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偷”走了青少年的睡眠? 學業負擔非唯一原因
是誰“偷”走了青少年的睡眠
□ 本報見習記者 張守坤
□ 本報記者 王 陽
3月1日,由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調查並編寫的《中國國民心理健康報告(2019—2020)》(以下簡稱藍皮書)發佈,其中提到中國青少年睡眠不足現象繼續惡化,95.5%的小學生、90.8%的初中生和84.1%的高中生睡眠時長未達標。
睡眠時間嚴重不達標,將嚴重影響中小學生的身體發育和身心健康。教育部近日發佈《教育部2021年工作要點》,明確提出加強作業、睡眠、手機、讀物、體質五項管理,研究出臺相關政策文件,家校共治,監測考核。
教育部將中小學生睡眠納入考核,出發點是好的,但落實到執行層面,許多人擔心,指標式的考核可能會成為教師新的形式主義負擔;睡眠不足的“病根”無法解決,睡眠考核可能成為最難完成的家庭作業。
接受《法治日報》記者採訪的專家認為,中小學生睡眠不足,不能把原因簡單歸因于作業多、學業重,應當厘清原因,提出切實可行的方案,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中小學生睡眠普遍不足
學業負擔並非唯一原因
中小學生睡眠不足是社會長期關注的熱點問題。藍皮書顯示,有95.5%的小學生每天睡眠不足10小時,平均為8.7小時;有90.8%的初中生每天睡眠不足9小時,平均為7.6小時;有84.1%的高中生每天睡眠不足8小時,平均為7.2小時。
此外,上學日睡眠時長隨年級升高而呈現下降趨勢,週末補覺的現象呈現學段分化。相比10多年前,2020年各個學段青少年的睡眠時長均呈現下降趨勢,小學和初中階段在上學日平均睡眠時長減少約40分鐘,高一、高二減少10至20分鐘;小學生週末平均睡眠時長減少約12至25.2分鐘,初一、初二年級減少約20分鐘,初三及高中階段下滑更為嚴重,減少40.2至51.3分鐘。
南京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教授程平源認為,中小學生睡眠不足,除了影響自身學業、身體健康外,還可能帶來一系列連鎖反應,嚴重的甚至可能導致學生心理抑鬱、自殺。
到底是誰“偷”走了中小學生的睡眠?
據《法治日報》記者了解,在農村等一些教育欠發達地區的中學,甚至在城市裏一些一本、二本升學率不是很高的高中,大部分學生在晚上都會熬夜學習,零點能夠上床睡覺都還算早的。許多學生第二天上課時會選擇用喝咖啡、塗抹風油精等方式讓自己保持清醒。
天津市河東區某小學教師趙雲(化名)告訴《法治日報》記者,現在他們學校低年級最早下午3點鐘就可以放學,此時門口已經有許多輔導班的工作人員在等著接送學生。“不僅是高年級,小學一二年級的學生也是剛放學又上學。”
北京市豐台區朝陽芳草地國際學校麗澤分校小學四年級學生李蕓(化名)對《法治日報》記者説,她一般晚上10點左右睡覺,早上6點半起床,睡眠不足的原因主要在於課外輔導班佈置的作業比學校難且量多。有時學校佈置的作業也很費時間,比如做手抄報、科學小實驗等。
在程平源看來,不論是上輔導班還是作業加碼,從根源來看,還是現行的教育評價機制導致的。“隨著教育市場化,學生睡眠不足是必然現象。正常意義上的學習,比如因為勤奮而少睡覺,或充滿激情地去做一些課外活動,這些都沒有問題,也不會長期一直做。從目前來看,學生的學習行為、目的等顯然是存在問題的。”
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教授程方平則認為,中小學生睡眠不足是一個綜合問題,不能完全説是作業量的問題,還與家庭教育、學生學習的習慣等方面有關。
安徽省宿州市宿城第一初級中學初三年級班主任薛楠告訴《法治日報》記者,即使快到中考,學生的作業也沒有增加太多。學校曾進行過調查,學生普遍反映兩小時之內就能夠完成作業。“雖然作業不多,但有的學生學習效率低,有時候拖到晚上九十點鐘才開始寫,晚睡的學生大多數反而是學業水準較低的學生。此外,還有晚上玩手機、玩遊戲的,學生因為學習睡得很晚的倒不多。”
中國睡眠研究會發佈的《2019中國青少年兒童睡眠指數白皮書》顯示,影響孩子睡眠的三大因素分別是課業壓力、玩手機或電腦、父母未能做好表率;睡眠狀況較差的青少年兒童中,有41.9%的人睡前會接觸電視、手機、電腦等,有67%左右的父母都會經常當著孩子的面玩手機或電腦。
睡眠納入監測引發爭議
保證睡眠需要對症下藥
為保證中小學生的睡眠,教育部此前印發了《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標準》和《中小學學生近視眼防控工作方案》,提出應保證小學生10小時、初中生9小時、高中生8小時睡眠時間。
近日,教育部又提出要抓好中小學生作業、睡眠、手機、讀物、體質管理,將中小學生睡眠品質和時間交由家校聯手“共治”,並納入監測考核。
教育部提出,在睡眠管理上,要把家庭和學校的邊界劃出來,研究學校的發力方式,提出學校怎麼配闔家長的具體方式,要監測考核,確保孩子們睡眠充足,按中國孩子成長過程中、生理髮育過程中平均睡眠時間標準來考核。
然而,落實到執行層面,有不少人表示擔憂:“家校共治、監測考核”,校方如何監測、家庭又怎麼配合,是否會淪為小程式打卡、家長群接龍等形式主義,如果孩子睡眠考核不達標還能“補覺”嗎?
江蘇省某高中政教處主任王新(化名)也向《法治日報》記者表達了自己的疑惑:“對於住在學校的學生,我們每天還可以通過查寢等方式了解他們的睡眠情況。對於走讀生,我們只能要求家長每天配合。時間長了,老師煩,家長也煩。有些父母在外地的只能靠學生自己,到底睡沒睡夠我們也不清楚。”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提出,睡眠不足的主要原因還是和教育的評價機制有關,按照單一的標準對學生進行排隊,不僅學生睡不好,家長和老師也睡不好,改變評價機制才是最有效、最有價值的方式方法。
儲朝暉説,評價機制改變後,對學生的睡眠監測也就不是必須的了。學生擁有自主活動的時間和空間,對孩子的評價也會考慮到個性特點等多方面因素。
但目前來看,教育評價機制很難在短時間內作出改變。那麼,在現行教育評價機制中如何才能讓中小學生睡得了、睡得好?
藍皮書建議,以吃好睡好運動好為目標,全面培養健康的生活習慣,包括加大青少年對蔬菜和水果的攝入量、延長青少年上學日的睡眠時長和增加中小學生運動頻率。同時,學校、家庭、社區、網路相結合,全面提升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狀況,包括學校要建立健全心理健康防治與干預體系、國家要建立健全心理健康防治與干預幫扶體系。
程方平提醒道,如果把解決中小學生睡眠問題當作一種硬性規定,各方主體很容易消極怠工。“學生睡眠不足,不管是身體問題還是心理原因,學校和家長都要給予必要的幫助。學生也應及時發現問題,如果是因為學習效率低,沉迷手機、網路等,自身也要負起責任,及時改正。”
程方平説,解決中小學生睡眠不足問題,行政關注固然重要,但各方面積極性、簡明易懂的道理、切實可行的辦法都應跟上,否則睡眠監測可能會成為一種社會壓力,而非解決問題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