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周恩來在50年代中期曾説:“我們久經憂患的偉大民族,一定能夠依靠我們自己的努力,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①。基於這一信念,他始終把爭取臺灣同胞的工作放在重要地位,嘔心瀝血,堅持至生命垂危之際。總結其經驗要點,對促進兩岸關係的發展有其現實的指導意義。
一
以“一個中國”為原則,努力爭取海峽兩岸攜手,共同維護國家的領土主權完整,反對製造“兩個中國”、“一中一台”。
在本世紀50、60年代,國際上以美國為首不斷製造“兩個中國”,圖謀促使臺灣從祖國版圖中分離出去。中國共産黨雖鄭重提出和平解決臺灣問題的方針,但由於上述原因,兩岸關係始終處於緊張對立狀態。1958年、1962年兩次海峽兩岸風波,就是美國插手的結果。在1958年兩岸風波中,美國施展了兩種手段,一方面逼迫臺灣當局從金門、馬祖撤軍、企圖割斷臺灣與大陸之間的聯繫;另一方面在中美大使級會談中提出“談判停火”問題,企圖使美國干涉中國內政合法化。這兩個手段的目的都是為了實現臺灣脫離中國而獨立。
周恩來以敏銳的眼光看清了美國的政治謀略。為了維護國家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反對製造“兩個中國”,他與毛澤東研究後決定採取以下鬥爭策略以擊敗美國的圖謀。
其一,開展廣泛的外交活動,闡述中國的原則立場,揭露和孤立美國。
周恩來多次與外國使節談話、接觸,指出美國必須從臺灣撤走一切武裝力量,解決臺灣問題完全是中國的內政,反對美國插手臺灣,“中國和美國在臺灣海峽地區的國際爭端和中國人民解放自己領土的內政問題,是性質完全不同的兩件事”。並指出,“美國一貫企圖把這兩件事混淆起來,以掩蓋它對中國的侵略和干涉。這是絕對不能容許的”②。同時又著重闡述了中國在臺灣問題上的立場和政策。他明確地指出,在與美國談判中,“我們不能因為只談金馬,而換來一個美國佔領臺灣的合法化,換來所謂‘兩個中國’的存在”③。為此,周恩來親自指導《人民日報》並經他修改、審定而發表了《休談停火,走為上策》的社論。周恩來又指示外交部發表談話,駁斥美國“永久停火”的要求。與此同時,周恩來又同美國《紐約時報》、《每日新聞》、《華爾街日報》等記者談話,明確指出,“蔣介石也反對製造兩個中國,也反對製造一個中國另外加一個臺灣獨立實體,也就是‘一中一台’。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同臺灣當局有共同性”④。這一談話,既警告了美國,也鼓勵了臺灣當局堅持“一個中國”原則。
其二,實施炮擊金門中的“直接對蔣、間接對美”,“聯蔣抵美”的策略。
美國逼迫臺灣當局撤退金門、馬祖駐軍,是以犧牲中國人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的,因而它也危害了臺灣當局者的地位。所以臺灣當局持反對態度,這就給大陸與臺灣在維護祖國領土完整、主權獨立問題上相互配合客觀的可能性,並有可能不斷促使這種可能性成為現實性。
金門炮戰後不久,周恩來傳信給蔣介石四句話:“臺灣金門、唇齒相依,遙望南方,諸希珍重”。暗希蔣堅持金門不撤軍。在周恩來的推動下,臺灣當局堅持了不從馬金撤軍,並大著膽子與美國“對抗”,陳誠甚至不點名的指責美國,説“誰也無法叫我們把這些島嶼非軍事化”,而蔣介石更公開發表談話,説“須知臺灣和大陸本屬一體,骨肉相關,休戚與共”⑤。臺灣各大報紙也紛紛發表文章闡述臺灣與大陸不可分離的關係,以回擊美國的圖謀。指出,“大陸是臺灣同胞所自而來的故土,大家祖先廬墓所在,彼此的關係血濃于水”臺《公論報》,臺《新生報》指出,“有一部分國際人士的確常常在中國與臺灣之間劃出一條界線,甚至在盟邦美國的一般書刊之中,我們也會發現把‘中國人’與‘臺灣人’分成兩個名詞,以致引起種種不正確的觀念”⑥。臺灣《聯合報》更嚴正指出,“臺灣畢竟是中國的臺灣”,“一切罔顧事實的認定與報道,在我們看來全都只覺得毫無意義”⑦。
