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網
  
北京 晴 7 ~ -3 ℃ 微風/臺北 多雲 18 ~ 12 ℃ 微風
特別推薦
重要文獻匯集
重要言論
中共中央文獻
全國人大文獻
中央政府文獻
全國政協文獻
中央軍委文獻
外交文獻
國臺辦文獻
其他部委文獻
民主黨派文獻
民間團體文獻
歷史文獻
地方政府文獻
臺灣地區相關文獻
中國政府白皮書
七日回顧
歷史上的今天
大事記
數  據
涉臺常識
中國概況
 
 
 
字號:
江澤民談中美關係、臺灣問題、中國發展前景

  時間:2001-04-10 16:46    來源:     
 
    1995年10月11日。江澤民主席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先後會見了美國《新聞週刊》高級代表團和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用刊總編輯莫蒂默朱克曼一行。國家主席江澤民就中美關係、臺灣問題、中國發展前景等問題發表了談話。
  關於中美關係,江澤民説。目前中美關係所面臨的困難,是美方允許李登輝訪美一手造成的。在這件事之前,我們就再三向美方明確表示堅決反對李登輝訪美的立場。美國方面幹4月17日還對我們説,李登輝如果訪問美國,即便是私人訪問,也是違反美國政府所持的“一個中國”政策的。但事隔不久,白宮突然宣佈,李登輝赴美進行私人訪問也符合美國政府的政策、這一點是中國人最不能理解的。中國12億人對臺灣問題都很敏感,聽了以後,就只能認為,美國當局在這個問題上的混亂説法,是一種霸權的表現,也可以説是翻手為雲,覆手為兩、中國一百多年是深受列強欺淩的。包括我這個年齡的人,對中國近代史、對八年抗戰是清清楚楚的,對那種橫行霸道的時代我們記憶猶新。新中國建立以後,那種任人宰割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所以要克服兩國關係中的困難,理所當然需要美方採取措施,消除李登輝訪美所造成的嚴重後果。我們注意到美方一再表示,將遵守中美三個聯合公報,奉行“一個中國”的政策。並在此範圍內處理與臺灣的關係,反對“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的主張,反對臺灣獨立,反對臺灣加入聯合國、我們對此予以積極的評價。我們還注意到,美方表示認識到李登輝訪美這類事件的敏感性和嚴重性,今後將嚴格限制。我們認為美方這一表態是不夠的。關鍵是美方在實際行動中恪守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的原則,切實履行所作出的嚴肅承諾,取悅了中國人民,使中美關係逐步回到健康和穩定的軌道上來。
  中美兩國是具有世界影響的大國和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對維護世界的和平、安全與穩定,促進全球的發展與繁榮,負有重大責任。搞好中美關係符合中美兩國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世界人民的願望。中美兩國合作則兩利,對立則兩傷。所以,克林頓總統當選不久,我就提出了同美國“增加信任、減少麻煩、發展合作、不搞對抗”。我們將本著這一精神,繼續努力。推動中美關係的改善和發展。
  關於臺灣問題,江澤民説,臺灣問題是中國的內政。怎麼來實現統一,今年1月30日,我發表了八點意見。我們還是主張“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方針。我們反對的就是“兩個中國”、“一中一台”和臺灣獨立、我們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我們不定了這個決心,萬一齣現分裂祖國的局面,不管是來自境外的國際敵對勢力,還是臺灣本身的分裂主義勢力,我們可能下可避免地要用非和平的方式、當然,我們絕不希望有這樣的一天、我在八點意見裏已經講了。中國人不打中國人,我們歡迎臺灣當局的領導人以適當身份前來訪問;我們也願意接受臺灣方面的邀請,前往臺灣。中國人的事我們自己辦,不需要借助任何國際場合.任何問題都可以談,就是“兩個中國”、“一中一台”、臺灣獨立不能談。現在的問題是李登輝於今年6月訪問美國;在國際上極力鼓吹“兩個中國”、“一中一台”、臺灣獨立,破壞了兩岸關係的基礎.總之,只有在一個中國原則下,兩岸領導人的會面才是有意義的。
  關於中國的發展前景,江澤民説,前不久,我們剛剛開過了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通過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繪製了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跨世紀宏偉藍圖。我們黨更加團結、堅強,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領導更加成熟。我們有信心、有能力把一個經濟持續發展、社會全面進步、充滿生機和希望的中國帶入21世紀。
按照關於“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本世紀末.我國將在人口增加3億的情況下。實現每人平均國民生産總值比1980年翻兩番,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準。到2010年,國民生産總值將再翻一番,人民的小康生活將更加富裕,並建立起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下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奠定堅實的基礎。
  經過10年、15年的努力,我國的社會生産力將會有一個大的發展,綜合國力將大大增強。一個繁榮和富強的中國,是維護世界和平促進人類進步事業發展的重要力量,對建立和平、穩定、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將會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我們國家有一百多年被侵略、被奴役的苦難經歷,中國今後即使強大起來,也不會對其他國家構成威脅,去侵略、壓迫別的國家。在任何情況下,我們永遠不稱霸。
 
編輯:system    
 
相關新聞
圖片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