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川陜蘇區將帥碑林締造者:30年收錄16.8萬紅軍英名

2021-06-24 09:21:00
來源:華西都市報
字號

  巴中川陜蘇區將帥碑林締造者張崇魚:

  30年收錄16.8萬紅軍英名 13.8萬人被刻進豐碑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謝穎 李興罡 陳羽嘯 鐘雨恒 攝影報道

  四川巴中南龕山風景區的川陜蘇區將帥碑林,是全國知名紅色地標建築,黑色大理石碑上,鐫刻著13.8萬名紅軍將士的名字。每天,都有全國各地的遊客前來參觀、憑吊。

  每逢清明等重要節日,家住南龕山下的張崇魚都要攀爬上山,擦拭、撫摸石碑上的名字。熙熙攘攘的人流裏,很多人並不知道眼前這位平凡老者的傳奇故事。

  今年85歲的張崇魚,是川陜蘇區將帥碑林的締造者。60年前,因為現場聆聽一位老紅軍的故事,紅軍精神在他心裏紮下了根。56歲時,在眾人驚詫的目光裏,他開始四處奔走蒐集紅軍將士的英名,為他們樹碑、立傳。

  30年史海鉤沉,張崇魚將13.8萬紅軍的英名收錄進典籍,鐫刻在豐碑之上。如今,耄耋之年的他沒有停下來的意思。“才做了體檢,大毛病莫得。”6月8日,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再次見到張老,他依舊快人快語,但激動、欣喜之情溢於言表,因為通過最近幾年努力,紅軍名錄已從13.8萬人增至16.8萬人。

  60年前一堂課

  讓他萌生為紅軍樹碑立傳的想法

  60年前,張崇魚是巴中中學學生,學校請來一位老紅軍給師生講課。課堂上,老紅軍講述自己的革命經歷,他掀開上衣,身上露出10多道刺目的傷疤。在長征途中,老紅軍險些掉入泥潭,是營長伸手救了他一命。説起犧牲的戰友,老紅軍嚎啕大哭。

  在長達4個小時的講述中,老紅軍不停地抹淚,師生們也跟著哭。那天,年輕的張崇魚深受感動,他開始思考紅軍精神、理想信念這些嚴肅的問題。

  1985年,張崇魚再次被觸動。在省人民醫院,他聽到一位老紅軍、英雄師長的傳奇故事,在沙家店戰鬥中,這位老紅軍被打斷8根肋骨。新中國成立後,這位老紅軍在遙遠的新疆生産建設兵團一幹就是20多年。

  作為後輩,我們該做些什麼呢?張崇魚心裏萌生了為紅軍樹碑、立傳的想法。

  56歲踏上“長征路”

  他曾收到全國來信重達30多公斤

  1992年,紅軍入川60週年。已經56歲、在人大機關上班的張崇魚,心中的那個念想破土而出。

  都快退休的人了,還折騰啥?張崇魚的決定,令熟悉他的人無不震驚。

  懷揣僅有的800元積蓄,張崇魚踏上了碑林“長征路”。沒有專人專款,沒有辦公場地,他和幾位夥伴以巴中為起點,走出了蒐集紅軍資料的第一步。

  來源於巴中黨史辦公室的資料,讓張崇魚叩開了歷史的大門,資料上記載了紅四方面軍部分將士的名字、籍貫等資訊,他據此向全國各地發出3000多封信件。大部份信件都得到了積極回應,甚至有人多次回復,一來一往的信件總計3萬多封。張崇魚極為珍視,將每一封來信都小心保留下來,信件重達30多公斤。

  幾乎與此同時,川陜蘇區將帥碑林的建設啟動。1993年,為紅四方面軍立碑的申請得到省政府批准。“那時鎮裏窮,雖有了政策,卻無資金和人力支援。”張崇魚回憶,在叮叮噹當的敲擊聲裏,碑林終於破土動工了,建設人員在南龕山頂風餐露宿,沒有節假日,每天工作至少10個小時以上,不計報酬的技工和民工有1000余人次。

