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李炳才在新世紀華僑華人社團聯誼大會上的演講(2001.06.20) |
|
尊敬的各位僑胞,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 海外僑胞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為祖國的獨立、民族的解放與國家的振興作出了巨大貢獻。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所有中華兒女的崇高願望和神聖使命。去年3月以來,廣大愛國僑胞,面對臺灣局勢的重大變化,出於對祖國統一大業的熱切期盼和高度責任感,紛紛開展反對“臺獨”分裂圖謀、促進祖國和平統一的活動。今天,請允許我代表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向廣大僑胞長期以來支援祖國和平統一大業表示最衷心的感謝。 現在,我就當前兩岸關係與中國的統一問題談幾點看法。 一、中國政府解決臺灣問題的基本方針是“和平統一、一國兩制” 有關臺灣的全部事實和法律證明,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從十七世紀到二十世紀中葉,臺灣曾經多次遭受外國殖民主義、帝國主義的侵略、霸佔,但最終都回歸中國。 1945年10月,臺灣不僅在法律上而已在事實上已經回歸中國。從此,臺灣作為中國領土一部分的地位從未改變過。 臺灣問題的出現,是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後期國民黨統治集團發動反人民內戰遭到失敗,退踞臺灣,在外國勢力的支援下,與中央政府對峙的結果。其本質是中國的內政問題。 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統一,關係到維護中國的主權與領土完整,關係到中華民族的感情和尊嚴,關係到中國的發展,是中國的根本利益所在。自臺灣問題産生以來,中國人民為解決這一問題進行了不屈不撓的奮鬥,推動了解決臺灣問題的進程。 1978年12月,中國共産黨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將黨和國家工作的重點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上來。與此同時,國際形勢也發生了深刻變化,中美兩國決定建立外交關係。在這種背景下,鄧小平先生從國家和民族根本利益出發,在毛澤東、周恩來關於爭取和平解放臺灣思想的基礎上,親自確定了和平統一的大政方針,並且創造性地提出了“一國兩制”的科學構想。在此基礎上,中國政府確立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基本方針。 中國政府實行的“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基本方針和有關政策的要點是:爭取和平統一,但是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反對製造“臺灣獨立”、“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等分裂活動;積極推動兩岸人員往來和經濟、文化等各項交流,早日實現兩岸直接通郵、通航、通商;通過和平談判實現統一,在一個中國原則下什麼都可以談;兩岸統一後,實行“一國兩制”;解決臺灣問題是中國的內政,應由中國人自己解決。“一國兩制”的基本內容是:實現國家統一後,中國的主體堅持社會主義制度,臺灣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長期不變,包括社會經濟制度不變,生活方式不變,與外國的經濟文化關係不變,私人財産、房屋、土地、企業所有權、合法繼承權、外國人投資等均受法律保護。兩岸統一後,臺灣成為特別行政區,實行高度自治,擁有行政管理權、立法權和司法權包括終審權;可以同外國簽訂商務、文化協定,享有一定的外事權;可以保留自己的軍隊;中央政府不派軍隊、也不派行政人員駐臺;特別行政區政府和臺灣各界代表人士還可以出任國家政權機構的領導職務,參與全國事務的管理。 我們認為,和平統一,對臺灣同胞有利,對全中國人民有利,對亞太地區乃至世界的和平與發展有利,是解決臺灣問題的最好方式。全世界都知道,中國正集中精力進行現代化建設,需要一個穩定、和平的環境。我們願以最大的誠意,盡最大的努力,盡一切可能,爭取以和平的方式解決臺灣問題。同時,以何種方式解決臺灣問題是中國的內政,中國政府並無義務承諾放棄使用武力。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決不是針對臺灣同胞的,而是針對製造“臺灣獨立”的圖謀和干涉中國統一的外國勢力,是為爭取和平統一提供必要的保障。