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網
  
北京 晴 7 ~ -3 ℃ 微風/臺北 多雲 18 ~ 12 ℃ 微風
特別推薦
重要文獻匯集
重要言論
中共中央文獻
全國人大文獻
中央政府文獻
全國政協文獻
中央軍委文獻
外交文獻
國臺辦文獻
其他部委文獻
民主黨派文獻
民間團體文獻
歷史文獻
地方政府文獻
臺灣地區相關文獻
中國政府白皮書
七日回顧
歷史上的今天
大事記
數  據
涉臺常識
中國概況
 
 
 
字號:
李肇星副外長召見美國駐華大使雷德,就湯曜明訪美等問題提出嚴正交涉(2002.03.16)

  時間:2005-07-24 15:49    來源:     
 
 


  2002年3月16日,外交部副部長李肇星召見美國駐華大使雷德,就近來美方干涉中國內政、破壞中美關係的行徑,向美國政府提出嚴正交涉。

  李肇星説,美國政府日前允許臺灣所謂“國防部長”湯曜明赴美開會。美國防部常務副部長等官員居然煞有介事地會見湯,還與他討論什麼臺海局勢等問題。據報道,美方又在醞釀讓臺灣軍方某官員和臭名昭著的“麻煩製造者”李登輝于近期去美活動。此外,美國防部不久前向國會提交的所謂“核態勢評估報告”公然聲稱,美國準備在臺海發生戰事時使用核武器。在短短的一個多月裏,美方做了一連串踐踏《聯合國憲章》精神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原則、干涉中國內政和傷害中國人民民族感情的壞事。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對此表示強烈憤慨和堅決反對。

  李肇星指出,臺灣問題事關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是中美關係中最重要、最敏感的核心問題;美方必須恪守在中美三個聯合公報中向中國政府和人民作出的明確承諾。美方卻一意孤行,繼續售臺先進武器,縱容李登輝之流,提升美臺關係,助長“臺獨”勢力的氣焰。人們不禁要問:美方要把中美關係引向何方?你們口口聲聲講希望兩岸和平解決問題,難道這樣做是在推動和平嗎?你們再三説要奉行一個中國政策,遵守中美三個聯合公報,可你們的上述所作所為,哪一件符合三個聯合公報?中國一貫主張全面禁止和徹底銷毀核武器,核武器國家應無條件地承諾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和不對無核國家、無核武器區使用或威脅使用核武器。中美還曾就核武器“互不瞄準”達成了協議。美方也多次表示無意威脅中國。現在為何要向中國人民炫耀核武力?

  李肇星強調,臺灣自古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實現祖國統一,是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全體中國人的共同心願,是大勢所趨,不可阻擋。縱容和支援“臺獨”必將遭到全體中國人民的堅決反對,是註定要失敗的。臺灣問題這個包袱美國已經背了半個多世紀,繼續背下去沒什麼好處,還可能落得個搬起石頭砸自己腳的下場。美方最好認清歷史大勢,放棄把臺灣作為“不沉的航空母艦”的政策,停止利用臺灣問題干涉中國內政。這樣,才有利於中美建設性合作關係的發展,才有利於世界的和平與穩定。

  李肇星説,中國人民熱愛和平,真誠希望與世界各國人民和平相處,平等相待。中國不對任何國家構成威脅,從未干涉過美國內政,從未做過對不起美國人民的事。同時,必須明確告訴少數政治偏執狂:中國人民永遠不會屈服於任何外來威脅,包括核訛詐。中國人民受欺負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在今日之世界,做一個中國人是非常自豪的。如果説,搞威脅還有什麼用處的話,那就是只能進一步提高中國人民對某些人的警惕,更加堅定中國人民捍衛祖國主權、領土完整和民族尊嚴的決心!

  李肇星指出,中美恢復交往30年來,在風風雨雨中發展經貿、政治、反恐等各領域的友好合作也不是偶然的。西方人喜歡説“沒有免費的午餐”,這有道理。歷史和現實都表明,中美關係從來就是雙向、互利的,而不是任何一方對另一方的贈予或恩賜;只有恪守中美三個聯合公報,妥善處理臺灣問題,中美關係才能穩定和發展。三個聯合公報是中美關係的政治基礎,而美國政府在三個聯合公報中是作了嚴肅承諾的。東方人常講“人無信而不立”。這同樣有道理。人尚且如此,一個國家如果言而無信,又如何立足於世界民族之林!

  李肇星強調,勤勞、智慧的中國人民決不會容忍自己國家的內政受到干涉,而讓美國少數死守冷戰思維、顛倒是非、認友為敵的人從中漁利。務實、聰明的美國人民相信也不會允許那些偽善、愚昧的所謂“鷹派”一味蠻幹下去,損害美國人民的名聲和切身利益。美國一些有識之士不是正在譴責“核無賴”和某些人的傲慢嗎?偉大的中美兩國人民不會任由那些人給中美關係製造麻煩,將世界引向動蕩。

  李肇星説,中方高度評價布希總統訪華的積極成果,珍視布希總統成功訪華後兩國關係出現的良好機遇。我們期待美方與中方一道,落實兩國元首北京會晤精神,把中美建設性合作關係推向前進。但“一個巴掌拍不響”,這需要雙方共同努力。機遇可以變成現實,也可能被斷送。現在關鍵要看美方的態度。為維護中美關係大局,使兩國人民的利益不受損害,美方應立即糾正上述錯誤,遵守中美三個聯合公報,不做害人害己的事,多做有利於加強中美互信和合作的事。希望美方做出明智的選擇。

  雷德大使允將中方交涉如實報告美國最高當局。
 

(來源:外交部網站)


責任編輯:齊曉靖


 
編輯:system    
 
相關新聞
圖片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