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是産生於中國的宗教,形成于西元2世紀,至今已有1800年的歷史。道教內容包羅萬象,它是在中國古代鬼神崇拜觀念的基礎上,以黃老思想為理論依據,承襲了春秋戰國以來的神仙、方術之説而逐漸形成的。道教奉老子為教祖,把《道德經》作為主要經典,以“道”為最根本的信仰,一切教理教義都是由此而衍化産生。道教認為“道”無所不包,無所不在,是一切的開始。與道並提的是“德”,即道之在我者就是德,“德”是道之功、道之用、道之現。所以道教規定信徒要“修道養德”,追求與道合一,與自然、社會和諧。因此,道和德就是道教的核心和基本的教義。
一般都以東漢末年“五斗米道”創教人張道陵為中國道教的創立者,稱他為“張天師”。魏晉南北朝時,早期道教經葛洪、寇謙之、陸修靜、陶弘景等改革,在經典、教義、戒律、儀軌及組織等各方面趨於完善。7世紀後,在唐、宋幾代皇帝的倡導下,道教發展到鼎盛時期。
12世紀以後,道教逐漸分為全真道與正一道兩大系統。全真派的道士出家,在宮觀內過叢林生活,不食葷,重內丹修煉,不尚符籙,主張“性命雙修”,以修真養性為正道;正一派道士一般有家室,不忌葷,以行符籙為主要特徵(畫符念咒、驅鬼降妖、祈福禳災)。
道教徒活動的宗教場所,統稱為宮觀。道教有全真宮觀與正一道宮觀之分,而全真道宮觀又有十方叢林與子孫廟之分。目前,被列為道教全國重點宮觀有21處。
道教在近兩千年的發展中,對中國文化發生過全面而深刻的影響。道教的神仙信仰和道家崇尚自然無為的思想,對中國文學藝術浪漫主義色彩和自然主義審美觀念的形成,影響尤深;道教的俗神崇拜活動與中國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和文化娛樂水乳交融,息息相關;道教的服藥煉丹方術,對中國古代化學和藥物學的發展有重要的貢獻。
新中國成立以來,在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引導下,道教擺脫反動階級的控制利用,廢除了教內長期存在的封建特權與壓迫剝削制度,成立愛國愛教的團體。宮觀內實行民主管理,棄止了與國家法律相抵觸的一些規戒習俗。中國道教協會作為全國道教徒聯合的愛國宗教團體和教務組織于1957年成立,2005年6月中國道教協會召開第七次全國代表會議,選舉任法融道長為新一屆中國道教協會會長。
道教信仰目前在臺灣、香港、澳門地區仍很普遍,那裏信徒眾多、宮觀林立,同時在亞洲、美洲、歐洲、非洲、大洋洲也都有當地華僑建立的道教宮觀。
(來源:宗教局)
責任編輯:齊曉靖
|