面對臺灣分裂勢力在外國敵對勢力的支援下,抗拒統一,蓄意分裂,我們必須做好用必要手段制止任何分裂圖謀、最終實現統一的必要準備。 我們認為,“一國兩制”是兩岸統一的最好模式。按照“一國兩制”實現兩岸和平統一,臺灣同胞的現實利益和長遠利益沒有也不會受到任何損害,而且還可以和全國各族人民一道,真正充分地共用祖國在國際上的尊嚴與榮譽。大多數臺灣同胞希望維持現狀,對他們來説,“一國兩制”就是最好的維持現狀的辦法。中國政府已經按照“一國兩制”方針成功地解決了香港問題和澳門問題,香港、澳門在“一國兩制”的基礎上保持著穩定和繁榮。中國政府在香港、澳門能夠做到的,在解決臺灣問題時同樣做得到。我們重視臺灣與香港、澳門具體情況的不同,在“一國兩制”的框架內,在解決臺灣問題的過程中,可以實施比香港、澳門更寬的政策。無論是在實現統一的過程中,還是在實現統一之後,我們都將充分尊重臺灣同胞的意願,切實維護臺灣同胞的利益。 中國政府自1979年開始實行“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基本方針,大大緩和了臺灣海峽兩岸軍事對峙的緊張局面,于1987年底打破了長達三十多年兩岸同胞隔絕的狀態。十幾年來,在中國政府的推動和兩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兩岸人員往來和經濟、文化等各領域交流蓬勃發展。據統計,自1988年累計至2000年底,兩岸間接貿易總額1854億美元。其中祖國大陸輸入臺灣貨物總值300億美元,臺灣輸入祖國大陸貨物總值1554億美元。祖國大陸共批准臺灣同胞投資項目46577個,協議利用臺資金額486.6億美元,實際利用臺資金額264.2億美元。前來祖國大陸探親、旅遊、經商、從事交流活動的臺灣同胞,累計達2000多萬人次;前往臺灣地區探親、從事各項交流活動的祖國大陸同胞累計達60多萬人次。此外,兩岸互通郵政、電信取得了很大進展,兩岸海上、空中通航也取得了局部進展。在這一時期,中國政府堅決反對製造“臺灣獨立”、“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等分裂活動,同臺灣分裂勢力進行了堅決、反覆的鬥爭,挫敗了臺灣分裂勢力要把臺灣從中國分割出去的圖謀。 去年3月,臺灣地區選舉後,臺灣局勢發生了重大變化,對兩岸關係産生了重大影響。但是,這種變化和影響改變不了臺灣是中國一部分的地位,改變不了絕大多數臺灣同胞不支援“臺灣獨立”的基本狀況,也改變不了國際社會普遍承認一個中國的大框架。中國政府繼續執行“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基本方針,貫徹江澤民主席提出的現階段發展兩岸關係、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的八項主張;繼續推動兩岸人員往來和經濟、文化等各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共同繼承和發揚中華文化的優秀傳統。我們一如既往地與廣大臺灣同胞一道,與贊成一個中國原則的臺灣各黨派、各界人士一道,與海外一切反“獨”促統的組織和人士一道,共同為遏制分裂、促進統一而繼續努力奮鬥。 二、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是當前穩定和發展兩岸關係、最終實現和平統一的基礎和前提 我們歷來主張發展兩岸關係,實現和平統一,同時我們也説發展兩岸關係、實現和平統一是有基礎和前提的,這就是必須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我們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不是固執、僵化。第一,一個中國,是為歷史和現實所證明的事實。一個中國原則具有不可動搖的事實和法理基礎。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取代中華民國政府成為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這是在同一國際法主體沒有發生變化的情況下,新政權取代舊政權,中國的主權和固有疆域並未由此而改變,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理所當然地完全享有和行使中國的主權,其中包括對臺灣的主權。雖然目前海峽兩岸尚未統一,但是臺灣是中國領土一部分的地位從未改變,由此,中國擁有對臺灣的主權也從未改變。國際社會都承認一個中國。第二,一個中國原則,見之於臺灣當局多年來的有關規定和政策文件,不是我們單方面強加給臺灣當局的。長期以來,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是海峽兩岸共同的立場、合作的基礎。第三,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核心,是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容分割。