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中日關係
江澤民説,當前,國際形勢發生了重大而深刻的變化,多極化發展趨勢日趨明朗。和平與發展仍是當今時代的主題。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日本是亞洲唯一的發達國家,兩國承擔著維護和平和促進發展的重要責任。中日兩國適應時代發展潮流,對兩國關係作出跨世紀的定位,具有重要的意義。
11月28日中午,江澤民主席出席了日本經濟團體舉行的歡迎午餐會。這次午餐會是日本經濟團體聯合會、日本商工會議所、日中經濟協會、日本經營者團體聯盟、經濟同友會和日本貿易會等日本主要經濟團體為歡迎江主席訪日而舉行的。
江澤民在午餐會上講話説,我希望兩國經濟界著眼于長遠,努力開拓合作的新領域。我認為,今後雙方要著重加強以下幾個方面的合作。
一、加強兩國在高新科技以及産業技術領域的合作。當今世界的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科學技術已經成為決定各國發展與前途的一個重要因素。在這方面,中日兩國互有優勢,合作前景廣闊,完全有條件積極開展技術轉讓,提高合作品質,以利共同發展。
二、加強兩國在環境保護領域的合作。日本在治理環境污染方面積累了自己的經驗。中國在發展過程中十分重視環境保護工作。中日兩國是近鄰,加強這方面的合作,有助於雙方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三、加強兩國在中國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中的合作。中國正在加快中西部地區發展的步伐,日本也在調整産業結構。中國中西部地域遼闊,資源豐富,市場潛力巨大,是雙方進一步擴大經濟技術合作的新天地。
江澤民説,我們注意到日本正在為應對金融危機制定新的對策。我們期待日本作為本地區的唯一發達國家,進一步承擔責任,為亞洲的經濟穩定作出積極的貢獻。我們應同亞洲及世界上其他國家一道,加強對話與協調,為推動建立起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而不懈努力。
11月28日,江澤民主席在日本早稻田大學發表《以史為鑒開創未來》的演講。摘要如下:
人類即將迎來21世紀。新世紀應該是怎樣一個世紀?如何在新世紀裏實現更持久的和平和創造更普遍的繁榮?這是擺在世界各國人民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我這次到貴國進行國事訪問,同貴國領導人和各界人士就中日關係的未來坦誠深入地交換意見,達成了廣泛的共識。雙方一致認為,要面向21世紀,建立致力於和平與發展的友好合作夥伴關係。這標誌中日關係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中國有句古話:“明鏡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當此世紀之交的重要歷史時刻,深刻地回顧和總結過去,從歷史長河中汲取有益的經驗和前進的動力,對於我們正確地把握未來,更好地開創未來,無疑是至關重要的。
中國和日本一衣帶水,比鄰而居,兩國都有著悠久的歷史。我在少年時代就知道,一千多年前的中國唐朝,我的家鄉揚州的鑒真和尚不畏艱險,六次東渡,百折不回,終於把中國的佛教、醫藥學、建築和雕塑傳到日本,成為當時促進中日文化交流的一位傑出代表。中日兩國人民的友好交往源遠流長,相互影響之深,持續時間之長,為世界歷史所罕見。我們兩國的先人早在兩千年前就開始了相互往來。秦漢之際,中國大陸傳到日本的生産技術和生産工具,促進了日本列島從漁獵採集為主的繩文時代進到農耕為主的彌生時代。南北朝時,日本史學界稱為“渡來人”的中國移民,在日本傳播了植桑養蠶、製造絲織品和冶鐵的技術。3至5世紀,漢字逐漸傳到日本。隋朝時,日本多次派遣使節來中國,學習典章制度和文化知識。到了唐朝,中日友好交往更是盛況空前。日本的遣唐使、留學生、學問僧大批前往中國。吉備真備和阿倍仲麻呂,就是他們中的著名代表。吉備真備在唐18個年頭,鑽研儒家經典,學習律令、禮儀、音韻、天文和曆法。阿倍仲麻呂善詩能文,同大詩人李白、王維結下深厚友誼。中國古代文化典籍和文學作品陸續傳人日本,對兩國文化交流産生了深遠影響。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説過,日本吸收中國古代文化,很好地融匯成自己的審美傳統。日本著名歷史學家井上清認為,就整個日本歷史來説,平安時代完成的最大貢獻是利用漢字創造了平假名和片假名。這生動地説明日本人民是善於學習外來文化,並結合自己的實際進行創新的偉大人民。從宋朝開始直至清朝前期,貿易往來也成為中日交往的一個重要方面。經過漫長的交往,兩國人民建立了相互尊重、相互學習的優良傳統,形成了相互友好的深厚底蘊和重要紐帶。
