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網
  
北京 晴 7 ~ -3 ℃ 微風/臺北 多雲 18 ~ 12 ℃ 微風
特別推薦
重要文獻匯集
重要言論
中共中央文獻
全國人大文獻
中央政府文獻
全國政協文獻
中央軍委文獻
外交文獻
國臺辦文獻
其他部委文獻
民主黨派文獻
民間團體文獻
歷史文獻
地方政府文獻
臺灣地區相關文獻
中國政府白皮書
七日回顧
歷史上的今天
大事記
數  據
涉臺常識
中國概況
 
 
 
字號:
關於中國與西方主要國家的關係(四)

  時間:2001-04-17 09:30    來源:     
 
                   中美關係
  10月29日,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在美國總統克林頓在白宮舉行的國宴上發表講話。
  江澤民説,二十五年來,中美兩國關係雖然有過波折,但總的説來是在向前發展。雙方合作領域不斷拓寬,合作方式日趨多樣,合作潛力巨大,合作前景良好。中美保持友好關係,不僅造福于兩國人民,而且對促進亞太地區和世界的和平、穩定與繁榮具有重要的意義。
  江澤民説,今天上午,我同克林頓總統就中美關係未來的發展目標達成了共識。這就是,為了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中美應該加強合作,努力建立面向21世紀的建設性的戰略夥伴關係。這標誌著中美關係向前邁出重要一步,達到了一個新的起點。
  江澤民指出,中國和美國作為兩個偉大的國家,對世界前途負有重大責任。中美兩國的國情不同,存在一些分歧是自然的。我們認為,國情的不同,正是相互加強了解、交往和借鑒的動力。至於分歧,完全可以通過相互尊重的平等對話,逐步求得解決。一時解決不了的,可以求同存異。我們兩國之間的共同點大於分歧。在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促進全球經濟發展與繁榮,保護人類生存環境等方面,中美具有廣泛的共同利益。這是發展兩國友好關係的重要基礎。
  10月30日,江澤民主席在華盛頓美中協會等六團體舉行的午餐會上發表講演。當談到中美關係時,江澤民説,近半個世紀以來,中美關係走過的道路並不平坦。兩國有過隔絕,也有過交往;有過對抗,也有過合作;有過摩擦,也有過協調。反觀歷史,要推進中美關係進一步發展,關鍵是要正確認識兩國的共同利益,妥善處理兩國間存在的分歧。我們兩國都希望維護亞太地區與世界的和平、穩定與繁榮,防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推動建立開放、健康的國際貿易體系,對付共同關心的各種跨國問題,加強雙方在眾多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中美兩國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對世界的和平與安全負有重要的責任。
  江澤民強調,我們應該在認清共同利益和共同責任的基礎上,總結過去,著眼未來,確定發展面向21世紀的中美兩國關係的指導方針:(一)堅持用戰略眼光和長遠觀點來審視和處理中美關係,牢牢把握兩國關係的大局。(二)積極尋求共同利益的匯合點,既要考慮自身的利益,也要考慮對方的利益。(三)恪守中美三個聯合公報,這是發展中美關係的基礎。(四)本著相互尊重、平等協商、求同存異的精神,正確處理兩國間的分歧。(五)妥善處理臺灣問題。美國政府多次重申,奉行一個中國的政策和遵守中美三個聯合公報。我們對此表示讚賞,希望言必信、行必果。
  江澤民説,臺灣問題歷來是中美關係中最重要、最敏感的核心問題。只要在臺灣問題上出現麻煩,中美關係就難以向前發展,甚至出現倒退。與香港、澳門問題不同,臺灣問題是國共兩黨鬥爭遺留下來的問題。解決臺灣問題完全是中國的內政,應該由兩岸的中國人自己來解決。中國政府解決臺灣問題的基本方針是“和平統一、一國兩制”。
  江澤民説,我們已經鄭重呼籲,海峽兩岸可以先就在一個中國原則下,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進行談判,並達成協定;在此基礎上,共同承擔義務,維護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並對今後兩岸關係的發展作出規劃。只要臺灣當局回到一個中國的原則上來,不搞分裂、不搞“臺獨”,只要外國勢力不干涉中國統一,臺灣海峽的局勢就會保持穩定,兩岸關係就一定能夠順利發展。
