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與東正教、新教同為基督教的三大派別。天主教亦稱“公教”,原意為“普世的”和“大公的”。天主教拉丁文名稱為Ecclesia Catholica Romana,直譯為“羅馬公教”,音譯為“加特力教”,意譯為“羅馬天主教”。16世紀傳入中國時,其信徒將所崇奉的神稱為“天主”,故在中國稱天主教。
天主教信奉耶穌基督,並尊瑪利亞為聖母。天主教有等級分明的教職體系和教會管理體制。天主教的宗教禮儀主要有七項,被成為“七件聖事”,即洗禮、聖體、堅振、神品、告解、婚配、終傅。
天主教傳入中國,最早是在唐朝,當時尚未分裂的基督教會的一個派別聶斯脫利派傳入中國,稱為景教,後隨唐武宗滅佛而一起消亡。嚴格意義上,天主教最早傳入中國是在元朝,1294年義大利方濟各會會士孟高唯諾以教廷使節身份來到中國,並獲准在京城設立教堂傳教,這是天主教正式傳入中國。其主要在宮廷上層傳播,後隨元朝滅亡而中斷。16世紀,以利馬竇為首的耶穌會士再度將天主教傳入中國。至清康熙年間,由於羅馬教廷挑起“禮儀之爭”,不準中國教徒敬孔祭祖,而遭康熙皇帝禁教,天主教再陷低谷。19世紀中葉鴉片戰爭後,西方傳教士依靠不平等條約的保護開始在中國迅速傳教。從一開始,天主教在華的傳教事業就具有濃重的殖民主義色彩,外籍教士把持中國天主教會的各種權力,中國籍神職人員長期處於無權地位。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羅馬教廷站在與新生人民政權對立的錯誤立場上,煽動中國教徒反對共産黨、反對社會主義新中國,並一再發佈“通諭”和“命令”,禁止中國神職人員和教徒群眾與人民政府合作,不準中國教徒參加人民政府支援的任何組織及其活動,妄圖顛覆新生的人民政權。這些行徑激起了廣大愛國神職人員和教徒群眾的極大憤慨和有力抵制,1950年11月30日,四川省廣元縣王良佐神父和500多名教徒率先發表了《自立革新宣言》,主張中國天主教“與帝國主義割斷各方面的關係”,“建立自治、自養、自傳的新教會”。三自革新主張,在全國天主教界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得到天主教界人士的廣泛響應,中國天主教反帝愛國運動迅速擴展到全國各地。1957年6月—8月,中國天主教友第一次代表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決定成立中國天主教愛國會,並通過了割斷政治上、經濟上和羅馬教廷的關係,實行獨立自主、自辦教會方針的決議。這標誌著中國天主教會從此走上獨立自主自辦教會道路。
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貫徹落實,中國天主教在獨立自主自辦教會方針的指引下,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呈現出勃勃生機。時至今日,中國天主教有97個教區,有近70位主教,1700余位神甫,3000余位修女。其中改革開放以來培養、祝聖的年輕神甫就有1500余位;有近500萬教友;開放大小教堂、會所近5600座,開辦大小神哲學院36所,在院修生1900多人,有50所修女院,初學生1000多人。中國天主教每年約有7萬人領洗。
(來源:宗教局)
責任編輯:齊曉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