1840年鴉片戰爭後,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當時,先進的中國人為尋找救亡圖存的道路,如饑似渴地向外國學習。一時之間,到日本求學、考察成為時尚。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先生15次到日本。中國許多先進分子和仁人志士,如陳獨秀、周恩來、魯迅、郭沫若、何香凝等,都在日本學習和生活過。先後到日本求學的中國人有數萬人之多,他們同日本人民友好相處,留下許多動人的佳話。
不幸的是,19世紀末,日本走上軍國主義的侵略擴張之路,1894年甲午戰爭後,侵佔了中國領土臺灣。1905年日俄戰爭後,日本一度佔領中國的旅順、大連。20世紀30年代開始,日本軍國主義發動全面侵華戰爭,致使中國軍民3500萬人傷亡,經濟損失6000億美元以上,這場戰爭給中國人民帶來深重的民族災難,也使日本人民深受其害。
作為一個歷史的見證人,我在比你們更年輕的時候,親身經歷了國土淪喪和民族危亡的痛苦,有責任把這段史實告訴年輕一代。作為一個多年關心和支援中日友好的年長者,我又目睹了戰後兩國從敵對到友好、化干戈為玉帛的進程,深知和平友好之可貴。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毛澤東主席教導中國人民,那場侵略戰爭的責任應由極少數軍國主義分子承擔,中國人民應該和日本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為推動兩國關係正常化,中國提出“民間先行,以民促官”。周恩來總理不辭辛勞,親自同日本各界廣交朋友。兩國社會名流和廣大民間人士積極奔走,做了大量工作。1972年,經過雙方的共同努力,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兩國政府發表聯合聲明,恢復了邦交。中日關係從此開始了一個新的時代。1978年,我們兩國又簽訂了和平友好條約,從法律上進一步鞏固了中日關係的政治基礎,著重確認了中日聯合聲明的各項原則。今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20週年。我們應該沿著中日聯合聲明、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確定的方向,發展持久的睦鄰友好關係。鄧小平先生曾指出,中日兩國人民友好團結,中日兩國親密合作,這是兩國人民的共同願望,是歷史發展的潮流。
中日兩千多年交往的進程,説明瞭一個很重要的歷史真理:不同民族、不同國家之間的交往,只有在和平友好的氣氛中按照人民的意願來進行,才會對他們的共同發展和整個人類進步事業産生巨大的推動作用。而任何以武力侵略、奴役別國人民,或者把自己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強加於其他民族,都必然帶來浩劫和災難,是註定要失敗的。這個人類曾經付出慘痛代價才得到的基本教訓,值得我們的今人和後人格外珍重。在當今世界上,各個民族、各個國家之間的交往,應該堅持相互尊重,相互借鑒,平等互利,友好相處,以促進我們居住的這個星球上的所有國家在豐富多彩的發展中不斷地實現共同進步。
中國和日本是亞洲也是世界上的兩個重要國家。兩國建立長期穩定的友好合作關係,既有地理的優勢,又有歷史的淵源,不僅符合兩國人民的心願和根本利益,而且有利於亞洲和世界的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總結過去,展望未來,可以得出幾點重要的認識。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