  行程超70萬公里

  住最便宜地下室吃隨身帶的乾糧

  在跨越數十年的歷史長河裏,打撈犧牲紅軍的名字,似乎比登天還要難。一些健在老紅軍散佈在各地,去哪兒找他們呢?張崇魚決定從史料中走出去,開始大海撈針式的遠行。

  1993年開始,從成都到陜西、青海、黑龍江、新疆……張崇魚跑遍全國20多個省區市,總計出行170多次,行程超過70萬公里,拜訪了1000多家單位和5000多位紅軍將士及親屬。僅北京他就去了40多次。為了節約費用,他常常住5元或者15元一晚的地下室,三餐主食都是隨身帶的乾糧。

  “得益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初落實政策,全國各地開始普遍收集、編撰英烈名錄。”張崇魚説。在四川省委老幹部局,他手抄3天,記錄下1000多名紅軍將士的資料;在湖南省民政廳,他用5天時間抄寫了2.8萬餘名烈士名錄。一些戰士很小的時候就參加紅軍,犧牲時連正式名字都沒有,張崇魚一邊謄抄一邊流淚。

  找尋的過程十分艱辛。為了對歷史和烈士後輩負責,對一些比較模糊的資訊,張崇魚反覆查閱資料甄別、求證。有時,他還要扒開荒草搜索墓碑上的名字,或請地方政府加蓋公章證明等。由於資訊不準確或者發生變化,無功而返也是經常發生的事。

  困難遠非如此。在昆明、太原等地,張崇魚的行為被疑為推銷或行騙,他曾被拒之門外,甚至被移送派出所。曾經,一位嫉惡如仇的村民將他和同伴鎖在屋內,幾個人惶惶不安通宵未眠。

  吸取教訓後,一份加蓋有五個單位公章的介紹信,讓尋訪之路變得順暢。

  籌集建設資金

  老紅軍及其後代給予了大力支援

  碑林建設需要大量資金,老紅軍及他們的後代給予了大力支援。張崇魚第一次出門20多天,就籌集了2000多元。通江籍老紅軍唐克新之子,專程從西安到巴中捐贈10萬元現金,修建將帥碑林大門;上海98歲老紅軍夫人捐資10萬元,為將帥碑林建起“錦鯉池”。

  1995年開始建設的川陜革命根據地博物館,也得到了全國各地老紅軍及後代的支援,館內共收藏照片3萬餘張,紀念物品1.2萬件,歌頌紅軍的楹聯1萬副,紅軍史料4億字以上,以及近千名高級將領、紅軍將士、名人書家的題字題詞。館藏的一張“七大”黨代表證和一張解放華北的軍用地圖,被評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近30年裏,南龕山頂120畝的土地上,立起4000多塊紀念單碑,形成了全國規模最大的紅軍碑林。藍天白雲下,川陜蘇區紅軍將士英名紀念碑傲然挺立,環繞四週的兩米多高黑色大理石碑上,13.8萬紅軍英名分外醒目。

  名錄新增3萬多人

  碑林“長征”路暫時看不到盡頭

  川陜革命根據地博物館內,一部《英名壯巴山》,收錄了13.8萬紅軍的名字。“其中大部分是紅四方面軍的,包括各個歷史時期犧牲的烈士及後來去世的老紅軍,還有部分‘三紅’人員。”張崇魚告訴記者,“我們將他們的名字刻到碑上去,是為後輩提供一個良好的紀念和學習場所,提醒後人將紅軍精神永遠傳承下去。”

  今年,張崇魚的碑林“長征路”進入第30個年頭。他每天依舊形色匆匆,30年的裝束也從未改變:斜挎的一個小包裏,裝著筆電和鋼筆,還有一杯涼開水。

  雖然已較少遠行,但打電話或找到府來的訪客卻時常有。“他們講述先輩的名字和事跡,希望先輩的名字也能夠進入碑林。”張崇魚説,紅軍後輩的期待、自身強烈的使命感,讓他根本停不下腳步。

  就在幾天前,巴中市供電公司兩位工作人員找到張崇魚,説他們的爺爺是老紅軍,解放後在石棉工作並去世,希望爺爺能魂歸故里。在查證屬實後,他們的願望得以實現,碑林中將新樹起一塊單碑。

  “最近幾年又新增了3萬,總共16.8萬人了。”紅軍英烈的名錄還在加長,張崇魚的碑林“長征”,暫時還看不到盡頭。

  人物名片

  張崇魚

  川陜蘇區將帥碑林締造者,川陜蘇區將帥碑林紀念館終身榮譽館長,2021“中國好人”候選人,2021年5月被中央組織部確定為“全國優秀共産黨員”擬表彰對象。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