承認一個中國,就不能搞“臺灣獨立”、“兩個中國”、“一中一台”之類的分裂活動:承認一個中國原則,標誌著承認中國的主權和領土不可分割,這就使兩岸雙方有了共同的基礎和前提,就可以通過平等協商,找到解決雙方政治分歧的辦法,實現和平統一。第四,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是每個國家的核心利益,也是每個國家的神聖權利。如果否認一個中國原則,圖謀將臺灣從中國領土中分割出去,和平統一就無從談起,中國政府只能被迫採取一切可能的斷然措施,包括使用武力,來維護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 在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問題上,中國政府為擴大兩岸關係發展的政治基礎,一再展現了很大的誠意和包容性。去年7月以來,中國政府領導人多次表示,就兩岸關係而言,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就是堅持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大陸和臺灣同屬一個中國、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容分割。只要承認海峽兩岸同屬一個中國,那麼任何問題都可以討論。這表明瞭我們對和平統一的誠意和對臺灣同胞意願的尊重,在臺灣同胞、海外華僑華人和國際社會中引起了強烈巨響。 眾所週知,臺灣當局新領導人來自主張“臺獨”的黨派,其本人長期從事“臺獨”分裂活動。他上臺後,我們要求他放棄“臺灣是一個主權獨立國家”的分裂立場,承認一個中國原則,承認1992年海峽兩岸關係協會與臺灣的海峽交流基金會達成的各自以口頭方式錶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九二共識”)。只要他承認一個中國原則,兩岸對話與談判就可以恢復。然而,他迄今不放棄“臺灣是一個主權獨立國家”的分裂立場,不承認臺灣是中國的領土,不承認一個中國原則,不承認“九二共識”。他支援“臺獨”分裂勢力,致使“臺獨”分裂活動依然猖獗。他進一步對外採購先進武器,企圖以武力拒絕統一。他挾洋自重,繼續在國際上從事分裂國家的活動,力圖突顯所謂“臺灣主體地位”,擴大臺灣的所謂“國際生存空間”。他並無意真正放棄阻撓兩岸經濟關係發展的“戒急用忍”政策,繼續拖延兩岸全面的、直接的“三通”。臺灣分裂勢力加緊進行“文化臺獨”活動,改變臺灣同胞的對中華文化認同、中華民族認同。臺灣當局領導人不接受一個中國原則,致使兩岸關係無法穩定發展,緊張的根源依然存在,形勢從本質上來説依然是嚴峻的。我們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立場,是不可動搖的。一個中國原則是回避不了的,也是模糊不得的。兩岸關係能否有一個和平穩定的前景,取決於臺灣當局領導人是否承認一個中國原則。任何形式的分裂中國的道路都是走不通的。我們對任何朝著接受一個中國原則的方向所作的努力,都表示歡迎。 三、在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上舉行海峽兩岸對話與談判 在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上,通過對話與談判,實現兩岸和平統一,是中國政府的基本立場。為推動兩岸對話與談判,我們進行了長期不懈的努力。 我們一貫主張,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什麼問題都可以討論。並且主張通過在一個中國原則基礎上的平等協商,找到雙方都能接受的談判名義。1995年1月,江澤民主席提出現階段發展兩岸關係、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的八項主張時,創造性地提出,作為第一步,雙方可先就“在一個中國的原則下,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進行談判,並達成協定;在此基礎上,共同承擔義務,維護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並對今後兩岸關係的發展進行規劃。這一主張的提出,是根據兩岸關係的現實情況,著眼于實現和平統一需要一個過程,可以先不直接談和平統一,在一個中國原則下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這一主張,實際上提出了分步驟談判的思想,也體現了逐步實現和平統一的思想。我們還主張,可以在一個中國原則下先從包括政治對話在內的對話開始,逐步過渡到政治談判的程式性商談,解決正式談判的名義、議題、方式等問題,進而展開政治談判。