也客觀反映了亞洲象保護的成果,成為我國野生動物保護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雲南野生亞洲象種群數量由1978年的150頭左右增長至目前的300多頭。除了數量的增長,野象種群也在擴散。上世紀90年代中期,雲南亞洲象僅分佈于西雙版納和南滾河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到2020年底,亞洲象長期活動範圍已經擴大到雲南省3個州(市)11個縣(市、區)55個鄉鎮,且大量活動於自然保護區外。

  隨著全面禁獵措施實施和保護力度加大,野象由原來的“怕人”,變成了現在的“伴人”活動,頻繁進入田地和村寨取食,食性已發生改變,人象活動空間高度重疊。

  “這些表明,亞洲象保護和安全防範是一項系統工程,是關係雲南生物和生態安全、公共安全管理的難點問題,保護好亞洲象任重道遠。”萬勇介紹,目前,國家將以亞洲象為主要保護對象的國家公園建設提上了日程,將通過整合優化現有棲息地範圍,建立統一的保護管理體系,進一步提升亞洲象保護和安全防範能力水準。“下一步,雲南省將加快推進亞洲象國家公園創建,著力加強亞洲象棲息地建設,進一步強化監測預警、安全防範和應急處置體系建設,全力以赴促進人象和諧。”

  舉家遷徙、北移南歸,15頭野生亞洲象在2021年的夏天為全世界網民上演了扣人心弦、跌宕起伏的“冒險”旅行。立秋之後,這場關於大象的科學、探索、保護的生動故事也許會告一段落,但有關生物多樣性保護、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故事遠沒有結束。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