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中美關係
中國的歷史文化始終處於發展進步之中。它是通過各種學科、各種學派的相互砥礪、相互滲透而發展的,也是通過同世界各國的相互交流、相互學習而進步的。中國人早就懂得兼取眾長、以為己善的道理。漢、唐時期,既是經濟繁榮的盛世,也是中外交流的盛世。張騫出使西域,開拓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玄奘萬里取經,帶回南亞國家的古老文化。明代鄭和“七下西洋”,把中華文化傳向遠方的國度。但是後來特別是清代晚期,封建統治者實行閉關鎖國政策,阻礙了中國的進步和中外交流。鴉片戰爭以來,一代又一代先進的中國人,為了振興中華,努力向西方國家學習先進的科學思想和文明成果,並同中國的實際相結合,推動了中國社會的變革與發展。今天,正在為實現現代化而奮鬥的中國人民,把對外開放作為一項基本國策,同世界各國進行廣泛的交流與合作,開創了中國歷史上嶄新的開放局面。
七種色彩,世界也是異彩紛呈。每個國家、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歷史文化傳統,都有自己的長處和優勢,應該相互尊重,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共同進步。
中國在自己發展的長河中,形成了優良的歷史文化傳統。這些傳統,隨著時代變遷和社會進步獲得揚棄和發展,對今天中國人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和中國的發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響。這裡,我想就以下一些方面談些看法,希望有助於諸位對中國的了解。
一是團結統一的傳統。中華民族是由五十六個民族組成的大家庭。從遙遠的古代起,我國各族人民就建立了緊密的政治經濟文化聯繫,共同開發了祖國的河山,兩千多年前就形成了幅員廣闊的統一國家。悠久的中華文化,成為維繫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的牢固紐帶。團結統一,深深印在中國人的民族意識中。中國歷史上雖曾出現過暫時的分裂現象,但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紿終是中華民族歷史的主流,是中國發展進步的重要保障。新中國的成立,標誌著中華民族實現了空前的大團結。各民族之間建立了平等、團結、互助的新型關係。各民族人民依法享有各項權利和自由。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了區域自治。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獲得不斷的發展。所有這些,為鞏固國家統一奠定了堅實的政治基礎。
二是獨立自主的傳統。我們的先人歷來把獨立自主視為立國之本。中國作為人類文明發祥地之一,在幾千年的歷史進程中,文化傳統始終沒有中斷。近代中國雖屢遭列強欺淩,國勢衰敗,但經過全民族的百年抗爭,又以巨人的姿態重新站立起來。這充分説明,中國人獨立自主的民族精神具有堅不可摧的力量。今天,我們在探索自己的發展道路時,堅持從中國國情出發,來解決如何進行經濟政治文化建設的問題,而不照搬別國的模式。在處理國際事務中,我們採取獨立自主的立場和政策。中國人民珍惜同各國人民的友誼與合作,也珍惜自己經過長期奮鬥而得來的獨立自主權利。
三是愛好和平的傳統。我國先秦思想家就提出了“親仁善鄰,國之寶也”的思想,反映了自古以來中國人民就希望天下太平,同各國人民友好相處。今天,專心致志進行現代化建設的中國人民,更需要有一個長期的和平國際環境和良好的周邊環境。我國的對外政策,是以和平為宗旨的。我們堅持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特別是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互不干涉內政的原則基礎上,同世界各國建立和發展友好合作關係。我們絕不會把自己曾經遭受欺淩的苦難加之於人。中國的發展與進步,不會對任何人構成威脅。將來中國富強起來了,也永遠不稱霸。中國始終是維護世界和平與地區穩定的堅定力量。
四是自強不息的傳統。我們的先哲通過觀察宇宙萬物的變動不居,提出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思想,成為激勵中國人民變革創新、努力奮鬥的精神力量。中國古代文明的發展,是中華民族艱苦奮鬥、自強不息的結果。近百年來,為了擺脫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歷史境遇,中國人民進行了艱苦卓絕、奮發圖強的鬥爭。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首先提出“振興中華”的口號,他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國延續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在毛澤東思想指引下,中國共産黨領導中國人民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並把中國建設成為初步繁榮昌盛的社會主義國家。今天,在鄧小平理論指引下,我國人民堅定不移地實行改革開放,在現代化建設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中國進入了百年來發展最快最好的歷史時期。
改革開放,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和變革創新精神在當代的集中體現和創造性發展。我們把改革開放叫作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因為它是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近二十年的實踐已充分證明,我們進行改革開放的方向是正確的,信念是堅定的,步驟是穩妥的,方式是漸進的,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雖然在前進中也遇到這樣和那樣一些困難和風險,但我們都順利地解決了,不僅沒有引起大的社會震動,而且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産力,保持了社會穩定和全面進步。
現在,我們正在滿懷信心地全面推進改革。在經濟上,要加快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實現工業化和經濟的社會化、市場化、現代化;在政治上,要努力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保證人民充分行使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的權力;在文化上,要積極建設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實行科教興國戰略,不斷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總起來説,就是要把中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現代化國家。
中國作為疆域遼闊、人口眾多、歷史悠久的國家,應該對人類有較大的貢獻。中國人民所以要進行百年不屈不撓的鬥爭,所以要實行一次又一次的偉大變革、實現國家的繁榮富強,所以要加強民族團結、完成祖國統一大業,所以要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歸根到底就是為了一個目標: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爭取對人類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總之,今天中國所選擇的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實行的內外政策,確定的下個世紀的奮鬥目標,既有現實的根據,又有歷史的淵源;既符合人類歷史發展的趨勢和時代潮流,又具有中華民族自己的特色;既符合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又有利於世界的和平、穩定、繁榮與進步。掌握這一點,乃是了解和認識中國現狀與未來的關鍵。
1998年6月27日,國家主席江澤民同來華進行正式訪問的美國總統克林頓在人民大會堂進行了會談。江澤民主席首先對克林頓總統在世紀之交的重要時刻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表示熱烈歡迎。江主席説,中美元首實現互訪,代表了兩國人民的共同願望,標誌著兩國關係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事實表明,中美關係的改善與發展是歷史的必然,是任何力量都阻擋不了的。
江主席指出,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這個時代既充滿希望,又充滿挑戰。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使國際經貿合作加快發展。科技進步特別是資訊技術革命,給人類進步和社會發展帶來了新的動力。但國際局勢中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依然存在。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舊秩序還沒有得到根本改變。因種族、宗教、領土等糾紛引起的地區衝突、國際犯罪、毒品走私、恐怖主義和環境惡化等問題尚沒有得到緩解。金融危機給一些國家帶來經濟、政治動蕩,南亞核軍備競賽使該地區局勢驟然緊張。這些問題如得不到及時、妥善的處理,將會給下個世紀人類的前途蒙上陰影。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