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關心臺灣的前途,鼓勵臺灣當局堅持民族自尊精神,以維護中華民族的完整性。周恩來很誠懇的告誡臺灣當局,美國“決不是什麼可以指靠的力量”。“只有實現祖國的和平統一,才是他們的唯一齣路”⒀。並又告誡臺灣當局,外有美國的控制,時時圖謀把臺灣從祖國版圖中分離出去,或棄蔣換馬;內有“臺獨”分子的搗亂,製造事端。這種局面,時時處處危機著蔣氏父子的統治地位和民族尊嚴。在這種特定歷史環境中,周恩來的忠告、提醒特別能産生積極的效應。在經歷了1958年的海峽兩岸的“炮戰”這一特殊聯繫方式和後來的“保釣運動”之後,周恩來更感到要進一步的作好臺灣上層工作,更需要鼓勵他們繼續保持民族自尊精神,維護中國領土主權完整的必要。他説,“他們要求提高民族自尊心,維護民族尊嚴,擺脫美國控制,並且要以獨立自主的精神處理自己的內部問題,我們歡迎他們的這種愛國主張”。並強調指出,“只要大家以民族和國家的利益為重,我們仍然可以重新攜手團結起來”⒁。周恩來對臺灣當局在一些事件上的表現,高度評價為“民族自尊”、“愛國”、維護“民族和國家利益”,充分體現出對臺灣當局的誠意與尊重,這就為建立、發展兩岸間的互信、緩解對立情緒奠定了基礎。
為了給兩岸政治談判創造條件,周恩來提出首先要開放兩岸關係,解除禁令,經過交往,消除幾十年隔絕狀態,促進相互了解,建立互信基礎。為此,他提出,第一,開放兩岸探親會友。“凡是願意回到大陸省親會友的可以回到大陸來”;第二,實現兩岸交流交往。“凡是願意到大陸參觀學習的也都可以到大陸來”;第三,鼓勵走和平的道路。“凡是願意走和平道路的,不管什麼人,也不管他們過去犯過多大罪過”,一概“不咎既往”;第四,愛國光榮,凡維護一個中國原則,走和平解決臺灣道路的就是愛國。周恩來號召臺灣當局“站到愛國主義旗幟下來,同祖國人民一起,為爭取和平解放臺灣,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而奮鬥”⒂。
周恩來不僅首先提出了開放兩岸交流交往問題,而且還提出了把臺灣放在蔣氏父子手裏問題。在維護一個中國問題上,對蔣氏父子有較大的信心。60年代中期,周恩來在同毛澤東商量後決定,“臺灣寧可放在蔣氏父子手裏,不能落到美國人手中”。只要臺灣當局繼續堅守一個中國原則,“對蔣我們可以支援”。並提出了對臺工作的新方針。周恩來把這一方針概括為“一綱四目”。“一綱”,即臺灣回歸祖國實現統一。“四目”,即一是臺灣回歸祖國後,除外交必須統一于中央外,所有軍政大權,人事安排等均由蔣氏父子處理;二是所有軍政建設費用不足之數,均由中央撥付;三是臺灣的社會改革可以從緩,一俟條件成熟並取得蔣介石同意後進行(此內容後在“一國兩制”中不再提);四是雙方互約不派人進行破壞對方團結之事。⒃
上述意見,周恩來通過各種渠道傳遞給臺灣當局的蔣氏父子及陳誠。首先是委託張治中、傅作義傳遞,後又通過在臺的國民黨元老于右任的女婿屈武和邵力子傳遞。並又著重指出,臺灣回歸祖國後,可行使更大的自治權利,除外交外,軍隊、人事均由臺灣朋友管理,又指出,過去傳遞的信件雖係個人寫的,但卻是政府的意見,是不會改變的。與此同時,周恩來又請與國民黨關係密切的章士釗兩次赴香港傳遞資訊,和請香港文化名人曹聚仁傳遞資訊,並作于右任的工作,周恩來備足了禮品請有關人士轉交,又指示統戰部門照顧好居住在西安的于的前妻的工作。
周恩來在託人傳遞資訊的同時,又特別關心著蔣氏父子及其他臺灣同胞在大陸的親朋好友,故鄉舊舍,祖先墳廬等事。他多次指示有關部門維護好蔣氏的祖籍地及墳墓,建設好奉化、溪口,並將“奉化廬墓依舊,溪口花草無恙”題詞照片託人送往臺灣交到蔣氏父子手中。同時又指示統戰部門安排好住在上海的蔣介石的內兄毛懋卿任浙江省政協委員,照顧、安排好浙江青田陳誠的姐姐和祖墳。
周恩來對臺工作的突出特點是以情促政;以民族利益維護國家的統一;以胸懷若谷的氣質,去融消對立情緒。因而收到了較好的效果。鋻於海峽兩岸關係出現的微妙轉機,美國再次擔心會阻礙他長期預謀的“兩個中國”的實現,於是試圖採取“拉陳抑蔣”策略,邀請陳誠訪美,以扭轉局勢。周恩來看穿了美國的用心,遂決定採取促使“蔣陳合作”,以擊敗美國的圖謀。他通過各種關係、渠道傳信給臺灣,“我們希望蔣介石、陳誠、蔣經國團結起來反對美帝國主義”⒄,並説,陳誠“還有些民族氣節,看來不會被美國牽著鼻子走”⒅。資訊傳到臺灣後反響很好,當陳誠訪美時,美國主動拿出有關中美大使級會談記錄給他看,以示美國對陳誠的“信任與厚愛”。陳誠事後對人説,“中共拒絕美國一切建議,而堅持美艦隊及武裝力量退出臺灣的作法,不受奸詐,不圖近利,是泱泱大國風度”。並表示他們也要向歷史作交代。與此同時,臺灣當局也傳來資訊,他們表示今後不再派人到大陸擾亂,破壞地方秩序,同時也表示派人到大陸談判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必要的。1965年陳誠去後,留下遺言時勸蔣,對中共不能反潮流,不能為外國動用臺灣兵力,不能信任美國,不能受日本愚弄。當有人提出陳誠遺言未提“反共反攻”,而揚言要修改遺言時,蔣介石不同意修改,耐人尋味。1975年春節前後,蔣介石病重,他叫陳立夫通過秘密管道向中共中央傳信,邀請毛澤東或周恩來訪問臺灣,共商國是⒆。但由於種種原因訪台談判未能實現。但臺灣當局基本上遵守了不派人到大陸破壞的傳言。
周恩來對臺工作,使兩岸關係出現了轉機,由過去的軍事對峙轉變為政治對峙。兩岸的緊張關係有所鬆動。這一局面的出現,為臺灣在60年代中期後的經濟起飛創造了良好的環境。由於祖國大陸開展的“文化大革命”運動,而喪失了這一鬆動的歷史環境和機遇。但是,它卻為後來兩岸關係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註釋:
⒀《周恩來統一戰線文選》第319頁
⒁《周恩來選集》下冊第201_202頁
⒂《人民日報》1956年6月25日
⒃《共和國重大決策來龍去脈》,江蘇人民出版社第318頁
⒄《周恩來統一戰線文選》第397頁
⒅《共和國重大決策來龍去脈》,江蘇人民出版社第319頁
⒆《蔣介石生命盡頭的秘密邀請》,《黨史資訊報》1997年12月16日
*作者為安徽師範大學經濟法政學院教授。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