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網3月6日北京消息 十一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于3月6日(星期二)上午10時在人民大會堂三樓金色大廳舉行記者會,由外交部部長楊潔篪就“我國的對外政策和對外關係”問題答記者問。以下是文字實錄:
[台灣網]:工作人員宣讀會場紀律。記者會翻譯人員就坐。[09:54]
[楊潔篪簡歷]:外交部部長。1950年5月生,上海市人,歷史學博士研究生畢業。[09:57]
[楊潔篪簡歷]:1975年至198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翻譯室科員、二秘;1983年至1987年,駐美利堅合眾國大使館二秘、一秘、參贊;1987年至1990年,外交部翻譯室參贊兼處長;[09:58]
[楊潔篪簡歷]:1990年至1993年,外交部美大司參贊兼處長、副司長;1993年至1995年,駐美利堅合眾國大使館公使;1995年至1998年,外交部部長助理;1998年至2001年,外交部副部長;[09:58]
[楊潔篪簡歷]:2001年至2005年,駐美利堅合眾國大使;2005年至2007年,外交部副部長;2007年至今,外交部部長。[09:59]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記者會主持人 曹衛洲]:女士們、先生們,上午好。十一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現在舉行記者會,今天我們邀請外交部楊潔篪部長來和大家見面,並就中國的外交政策和對外關係回答大家提出的問題。下面先請楊部長簡單致辭。[10:03]
[楊潔篪]:各位記者朋友,大家上午好。很高興在這裡跟大家見面。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已經就中國的外交政策和對外工作作了全面的闡述,我在這兒很樂意回答大家的問題。[10:04]
[中央電視臺記者]:外長,您好。我們看到,過去十年,國際形勢風雲變幻,中國外交也經受了接連不斷的考驗。請問外長,您如何看待過去十年的中國外交?另外,今年我們也注意到某些國家和地區的對峙與衝突依然在持續當中,而且不排除有進一步惡化的可能。在這樣的形勢之下,您認為中國外交又該如何應對新的挑戰?又能採取哪些新的舉措來進一步保護好我們每一位海外公民的生命和財産安全?[10:07]
[楊潔篪]:我想今天的回答從回顧中國外交工作十年的情況開始,以近知遠,這是很有意義的。[10:07]
[楊潔篪]:這十年外交工作既是世界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的十年,也是中國外交奮發進取,取得豐碩成果的十年。[10:08]
[楊潔篪]:我們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的領導下,中國外交積極服務大局,妥善地應對亂局,積極地開創新局,為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創造了有利的外部環境。我想對十年的外交工作可以作如下概括。[10:08]
[楊潔篪]:一是“謀大局”。也就是説要把國家的安全主權放在首位,積極為國內的經濟社會發展服好務,同時要有力地維護海外中國公民和法人的正當權益,要維護國家的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10:09]
[楊潔篪]:二是“求合作”。加強同世界各國和國際及地區組織的友好合作,政治、經濟、文化互動,雙多邊結合,開創同各國合作共贏的新局面。[10:09]
[楊潔篪]:三是“促改革”。就是積極參與全球治理的工作,引導國際體系和國際格局朝著更加有利於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方向發展,擴大中國和廣大發展中國家在國際事務當中的代表權和影響力。[10:10]
[楊潔篪]:四是“樹形象”。借助我國領導人出訪和外國領導人來訪,借助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等重要平臺,積極開展公共和人文外交,增進中外人民之間的友誼,充分展示中國文明、民主、開放、進步的形象。[10:12]
[楊潔篪]:五是“做貢獻”。就是積極維護世界和平來促進共同發展。我們已經日益成為解決國際地區熱點問題的建設性參與者和拉動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貢獻者。[10:16]
[楊潔篪]:當前,國際形勢的變化是深刻複雜的,和平、發展、合作的時代潮流更加強勁了。但是與此同時,國際金融危機深層次的影響正在顯現,世界經濟的復蘇是緩慢的。氣候變化、能源安全、糧食安全等問題也是相當突出的。所以這些問題都將會對今後一個時期的國際形勢發展和我們的外交工作産生深刻的影響。[10:17]
[楊潔篪]:今年我們要繼續開展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外交工作,要堅持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不斷地推進外交實踐和理論創新,為迎接黨的十八大的勝利召開、為全面實施“十二五”規劃作出積極貢獻。[10:17]
[楊潔篪]:具體來講,我們外交工作今年的重點:一是要服務發展。就是要圍繞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服好務這條主線,妥善地應對外部各種風險和挑戰,為我們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爭取更多有利的外部環境。[10:18]
[楊潔篪]:二是維護和平。堅定地維護國家的主權和安全,要更加積極地倡導通過對話、協商、談判的方式來處理和解決國際和地區問題,特別是那些熱點問題,發揮中國負責任的大國作用。[10:18]
[楊潔篪]:三是促進合作。我們要進一步加強同世界各國、各個國際和地區組織之間的友好合作,加深共同的利益,攜手應對全球性的挑戰,以便更好地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謝謝。[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