總之,我們希望在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上平等協商、共議統一。 在兩岸談判的實踐中,我們本著務實、靈活的精神,展現了極大的誠意。我們一貫主張在一個中國原則下進行政治談判,但是在90年代初期臺灣當局不願進行政治談判的情況下,考慮到兩岸同胞交往中確實存在一些具體事務性問題,迫切需要雙方協商解決辦法,我們同意先進行兩岸事務性協商。1992年2月,海協與臺灣的海基會兩個授權的民間團體開始了事務性商談。同時,海協明確指出,海峽兩岸同胞交往中的具體問題是中國的內部事務,應本著一個中國原則協商解決。針對雙方對一個中國的政治內涵的看法存在分歧,我們主張在事務性商談中只要雙方表明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基本態度,可以不涉及一個中國的政治含義。經過兩會多次協商,同年11月,兩會達成了各自以口頭方式錶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在此共識基礎上,1993年4月,海協汪道涵會長與臺灣海基會辜振甫董事長在新加坡舉行了1949年以來以民間名義進行的兩岸最高層次的會談。兩岸事務性商談和汪辜會談,對擴大兩岸經貿、科技等各項交流産生了積極的影響。 兩會接觸商談,一再受到臺灣當局背棄一個中國原則的破壞。1999年7月,李登輝公然提出“兩國論”,踐踏了1992年兩會共識,破壞了兩會商談的基礎,兩會商談被迫再次中斷。 去年3月,臺灣局勢發生了重大變化。面對急劇變化的形勢,我們仍然希望在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上進行兩岸對話與談判,為此展現了極大的誠意和包容性,作出了認真的努力。江澤民主席一再指出:在臺灣,不管誰當權,我們都願意進行對話與談判。但是,對話與談判要有個基礎,就是首先必須承認一個中國的原則。在這個前提下,什麼都可以談。只要臺灣當局明確承認一個中國原則,兩岸對話與談判就可以舉行。但是,臺灣當局領導人一方面口口聲聲奢談願意談判,願意前來祖國大陸,另一方面卻不接受一個中國原則,否認“九二共識”,致使兩岸談判無法恢復。 臺灣當局領導人不承認“九二共識”,而且故意將達成“九二共識”的歷史弄亂,歪曲“九二共識”。“九二共識”是怎麼回事,在這裡,我想向大家介紹一下有關的基本情況。 在1992年兩會開始事務性商談之初,海協即明確指出,海峽兩岸同胞交往中的具體問題是中國的內部事務,應本著一個中國原則協商解決;在事務性商談中,只要表明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基本態度,可以不討論一個中國的政治涵義。海協要求海基會表明對一個中國原則的態度。當年10月底,兩會代表在香港進行工作性商談時,海協代表提出了5種表述,海基會代表提出8種表述,其中第八案是:“在海峽兩岸謀求國家統一的過程中,雙方雖然均堅持一個中國之原則。但對一個中國的涵義,認知各有不同。”海協認為海基會的第八案表明瞭謀求國家統一、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態度,於是于11月16日致函海基會,表示同意以各自口頭表述的方式錶明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態度,並提出海協的表述要點:“海峽兩岸都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努力謀求國家統一。但在海峽兩岸事務性商談中,不涉及一個中國的政治含義。”該函還以附件的方式,附去海基會的第八案,作為雙方彼此接受的共識內容。12月3日,海基會回函,對此未表示任何異議。此後,兩會都認為以這兩個方案為基礎,經過協商達成了共識,構成共識的就是上述兩段經過協商、相互認可的具體內容。共識中,兩會都表明瞭“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的基本態度。對於一個中國的政治涵義,海基會表示“認知不同”,海協表示“在事務性商談中不涉及”,作了求同存異的處理。 我們説,兩會達成各自以口頭方式錶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這是符合當時實際情況的。各自以口頭方式錶述是方法,不是共識的內容本身;共識是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而不是不加約束的、隨意性的各説各話。事實證明,1992年兩會確實就堅持一個中國原則達成了共識。這段歷史,事實俱在,是臺灣當局領導人推翻不了的。 四、堅決維護國際社會承認一個中國的大框架 眾所週知,臺灣問題是中國的內政,但是它的産生及其長期得不到解決,則有深刻的國際背景。某些外國敵對勢力,是中國人民解決臺灣問題、實現兩岸統一的最大外部障礙。 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發展兩岸關係,實現兩岸和平統一,不僅是中華民族根本利益所在,而且有利於亞太地區的和平與穩定。