周恩來所做的工作,收到了成效,在客觀上出現了海峽兩岸共同維護“一個中國”原則的局面。海峽兩岸的微妙關係引起美國的不安,美國國務卿杜勒斯匆匆跑到臺灣進一步逼迫蔣介石從金門撤軍,但成效甚微。雖表面上發表了聯合聲明,而矛盾並沒有解決。為此,周恩來指示《人民日報》發表《評蔣杜會談》社論,揭露美國的陰謀,鼓勵臺灣當局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不動搖。指出,“我們相信全體中國人團結起來一致對外,美國分裂中國、製造兩個中國的陰謀必然會遭致徹底的失敗”⑧。
其三,隔岸喊話,相互聲援。
70年代初,美日協議把釣魚島與琉球群島一併“歸還日本”,因而引起海峽兩岸共同維護祖國神聖領土完整、相互聲援的“保釣運動”。臺灣當局堅持了原則立場,並向美國提出交涉,臺灣各階層也行動起來維護中國的領土完整。在大陸,周恩來指示新華社、《人民日報》發表電訊、反對製造“兩個中國”,企圖侵佔釣魚島的圖謀。《人民日報》發表《中國領土主權不容侵犯》的專文。同時周恩來又指示我外交部發表聲明,指出美國把釣魚島列入“歸還區域”,是對中國領土主權的明目張膽的侵犯。這是非法的,“中國人民絕對不能容忍”⑨。
炮擊金門事件和“保釣運動”,顯示了海峽兩岸在對峙狀態下背後一致的民族之根情,和在共同維護祖國領土主權完整中超越了政見之爭和歷史恩怨。這是海峽兩岸溝通、合作,實現祖國“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基石。而這個“基石”運作了二十年之後又發生了新的變化。所以江澤民總書記提出,兩岸的談判,“作為第一步,雙方可先就在一個中國的原則下,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進行談判,並達成協定。在此基礎上,共同承擔義務,維護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並對今後兩岸關係的發展進行規劃”⑩。由於歷史上曾經在客觀上出現過這種局面,今天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通過政治談判,這一局面會較完整的出現。
二
堅定國家民族利益原則,以情促信,以信緩解對立情緒,促進兩岸關係的發展。
在疏解兩岸關係中,周恩來十分重視臺灣的特殊歷史地位和情面。根據他的豐富對臺工作經驗,深知除作好臺灣各階層同胞工作外,對於爭取臺灣上層人士的工作尤為重要。針對美國插手臺灣問題和美蔣之間存在的矛盾,他十分強調我們和國民黨蔣介石的關係是“內政問題”⑾。其解決辦法就是通過雙方的平等談判。1956年他代表黨和國家正式提出和平解決臺灣的方針,並正式發出資訊,邀請臺灣當局蔣介石與大陸進行“和平談判”。周恩來説,即是內政,就要同蔣介石坐在一起談判。如何談判,他明確提出:一,“同蔣介石本人坐在一起會談”;二,“同蔣介石派的代表”談。談判的地點,“或者是他派人到北京來,或者是我們派人到臺北去”⑿都可以。周恩來對與臺灣當局的政治談判在人員、地點、時間上都給臺灣當局以靈活的、可選擇的餘地。這充分體現出他對臺灣當局的期望、誠意與尊重。
註釋:
①《周恩來選集》下冊第202頁
②《人民日報》1958年9月7日
③《周恩來外交文選》第264頁
④《周恩來外交文選》第478_479頁
⑤《人民日報》1958年10月30日
⑥《人民日報》1958年10月30日
⑦《人民日報》1958年10月30日
⑧《人民日報》1958年10月30日
⑨《人民日報》1958年10月31日
⑩《人民日報》1958年10月31日
⑾《周恩來外交文選》第256頁
⑿《周恩來外交文選》第257頁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