  10月31日,江澤民主席在紐約出席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和美國中國商會舉行的晚宴,併發表了演講。在談到中美經貿關係發展前景時,江澤民説,中國和美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最大的發達國家,經濟互補性強,發展經貿、科技交流與合作潛力很大。
  江澤民指出,中美經貿、科技合作的前景是令人鼓舞的。同時也應看到,中美經貿、科技合作的規模和水準,同兩國經濟發展的需要相比,還很不相稱,雙方合作的潛力遠未發揮出來,還存在一些人為的障礙。
  江澤民説,中國已是美國主要貿易夥伴之一,但美國仍在實行年度審議對華最惠國待遇。這種做法,使兩國經貿關係長期處於不穩定狀態。同中國做生意和到中國投資的美國企業家,總感到頭上懸著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
  江澤民強調,中國作為全球第十一大貿易國,至今仍未能成為世界貿易組織的成員。這是不公正的。沒有中國的參加,世貿組織是不完整的。中國進入世貿組織,對各方都有利。
  江澤民説,多年來,美國對華採取歧視性出口管制政策,限制了美國對華出口,使美國公司失去進入中國市場的許多機會。國與國之間在經貿活動中出現一些摩擦是難免的。對於這些矛盾,應通過協商來解決。採取制裁或以制裁相威脅的做法,損人而不利己,並且有悖於時代潮流。
  江澤民指出,中美進一步擴大經貿、科技的交流與合作,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中國的市場對你們是開放的。當然,一個開放的市場,必然存在競爭。只有抓住機會,發揮優勢,才能最終獲得市場。我們願繼續為美國企業來華投資創造條件,也希望美國政府採取積極有效的措施,支援美國企業進入中國市場,進行平等競爭。
  11月1日,江澤民主席在美國哈佛大學發表了題為《增進相互了解加強友好合作》的演講。
  江澤民説:相互了解,是發展國與國之間關係的前提。惟有相互了解,才能增進信任,加強合作。中美建交以來,我們兩國人民之間的相互交流與了解在逐漸擴大和加深,但還不夠。為了推動中美關係的發展,中國需要進一步了解美國,美國也需要進一步了解中國。
  要了解中國,可以有很多視角。現實中國是歷史中國的發展。中國是一個有五千年文明歷史的國家,從歷史文化來了解和認識中國,是一個重要的視角。
  記得我在高中讀書時,老師給我們講微積分,第一課就是講《莊子》中的“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很形象地使我建立起極限的概念。這表明中國古人就已認識到事物的發展變化是無限的,也説明我們的先人對自然界的認識已達到相當的水準。早在西元前2500年,中國人就開始了仰觀天文、俯察地理的活動,逐漸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觀。中國歷史上産生了許多傑出的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科學家和文學藝術家,留下了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的“百家爭鳴”局面和老子、孔子等諸子百家的學説,在世界思想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古代中國在天文曆法、地學、數學、農學、醫學和人文科學的許多領域,都作出過獨特的貢獻。殷商時期的甲骨文中就有日月之食的記載。從秦代到清末的二千一百多年間,哈雷彗星出現27次,中國都有記錄。漢代張衡發明瞭測定地震方位的地動儀和演示日月星辰的渾天儀。先秦的數學家提出了畢氏定理。南北朝的祖衝之算出圓周率為3.1415926。中國的絲織、制瓷、冶金、造船技術很早就達到世界的先進水準。明代朱載堉首創十二平均律,後來被認定為世界通行的標準音調。中國的醫藥學在世界上獨樹一幟。特別是中國的造紙、火藥、印刷術、指南針四大發明,曾經改變了世界的面貌。直到十五世紀以前,中國的科學技術在世界上保持了千年的領先地位。中國人的這些發明創造,體現了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科學精神與道德理想相結合的理性光輝。
 
編輯:system    
 
相關新聞
圖片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