臺灣分裂勢力的活動每每引起臺灣海峽局勢的緊張,不但危害兩岸和平統一進程,也影響亞太地區的和平與穩定。某些外國敵對勢力呼應、支援、鼓勵臺灣分裂勢力的分裂活動。這些做法,不僅嚴重侵犯了中國主權、干涉了中國的內政,而且向臺灣分裂勢力發出錯誤的信號,助長他們的氣焰,刺激他們加快分裂步伐。一旦出現臺灣分裂勢力鋌而走險的情況,必將嚴重威脅中國和平統一的進程,同時也將嚴重影響亞太地區的和平與穩定。因此,堅持一個中國政策,反對任何製造“臺灣獨立”、“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等分裂言行,支援中國和平統一事業,符合亞太地區各國的切身利益。 一個中國原則,是中國政府處理與外國關係的一項基本原則。國際社會普遍承認一個中國,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執行一個中國的政策。去年3月臺灣地區選舉結束後,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重申了堅持一個中國政策:9月7日,第55屆聯合國大會總務委員會作出決定,拒絕將極少數國家提出的“臺灣參與聯合國”提案列入本屆聯大議程。臺灣當局“參與聯合國”的討裂活動連續第八次遭到失敗。這説明,國際社會承認一個中國的大框架是穩定的。臺灣分裂勢力在國際上搞“臺獨”等分裂活動,是成不了氣候的,也是不可能得逞的。 為了在國際事務中妥善處理涉及臺灣的問題,為了在國際社會中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中國政府對有關與中國建交國和臺灣的關係、國際組織與臺灣的關係、外國向臺灣出售武器等問題,都有一貫的立場和明確的政策。 (一)關於對與中國建交國和臺灣關係的政策。世界上凡與中國建交的國家,均遵照國際法和一個中國的原則,與中國政府就臺灣問題達成正式協議或諒解,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承諾不與臺灣建立任何官方性質的關係。按照國際法,一個主權國家只能有一個中央政府代表這個國家。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臺灣當局無權在國際上代表中國,不能與外國建立外交關係和發展具有官方性質的關係。同時,中國政府考慮到臺灣經濟發展的需要和臺灣同胞的實際利益,對臺灣同外國的民間經濟、文化往來不持異議。 (二)關於對國際組織與臺灣關係的政策。每個國家的主權既不能分割,也不能分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有權利也有義務在國際組織中行使國家主權,代表整個中國。臺灣當局無權參加只有主權國家才能參加的國際組織。只有在一個中國原則的前提下,中國政府才可以考慮,根據有關國際組織的性質、章程規定和實際情況,以中國政府同意接受的某種方式,處理臺灣參加某些國際組織活動的問題。聯合國及其所屬機構,是由主權國家組成的政府間國際組織。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在聯合國的合法權利得到恢復後,在聯合國組織中的中國代表權問題已獲得了徹底的解決,根本不存在臺灣再加入的問題。聯合國的所有成員國,都應遵守《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原則及聯合國有關決議,不以任何方式支援臺灣加入聯合國及其所屬組織。對於某些允許地區參加的政府間國際組織,中國政府已經基於一個中國原則,按照這些組織的性質、章程和實際情況,以所能同意和接受的方式,對臺灣的加入問題作出了安排。臺灣已作為中國的一個地區,以“中國臺北”的名義,參加了亞洲開發銀行(ADB)、亞太經合組織(APEC)。1992年9月,世界貿易組織的前身關稅及貿易總協定理事會主席聲明指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加入關貿總協定後,臺灣可以“臺灣、澎湖、金門、馬祖單獨關稅區”(簡稱“中國臺北”)的名義參加。世界貿易組織審議接納臺灣加入該組織時,應堅持上述確定的原則。上述做法屬於特殊安排,不能構成其他政府間國際組織及國際活動效倣的“模式”。在民間性質的國際組織中,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相應組織同有關方面達成協定或諒解,在中國的全國性組織以中國的名義參加的情況下,臺灣的相應組織作為中國的一個地區可以以“中國臺北”或“中國臺灣”的名義加入或參加其活動。 (三)關於對外國向臺灣出售武器的政策。中國政府一貫堅決反對任何國家向臺灣出售任何種類的武器裝備或提供生産武器的技術。凡與中國建交的國家,都應遵循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干涉內政的原則,不以任何形式或藉口向臺灣提供武器。美國政府一再違反自己在“八一七公報”中對中國作出的莊嚴承諾,不斷向臺灣出售先進的武器和軍事裝備。美國國會有些人炮製所謂《加強臺灣安全法》,還企圖將臺灣納入戰區導彈防禦系統。這是對中國內政的粗暴干涉和對中國安全的嚴重威脅,阻撓中國的和平統一進程,同時也危害了亞太地區乃至世界的和平與穩定。 中國政府對國際社會普遍奉行一個中國政策表示讚賞。中國政府希望世界各國始終如一地奉行一個中國政策。中國人民是愛好和平的人民,中國政府是負責任的政府。一個統一、發展的中國,將對世界的和平與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臺灣問題産生五十年來,海峽兩岸殷殷相望,金甌難圓。祖國尚未統一的痛楚,成為中華民族二十世紀最大的遺憾。如今,我們已經進入新的世紀。在這樣的歷史性時刻,所有中華兒女都應當立足於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著眼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認真思考加速兩岸關係發展、早日完成祖國統一大業這一重大問題。中國共産黨第十五屆五中全會確定,完成祖國統一,是中國人民進入二十一世紀的三大任務之一。這是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的戰略決策,充分反映了所有中華兒女的共同意志和崇高願望。 改革開放以來,祖國大陸的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民主法制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1979年到2000年,國內生産總值年均增長9.3%,比同期世界經濟增長快約7個百分點。2000年,國內生産總值達到89409億元人民幣,按現行匯率計算,首次超過1萬億美元,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超過800美元,實現了經濟發展和現代化建設的第二步戰略目標,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了小康水準。目前,中國經濟總量居世界第7位,外貿進出口總額4743億美元、列世界第九位。國家外匯儲備1656億美元、居世界第2位。從今年開始,中國政府開始實現推進現代化建設的第三步戰略目標的新征程,開始實施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第十個五年計劃。未來五到十年,中國經濟年增長率將保持在7%以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將取得明顯成效,教育、科技水準將顯著提高,國民素質將大為增強,精神文明建設和民主法制建設將進一步完善,爭取到2010年,國內生産總值比2000年再翻一番,達到2萬多億美元,現代化發展將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祖國大陸的發展,一定會為早日解決臺灣問題奠定更為堅實的基礎。 廣大海外華僑華人的命運與祖國的命運是緊密相連的。海外華僑華人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反對“臺獨”等一切分裂活動,為促進兩岸關係發展、推動中國和平統一作出了積極貢獻。近年來,世界各地的華僑華人成立了70多個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或類似的組織,積極開展反“獨”促統活動。事實證明,建設一個統一強大的中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全世界華僑華人的共同期盼和心願。 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中華文明綿綿五千年,國家統一始終是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流。促進統一、反對分裂,是中國人民世世代代極其珍視的價值和目標。中華民族曾經飽受屈辱,歷經滄桑,在新的世紀實現民族偉大復興,是海內外中華兒女的殷切期盼。隨著香港、澳門回歸祖國,所有中國人更加期盼早日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我們堅信,在中國人民堅定地向著實現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目標邁進的過程中,在所有中華兒女的共同努力下,臺灣問題不可能無限期地拖延下去,中國的完全統一一定能夠早日實現。 謝謝各位!
(來源:中國僑網)
責任編輯:齊曉靖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